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靖兒
一、教材分析
這是一節(jié)實踐活動課,重點讓學生在活動中能選擇好測量工具正確測量物體的長度。本實踐活動包含兩個內(nèi)容:一是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測量物體的長度,體驗使用測量工具的優(yōu)越性;二是選擇合適的方式描述動物的長度,使學生認識到描述同一物體的長度必須使用同一標準。這個活動主要通過學生具體的“做”,鞏固學生對所學長度單位的有關知識的認識,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初步形成估計物體長度的意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學情分析
本次活動,學生已經(jīng)對利用工具進行測量有了初步的認識,已基本掌握測量方法,通過這次實踐活動,可以進一步鞏固學生對測量工具的使用能力。
三、教學目標
1. 結合生活實際,經(jīng)歷估計以及實際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認識身邊事物的長度。
2. 在實踐活動中,能夠選擇合適的實物來描述其他實物的長度,能在比較、修正測量結果的過程中,體會測量的本質,培養(yǎng)估測能力,建立初步的長度觀念。
3. 在操作中,體驗數(shù)學活動帶來的樂趣,感受數(shù)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對“量”的實際意義的理解,發(fā)展長度觀念。
難點:對實際事物能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合適的測量方法,并能借助實物來描述其他實物的長度。
利用信息技術,讓生活走進數(shù)學課堂,創(chuàng)設科幻情景,吸引學生;運用多媒體技術化靜態(tài)為動態(tài),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利用圓片實物操作讓學生體驗分的直觀感受。
五、教學準備
學生尺、米尺、卷尺、軟尺、多媒體課件、信息技術FLASH動畫、教學iPad等。
六、教學過程
(一)激活經(jīng)驗,揭示課題
1. 回顧長度單位,制造認知沖突
學生用手勢比劃,教師觀察,尋找典型案例制造認知突破。
2. 揭示活動主題
師:通過剛剛的比劃,我們發(fā)現(xiàn)只記住1米、1厘米的長度是不行的,還需要了解身邊一些常見事物的長度,只有我們熟悉身邊事物的長度,才能了解和認識更多的事物,所以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量一量,比一比。
【設計意圖】通過有趣談話回顧舊知與生動的多媒體課件揭示課題相結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生引入一節(jié)快樂的數(shù)學活動課。
(二)量一量——實際測量,認識身邊事物的長度
1. 全班交流任務一內(nèi)容,討論測量過程遇到的困難并復習測量工具和測量方法。
2. 觀察教科書P88圖片,了解測量內(nèi)容。
【設計意圖】將書本P88主題圖通過信息技術轉變?yōu)镕LASH動畫,學生通過有趣生動的FLASH掌握測量內(nèi)容和測量方法,并請學生說一說動畫中的同學都在測量什么。
3. 分組實踐,積累直觀經(jīng)驗,做好測量數(shù)據(jù)的記錄。
(1)課件出示測量要求:小組合作先估一估,再測量,記好測量結果完成任務二。
(2)學生先估計,再測量,教師巡視指導,保證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測量。
(3)反饋交流:讓學生說說選用的什么測量工具,怎樣測量的,結果是多少。(反饋時引導學生討論:“為什么大家測量的結果不完全相同?”“選擇什么數(shù)據(jù)比較合適?”等問題)
【設計意圖】反饋交流時,小組代表將“任務二”記錄表通過“教學iPad”傳到多媒體屏幕展示。本環(huán)節(jié)多媒體信息技術與“教學iPad”相結合,大大提高課堂效率,相對于傳統(tǒng)投影來說更省時間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專注度,也有利于學生貼近信息技術下的課堂。
4. 變換形式,建立所測物體長度或高度的表象。
(1)閉眼想:教師讀板書中物體的長度或高度,學生閉上眼睛想象物體的實際長度。
(2)用手比:學生比劃測量物體的長度。
(3)比長短:如課桌的高度要比肩寬長一些,身高比課桌要高得多等。
(三)比一比——借助身邊的事物,描述其他物品的長度或高度
1. 用合適的方式描述“鱷魚身長6米”這個長度
(1)課件出示教科書P89上面小精靈的話,直觀感知“6米”的長短。
師:看!小精靈也來參加我們的實踐活動了,讓我們來看一看小精靈帶來了什么信息。
【設計意圖】將書本P89鱷魚圖通過信息技術轉變?yōu)镕LASH動畫,畫面有趣,可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和思考,也容易引導學生將鱷魚與金魚產(chǎn)生對比。
師:如果將鱷魚與家里養(yǎng)的小金魚比,怎么樣?
