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吉君
我的老家在遼寧東部山區(qū),屬于長白山余脈,周圍被起起伏伏、高低錯落、溝溝岔岔所環(huán)繞,山不高,溝不深,植被茂密,但野生果樹都被砍光了。
那個時候,要想摘撿山貨,要走上幾里路,翻過幾道嶺,蹚過幾條河,才能在大山里苦苦搜尋得到。每當秋天來臨,我就急不可耐,眼巴巴盼著果實早點成熟。大山無私的饋贈,讓我上學的學雜費有了著落。
最難忘的一次,我在一個偏僻的山溝里發(fā)現幾棵山里紅樹,遠遠望去,好似密密麻麻、晶瑩剔透的紅豆,露水罩著,掛在枝頭,紅彤彤、亮晶晶、沉甸甸、喜盈盈,張著紅透的笑臉在秋風中搖曳著。我和母親一會兒工夫就摘滿了一大筐。手和胳膊被樹上的尖刺劃破,流出鮮血,卻全然不知,沉浸其中,樂而忘痛。晚上回到家里,我和母親在燈光下,把山里紅摘干凈,倒進開水鍋里煮熟,撈出來晾曬。母親一有工夫,就把山里紅里的硬核擠壓出來,把紅紅的干癟的皮放在陽光下晾曬,等到秋風吹過,干透后再裝進透氣的袋里,拿到附近的供銷社過秤去賣。記得當時一斤五分錢,一編織袋僅能賣一塊多錢。辛勞一整個秋天,我的學雜費也就夠了,再也不用為買書本發(fā)愁。
其實,老家的山貨既能補貼家里拮據的生活,也可改善餐桌上的單調乏味。放學后,一有時間就跑到附近山坡上零星的板栗樹下,秋風過后,雜草叢生的地上掉滿了紅褐色、圓潤飽滿的板栗,有的藏在張開嘴的板栗鍋里,需要用鐮刀小心翼翼地摳出來。有一回,我看到樹上還有許多板栗鍋子沒有掉落,在樹枝上悠閑地棲息著,讓我眼饞不已。因為樹太高,沒法攀爬,只好在樹下搖晃,結果板栗鍋子噼里啪啦掉了下來,防不勝防,板栗鍋就像刺猬,外表如同銳利的針尖,瞬間把我的頭扎出血。回到家里,有的地方紅腫一片,好多天都疼痛不已。板栗營養(yǎng)豐富,吃法多樣,但是不好保存,容易滋生蟲子。為了儲藏好留著冬天享用,只好把板栗埋到沙子里。
最讓我流連忘返、記憶猶新的是撿松蘑。在我家?guī)桌锿獾囊粋€背陰的大山坡上,長滿了上百年的松樹,棵棵都有一抱粗,樹下積滿了松樹撓子。秋雨過后,霜降來前,松蘑菌開始發(fā)芽,鉆出地面,如同一把把張開的小雨傘,一片片、一撮撮,大小不一,紫色的外表頂著松針,肉乎乎、胖墩墩,競相生長,好似剛剛滿月的嬰兒,特別招人喜愛。輕輕扒開松針,慢慢拔起,摘凈泥土,如果運氣佳的話,半天就能撿到半筐。松蘑被稱為山中菌類之寶,松蘑燉雞肉是招待客人的上等佳肴。
改革開放后,老家擺脫了貧窮,退耕還林,封山育林,往日的大山又恢復了勃勃生機,山貨野果遍地皆是,人們迎來了紅紅火火的好日子。
責任編輯:黃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