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麗春
摘 要:高中地理學科涵蓋知識面非常廣泛,知識內容豐富、包羅萬象。新課改背景下,教育界更關注對學生自主實踐探究意識、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旨在引導學生通過動手實踐來培養(yǎng)其知識運用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因此,新課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必須要加強對實踐活動組織開展的重視,從而促使學生在增進知識理解的基礎上,獲得學科核心素養(yǎng)、綜合學習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高中地理;地理教學;實踐活動
地理學科是高中生需要學習的一門重要學科,其不僅僅涉及人文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等方面的內容,同時還會衍生出人口、資源、環(huán)境與發(fā)展問題的辯證認識與生態(tài)安全等知識,豐富的內容、龐大的知識量決定了單一灌輸式教學模式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1]。地理新課程旨在使學生學會從地理視角認識和欣賞自然與人文環(huán)境,懂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道理,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礎。在新課改的理念下,地理學科的教學重點也逐漸從知識的傳授向知識與能力、素養(yǎng)的共同提升轉變[2]。鑒于此,積極改變傳統的“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方式,積極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樣的地理課堂實踐活動,以推動高中地理學科教學改革、促進學生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非常必要。
一、綜合實踐活動的概述及應用意義
(一)綜合實踐活動的概述
綜合實踐活動即不局限于傳統理論教學范圍的以學生自主觀察、分析、探究為主的學習模式,能充分凸顯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活動形式。相對于傳統的以知識講授為主的學習模式而言,綜合實踐活動更符合地理學科的教學要求[3]。地理實踐活動并非完全脫離書本,或特指課外活動,地理實踐活動的內容與形式是豐富多樣的,不僅涉及課外活動如研學、調查等,同時課內的地圖繪制、辯論賽、影片鑒賞、實驗等同樣屬于實踐活動的范疇。無論是課內實踐活動還是課外實踐活動,其主要目的都是幫助學生更充分地理解知識點,對知識形成更深刻的印象和記憶,從而達到提升教學效率的效果。
(二)高中地理教學中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意義分析
1.有利于深化高中地理教學的意義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適時地組織開展實踐活動,可以更加充分地發(fā)揮其育人價值。地理學科具有較強的綜合性,這也決定了其育人優(yōu)勢是多方面的,如通過組織學生開展戶外研學活動,可以在帶領學生欣賞山水風光的過程中開闊其胸襟,同時增加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從而達到德育、美育效果。且戶外實踐活動的開展,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鍛煉學生的生存生活技能,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滿足體育、勞動目標[4]。而從智育的角度來看,活動過程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而且還可以引導學生感知認識地理現象的自然、人文含義。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開展實踐活動對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意義重大。
2.有利于加深學生對于地理知識的記憶
高中地理學科內容多、抽象性強,僅僅通過口頭講解、閱讀文字,很難讓學生真正感知和理解知識的內涵,通常使學生對于知識的了解只能停留在淺層,很容易被遺忘。實踐活動的開展則能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增強對知識的體驗與直觀感知,并且可以為學生應用地理知識提供平臺,從而使得學生對于地理知識產生牢固記憶,提升其學習效率。
3.有利于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
和傳統說教式課堂教學模式相比,實踐活動具有更強的操作性、探究性,學生在參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能夠更好地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圍繞實踐活動的主題積極展開觀察、分析、探究,不僅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強化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程度,同時還可以對學生的觀察能力、探究能力、行動能力、合作精神等進行鍛煉,既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發(fā)展,又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5]。此外,在組織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還可以加深學生對于地理知識重要性的感知,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地理學習的價值,感受該學科知識對于推動生產建設、便捷生活的意義,增強學生學習的驅動力。
二、高中地理教學中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原則
