嚴小芳
對于義務(wù)教育階段的特殊需求兒童,國家倡導全面融合教育。這種教育思潮強調(diào)所有個體應該有尊嚴地接受各種教育安排,并且公平地整合于主流教育里。這幾年越來越多的特殊需求兒童走進普通學校接受教育。與番禺區(qū)城區(qū)學校相比,市橋橫江民生小學隨班就讀的學生人數(shù)并不多,六個年級一共有四位隨班就讀的學生。
一、特殊需求學生的基本情況
杜同學,是我校16級的一位女生,據(jù)家長反應某嬰兒時期患有心臟病,進行過心臟手術(shù)。二歲時出現(xiàn)明顯的智力“弱態(tài)”。三年級時在番禺區(qū)第三人民醫(yī)院進行測試,韋氏智力測驗結(jié)果顯示智商低下,全量表智商58,屬于輕度智能障礙。該同學家庭情況也較為特殊,父母早年離異,母親非本地人,已經(jīng)不知去向,父親沒有固定的工作,常年不在家。
杜同學一直是由奶奶、姑姑照顧。雖然杜同學和普通小孩不一樣,但奶奶和姑姑從不苛待,奶奶文化程度不高,但從未放棄教育她,經(jīng)常教她一些簡單的社交和生活常識等。在這種環(huán)境下生活的杜同學,性格較為開朗,非常有禮貌,也樂于和身邊的人打交道。但由于智商低下,所以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較差,上課很難理解教師的具體指令,和同學聊天的時候因為不能理解抽象的詞語導致不能繼續(xù);現(xiàn)在進入四年級除了自己的名字和若干極為簡單的漢字之外,不會寫其他字;課余時間和體育課上她較其他同學表現(xiàn)出明顯的弱態(tài),動作的協(xié)調(diào)性、品質(zhì)和速度都較為落后。
二、所在班級情況
杜同學所在的班是我校的“向日葵班”,該班一共有45位同學,其中男生27名,女生18名。該班學生平日開朗好動,非常積極,大部分學生對待班上的事情十分熱心。
一個學年下來,當學業(yè)難度漸漸增強,學生漸漸發(fā)現(xiàn)杜同學的特殊性:上課聽不懂要求,總是打斷講課;最簡單的句子和數(shù)學題都不會。班上的同學開始疏遠她,但并不排斥她。
到了三年級,當學業(yè)難度加大。在合作學習中,因為生理特質(zhì)、人際互動方式以及學習因素等,學生深刻地體會到杜同學的“與眾不同”。班主任每天都要面對學生對她的投訴,經(jīng)班主任多次教導后,部分女同學都能接受杜同學,偶爾也會有幾位女同學主動幫助杜同學;但男同學還是較為排斥和抗拒和她一起,其中有少部分同學會在課后欺負杜同學。這是典型的因為智力障礙學生的特質(zhì)以及班上學生對于智力障礙學生的不了解,導致智力障礙學生在同學群體中接納程度不高。
三、融合活動概況
三年級下學期,筆者和該班班主任討論制定一個主題為“愛在向日葵班”的融合活動。融合活動的目標是希望通過學習,讓班上部分的學生能了解杜同學智力發(fā)展的特殊情況;并讓學生學會尊重個別差異以及溝通的能力,提高對杜同學的接納度。因此本次活動將從“認識智力障礙者發(fā)生的原因,了解個別差異;發(fā)展同理心,學習尊重個別差異;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接納個別差異”這三個方面著手,希望通過三次活動能提升班集體對杜同學的接納程度。
考慮到三年級的學生身心尚不成熟,還在快速發(fā)展,部分學生對于略為復雜的觀點難以理解,因此本次融合活動在班級里選取了12名學生作為活動對象。這12名學生半數(shù)是對待杜同學較為積極友善,但不知方法的;半數(shù)是平時表現(xiàn)較好,但對待杜同學不太友善。希望能通過活動讓部分學生尊重、接納杜同學,并掌握幫助杜同學的具體方法。從他們的行為出發(fā)營造融合、接納的集體氛圍,帶動其他同學積極主動接納杜同學。
(一)了解個別差異——認識智力障礙者發(fā)生的原因
【活動目標】
1. 能說出發(fā)生智力障礙的三種成因;能讓學生體會到某些智力障礙成因是無法避免的;
2. 能說出班上智力障礙同學的三種特點;
3. 能體會到每個人都是不同的,都有自己的優(yōu)點和缺點。
【活動步驟】
1. 教師播放視頻——醫(yī)生介紹智力障礙的成因;
2. 教師請學生討論并回答問題:視頻介紹了哪幾種智力障礙成因?
3. PPT呈現(xiàn)教師自編的故事:折翼天使;
4. 教師組織學生分成兩個小組進行討論并回答:
①故事中的妹妹和其他人有什么不一樣?