(2)借助熟悉的標準描述“6米”這個長度,理解“6米”的實際意義。
師:同學們都認為這條鱷魚很長,到底有多長呢?誰能到前面來用手勢比一比,表示鱷魚的長度?
學生上臺張開雙臂比畫。
師:他表示的是不是6米?為什么?
師:這位同學已經(jīng)完全展開雙臂了,怎么還不是6米呢?
師:估計一下,幾名同學手拉手,就和鱷魚的長度差不多了?
根據(jù)學生討論的結果,讓5名學生手拉手,另外兩名學生測量,看看是否大約是6米。
(3)直觀感知“6米”的長度,體會用不同方式描述的價值。
師:看看5名學生手拉手的總長度,你對這條鱷魚的長度有什么感覺?你能告訴大家,這條鱷魚到底有多長嗎?
(要求學生的回答要突出兩點:以什么作為標準,量得的結果大約是6米)
(4)用不同的方式描述“6米”的長度。
引導學生試著用肩寬表示6米,讓學生體會用不同的方式描述物體長度的價值。
師:如果請同學們并肩站立,大約需要多少名同學才能有6米長呢?
根據(jù)學生發(fā)言,組織學生站隊,如果不成功可以通過實際測量進行調整。
師:看來,20個同學并肩站著的長度就和鱷魚的長度差不多,大約是6米。也就是說你們的肩寬大約是30厘米,20個同學并肩站著的長度大約是6米。
師:你還能用其他的方式來描述鱷魚的長度嗎?請同學們先在小組內(nèi)說一說,并實際比一比。
(5)運用“教學iPad”中的測量儀重測任務二中的物體的長度。
【設計意圖】本節(jié)是數(shù)學活動操作課,注重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在“動手量一量”這環(huán)節(jié),學生測量物體長度的操作能力得到鞏固。在傳統(tǒng)和常用的測量方法得到鞏固后,引導學生使用信息技術——“教學iPad”中的測量儀,對物體的長度進行二次測量,將數(shù)學與人工智能相結合,使數(shù)學學習更貼近生活與時代的發(fā)展。
2. 自主選擇研究素材描述物品的長度
學生獨立完成書本89頁填一填,選擇一種動物,用自己的方式描述這種動物的身高或身長。完成后,全班交流、修正。
(四)課堂小結
師:同學們,說一說你們這節(jié)課有哪些收獲,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活動?
【設計意圖】課堂最后,與學生談論“信息技術”給我們的生活、學習帶來極大的方便,但使用的同時一定要主要“用之有道”,不盲目、過度依賴。
七、教學反思
本節(jié)是實踐活動課,重點讓學生在活動中能選擇好測量工具正確測量物體的長度。本實踐活動包含三個內(nèi)容:一是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測量物體的長度,體驗使用測量工具的優(yōu)越性;二是選擇合適的方式描述動物的長度,使學生認識到描述同一物體的長度必須使用同一標準;三是讓學生自主進行操作和實踐,利用身邊熟悉的“單位”(標準)表示未知的物體的長度或高度。
量是比的基礎,量為比提供了可靠的數(shù)據(jù)支持,比是量的升華,在比的過程中學生能構建物體與物體之間的長度關系,體會量的本質,發(fā)展長度觀念,這體現(xiàn)了學生“學以致用”。因此在本節(jié)課中,筆者引導學生在測量之前先估測,同時注意把測量任務與實際相結合,體驗測量的價值。
本節(jié)課,筆者將信息技術與教學相結合,把課本上的圖、知識點變成FLASH動畫,讓課堂更生動有趣,是學生更感興趣更容易融入本節(jié)活動課。在學生使用傳統(tǒng)和常用的測量方法得到鞏固后,引導學生使用信息技術——“教學iPad”中的測量儀,對物體的長度進行二次測量,將數(shù)學與人工智能相結合,感受數(shù)學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使數(shù)學學習更符合時代的發(fā)展。
在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下,學生能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合作、探索活動,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