(一)靈活性原則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開展地理實踐活動時應嚴格遵從靈活性原則。教師在進行實踐活動設計時,不僅保證活動內容的趣味性、活動形式的多樣性,同時還應注意活動的靈活性。實踐活動的開展無須局限于課堂之上,而是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及教學目標,靈活地進行活動設計調整,在與學?;蚨喾綑C構做好溝通的基礎上,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戶外實踐機會,以提升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豐富其學習體驗,讓學生充分感受地理知識的魅力。
(二)參與性原則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無論是基本知識的講解傳授,還是實踐活動的組織開展,均需要充分突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注重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性。因此,在進行地理實踐活動設計時,需要充分考慮學生學情,優(yōu)化學生的活動體驗,以提升學生的參與性,保證實踐活動的效果與質量。
(三)適配性原則
所謂適配性即實踐活動設計需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學習能力,不可過于簡單,也不可難度過大,從而避免因實踐活動過于簡單而影響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或者難度過大而打擊學生的學習信心[6]。同時實踐活動內容的選擇應符合學生實際,包括情境、時間與場地選擇,以及教學目標設計等,保證實踐活動能夠順利、高效地開展,讓學生在愉快的活動中獲得知識的鞏固與突破。
三、實踐活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提升教師綜合素質,強化實踐教學意識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發(fā)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教師自身的認知理念、教學水平與能力、對實踐活動的重視程度都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教學質量。因此,為了提升地理實踐活動的開展質量,首先需要提升教師自身的綜合素質,深化教師對于實踐活動重要性的認識,從而提升其實踐教學意識,為高中地理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良好保障[7]。傳統的地理教學中,在高考壓力、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制約了實踐活動教學,很多教師將教學重點集中在理論教學上,甚至認為實踐活動會浪費學習時間,這也就導致很多高中生的地理實踐能力較差。針對此種狀況,教師需要先從自身找問題,從根本上轉變教學觀念,充分認識實踐活動對教學效果、對學生發(fā)展的重要意義,并不斷學習新理念、新方法,更新自身的教學體系,促使自己的實踐能力得到提升,包括對地理儀器的操作能力、社會實踐調查能力、地理觀察能力等,以更好地服務于教學活動。此外,學校方面也應加強對地理教師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視,定期組織教師進行專業(yè)能力培訓、教學工作交流教研、舉辦實踐活動或地理專業(yè)學習講座等,切實提升地理教師自身的實踐意識與能力,以推動地理教學長期發(fā)展。
(二)結合教材內容,合理設計實踐活動類型
高中地理學科內容豐富、包羅萬象,其實踐活動形式也十分豐富多樣,如知識競賽活動、參觀觀察活動、實踐探究活動、展覽演示活動、制作實驗活動等均是高中地理學科常見的活動類型。多樣化的活動形式帶來了更多的選擇空間,同時也容易增加活動的盲目性,不利于教學效果的提升。因此,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地理實踐活動時必須要充分結合教材內容與學生的特點,充分考慮實踐活動場所、實踐活動情境、實踐活動中可能會用到的各類工具及出現的問題等多方面的情況,從而科學、合理地設計地理實踐活動類型[8]。同時配齊活動中可能會用到的各類工具,如地理工具書、指南針、羅盤、實驗器材等,甚至可以和氣象臺、博物館、工廠、濕地公園、景點等進行溝通,達成合作,為地理實踐活動的開展創(chuàng)建校外基地,為學生提供專業(yè)的實踐活動場所,保證地理實踐活動的高效開展。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植被》的相關知識時,在為學生講解了教材中的基本知識后,學生對于植被的作用與價值,以及森林、荒漠、草原等植被和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可以在理論上形成初步的理解,但是對于日常生活中經常會見到的各類植被的了解卻多停留在認知表面,并不能切身感受植被和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及其重要性。為此,在完成了課堂理論知識的講解后,教師就可以圍繞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開展地理實踐活動,帶領學生到本地的牛姆林自然保護區(qū)去近距離地觀察植被,讓學生在實際觀察中對于植被的類型、植被生態(tài)特征產生更直觀、深入的感知;同時加深學生對于植被和氣溫、水分、土壤等環(huán)境要素之間的關系的了解,以及對植被生態(tài)特征的環(huán)境適應性的了解,在突破教學重難點的同時,促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珍惜愛護天然植被、因地制宜營造人工植被的重要性。以這樣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可以通過理論教學與實踐活動相配合的方式,讓原本抽象的、枯燥的地理知識變得形象、直觀,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同時在開展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結合觀察到的植被特征、分布進行問題分析,還可以鍛煉學生對于知識的靈活應用能力,真正實現學以致用的教學效果,有利于提升地理學科的教學效率。此外,帶領學生走進實際生活,利用鄉(xiāng)土資源來開展綜合實踐活動,還可以圍繞人地關系這條主線,來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和方法、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真正體現研學的價值、育人的目標。