②為什么同學會取笑妹妹,還對妹妹惡作???
③媽媽晚上為什么一個人偷偷哭泣?
④如果你是“妹妹”的姐姐 / 哥哥,你會怎么想?怎么做?
5. 引導學生總結(jié):杜同學在學習、人際交往和自理能力的特點;
6. 小結(jié)。
【活動反思】
在本節(jié)課中,學生都認識到智力障礙同學是在媽媽肚子里的時候就生病了,但因為醫(yī)學還在不停地發(fā)展,還不能治好這種病,所以很多智力障礙的小朋友只能帶著這種“病”生活和學習。另外,這種病給智力障礙小朋友在生活和學習上帶來許多的困難,也給他們的家庭帶來很多考驗;但他們沒有放棄努力。同時,學生都明白智力障礙學生不是故意不好好學習,不配合小組同學的行動,她需要大家的幫助。
(二)尊重個別差異——發(fā)展同理心
【活動目標】
1. 認識到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我們要學會尊重別人的樣子和生活方式;
2. 能說出智力障礙同學的幾個優(yōu)點;
3. 思考平時對待智力障礙同學的幾種行為對他們的影響。
【活動步驟】
1.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并分享:
2. 展現(xiàn)班級故事:上學期有一個同學腿受傷,不方便,大家是怎么幫助他的;
3. 說說自己也有哪些不方便的時候;
4. 閱讀繪本《十人十色的小青蛙》。
①讓學生抽簽,每人都會抽到繪本中不同的小青蛙;
②一邊分享閱讀繪本,一邊請抽到出現(xiàn)在PPT上的小青蛙出列,并說明小青蛙的特點和需求;
③組織學生討論并分享:當你發(fā)現(xiàn)你這樣的小青蛙身上與眾不同的特點,你的心情是怎么樣的?你希望周圍的同學怎么去對待你?
④找出自己所代表的小青蛙的優(yōu)點,說說杜同學的優(yōu)點;
⑤全體同學思考:如果再給你一次機會,你會選擇做哪一種小青蛙?
【活動反思】
在分享第一個故事的時候,活動小組的學生意識到對于普通同學,大家努力做到互幫互助,互相體諒;但對于智力障礙的同學耐心和寬容少了很多。而在本次活動中,很多同學說出了杜同學的優(yōu)點——禮貌,熱情,會主動幫助同學,十分寬容,不會說臟話等等。同時,學生開始反思自己行為給同學帶來的傷害。
(三)接納差異——伸出自己的幫助之手
【活動目標】
1. 能認識到智力障礙同學需要特殊的幫助;
2. 知道在具體的情境中如何幫助杜同學。
【活動步驟】
1. 教師利用故事呈現(xiàn)杜同學在班級所面臨的情境,并讓學生討論故事中的行為是否恰當,正確的做法是什么:
①小組合作學習時,同學故意疏忽和無視杜同學;
②上體育課時,同學們嘲笑杜同學;
③放學回家排隊時,杜同學總是最慢一個,全班同學都不高興,對她大叫;
2. 教師請各組同學上臺發(fā)表上述三個情境的協(xié)助方式,并請同學上臺演練示范;
3. 分成兩個小組,根據(jù)情境整理幫助杜同學的各種具體的方法;
4. 教師小結(jié)。
【活動反思】
活動前,學生對待杜同學的幫助都是簡單重復教師的指令。活動后,學生知道跟杜同學說話時要慢,有時候要多次提醒。而學生也能總結(jié)到:在學習中要認識到杜同學和其他同學不一樣,小組分工要考慮到這一點,不能給她提太多的學習要求,只需她簡單重復教師的題目或者幫忙拿東西即可;上體育課要避免她做劇烈的運動,隊列練習把她放在隊伍后面,對幫助她記憶左右,教她怎么跟著同學繼續(xù)做;放學時,請同桌幫忙一起收拾書包,并安撫其他同學的情緒。
四、綜合討論與反思
這三次活動透過科普視頻展示、繪本導讀、情境演練等方式,希望通過學習讓向日葵班的12名學生了解智力障礙的成因,讓他們學會尊重個別差異,并學會在實際的情境中掌握具體幫助杜同學的方法?;顒咏Y(jié)束后,據(jù)班主任反映,這些學生對待杜同學的態(tài)度、觀感以及接納度均有提升。在多數(shù)情況下,學生會根據(jù)教師的要求去幫助杜同學。對杜同學的投訴減少了很多,但杜同學還是沒有朋友。這也提醒我們,在實際的工作中,普通學生和特殊需求學生的融合工作不能是簡單地從某一方入手,也應該幫助特殊需求學生提升自我表達和人際溝通的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融合,使不同學生在融合過程中成長、實現(xiàn)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