(三)把握實踐活動契機,科學設計實踐活動方案
新課改提倡高中地理教學中要重視開展實踐活動。目前,雖然已經有部分教師認識到了地理實踐活動在地理教學中的作用和價值,并且開始嘗試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但就實際狀況來看,地理實踐活動的開展往往缺乏對學生學情及教材內容、活動實際的充分把握,最終導致地理實踐活動流于形式,沒有充分發(fā)揮其價值[9]。所以,在實際開展地理實踐活動時,教師必須要充分把握實踐活動的目的與流程,把握活動開展的契機,同時圍繞教學內容及學生情況科學合理地進行活動方案設計,保證實踐活動方案的主題、內容、目標、時間、地點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能做到清晰明確、科學合理,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實踐活動能夠順利、高效開展。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一《地球的運動》這一章節(jié)的內容時,為了加深學生對于相關知識的掌握,教學前準備課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分析教材內容,并結合教材內容制訂實踐活動的主題,同時圍繞活動主題與學生情況來設計實踐活動方案,在課前做好各項準備工作,以保證實踐活動順利開展。在課堂教學時,完成了對地球運動一般特征的講解后,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兩個不同主題的實踐活動。
實踐活動1:以“地球公轉與自轉運動”為主題,帶領學生結合課堂所學理論知識來自主演示地球公轉與自轉過程,并將自己的實踐發(fā)現填寫到準備好的表格中,通過表格來直觀地對比分析地球公轉與自轉運動的異同,加深學生對于相關知識的記憶,從而提升課堂教學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實踐活動2:以“測量本地經度”為主題。該實踐活動主要是在教師的帶領下,由學生通過利用簡單的測量工具對本地的經度進行測量,以達到促進學生全面掌握經緯度知識、提升學生對于地球運動及宇宙天體運動學習興趣的效果?;顒訒r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進學校操場,將準備好的水平儀、秒表、電子表、卷尺等工具提供給學生,然后組織學生結合所學知識來嘗試測量本地經度。通過這樣的方式進行教學,既豐富了課堂形式,增強了學生地理學習的積極體驗,又為學生提供了機會領會地理知識和技能在現實世界中的應用,鍛煉了學生對于知識的應用能力、數據整理能力及合作能力,可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地理學科的教學質量,幫助學生發(fā)展其核心素養(yǎng)。
同時地理實踐活動的開展對于地理教師自身的執(zhí)教能力、執(zhí)教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教師在日常實踐活動中主動展開反思總結,積極積累經驗教訓,以不斷提升實踐活動的科學性、合理性,充分保障實踐活動的效果。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積極開展地理實踐活動不僅是新課改的教學要求,同時也是學生學習發(fā)展的重要需求。作為高中地理教師需要從根本上轉變自己的認知和教育理念,深刻認識到實踐活動的價值,并積極結合教材內容、教學實際情況及學生學情,合理地組織開展實踐活動,通過活動來延伸拓展課堂教學,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深化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切實提升地理學科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華宇.實驗探究活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以“等高線的判讀及應用”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8(2):6-8.
[2]張豆豆,羅婭,楊志遠,等.低碳理念在高中地理生態(tài)課堂中的運用:以“低碳食品知多少”活動探究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1(15):53-55.
[3]劉軍.情境體驗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以“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教學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0(16):60-61.
[4]杜淑丹.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STEAM教育在高中地理實踐活動中的應用[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9(19):18-24.
[5]李博云,焦存志.基于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鄉(xiāng)土資源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研究,2021(26):23-24.
[6]張凌童.基于地理實踐力培育的高中學生野外實踐活動教學策略構建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8.
[7]張凱.提升素養(yǎng)強化實踐:試論實踐活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考試周刊,2018(99):168.
[8]朱志華.生活化教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初探:以中學地理自然災害與防治教學為例[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6.
[9]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0.
本文系永春縣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第一批)課題“基于地理核心素養(yǎng)養(yǎng)成之“實踐活動”教學的研究”課題編號:YJ1451-02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