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雙減”政策的正式實施,標志著新的教學模式開始走進各階段、各科目的課堂中。初中英語教師開始根據(jù)“雙減”政策的要求,積極調整教學模式,使得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成了當前教師深入探究的課題,也讓教師更加關注教學的實效性。鑒于此,本文圍繞初中英語課堂教學,首先簡述了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性,其次詳細提出了可行性策略,以期為學生帶來更好的學習體驗。
關鍵詞:“雙減”;初中英語;課堂教學
一、“雙減”政策下提高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性
“雙減”政策的頒布減輕了學生校內作業(yè)負擔、校外培訓壓力,展現(xiàn)了教育公平、公正、以生為本的人性化一面,是以往“減負”思想的進化產(chǎn)物,對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具有戰(zhàn)略意義,也讓初中英語教師更加注重提高教學效果。
(一)有利于激發(fā)學生興趣
初中生學習仍然同興趣密切相關,也是持續(xù)學習的內驅力,在學生感興趣的基礎上,教師如果使用不同的教學模式,能夠提升學生的教學參與度,也是“雙減”政策帶給學生的直觀體現(xiàn),為學生的深入學習提供了有利條件。教師應調查和掌握學生的興趣點,將其融入教學活動中,以此為學生打造愉快、高效的課堂環(huán)境,興趣的養(yǎng)成可以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達成既定的教學目標。
(二)有利于轉變教學狀態(tài)
學生之間存在差異性,其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學習能力不盡相同,“雙減”政策的頒布為“因材施教”先進教育理念的踐行提供了空間支持?!半p減”政策實現(xiàn)了課堂主體向學生的偏移,如何將學生被動學習轉化為學生主動參與、高效學習,成了教師亟待研究的問題,若想釋放學生的壓力,便要以學生為切入點,轉化壓力為學習驅動力。教師作為學生學習道路上的指引者,應了解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征,給予學生關懷,在教學方法方面進行創(chuàng)新、改革,從而為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提供動力源泉。
(三)有利于形成和諧氛圍
在“雙減”政策下,教師高效利用教學時間,在多種形式教學交相輝映的環(huán)境中,促使教學效果的提高,也讓教師與教學之間形成了協(xié)調發(fā)展的新局面。教師的教學發(fā)生了轉變,學生的學習方法也出現(xiàn)了變化,為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注入了新鮮血液。在和諧的教學氛圍中,學生從知識自主探索、產(chǎn)生學習興趣方面,都能構成持續(xù)學習的動力,更加有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長此以往,學生的英語知識層面會得到擴大,外加教師的科學指導,必定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效率,使學生的學習潛能得到挖掘。
二、“雙減”政策下提高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效果的策略
(一)構建良好師生關系,形成融洽的教學氣氛
若想切實提高教學效果,師生關系的改善是其“精神基礎”。以往教師主體的教學方式中,學生的主體性未能凸顯,也會使得師生間的心理距離較遠?!半p減”政策下更加關注師生關系的優(yōu)化,需要教師努力同學生構建良好關系,使學生可以更好地配合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做到尊重和理解學生,在指導學生時應更具耐心,適當?shù)毓膭顚W生,發(fā)揮出學生自身的優(yōu)勢,使學生以高漲的熱情、持久的動力完成既定教學任務,實現(xiàn)高效教學的效果。教師也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使學生感受到被理解、被認可,使學生得以適應教師的教學步伐,完成各項學習活動,進而形成融洽的教學氣氛,達到提升教學成效的目的。
(二)加強師生間互動,為學生提供展示機會
由于英語并非母語,許多基礎知識框架有待完善,學生會在教學中缺少足夠的自信,表現(xiàn)出沉默、不敢開口說英語等,這種情況下會逐漸消磨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任何一門科目的學習都需要多個感官同時協(xié)作,才能獲得高效學習成果。因此,教師要想加強師生間的互動,可根據(jù)教學內容,適當轉換教學任務或目標,為學生搭設自我展示的舞臺,使師生、生生間可通過回答問題、討論、合作等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將知識充分內化于心,在今后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加以使用,達到學以致用的程度。
例如,在仁愛版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主題三“The world has changed for the better.”的1a部分中,本課教學目標在于,使學生在復習一般過去時的基礎上,深化對現(xiàn)在完成時的掌握,學會談論城市變化的表達方式。師生間的互動可分為師生、生生兩種。教學中期階段,即在精講1a的對話之后,師生互動時教師可先引入類似的城市變化圖,圍繞若干城市先以提問的方式詢問學生圖片中的內容,再讓學生自由發(fā)表言論。如教師引出了兩副南京的前后對比圖,提出問題“Have you ever been to Nanjing?”“What information can you get from the two pictures?”等,先從基本層面指引單獨學生觀察和回答。之后為了給學生提供各抒己見的空間,教師可引入開放性問題,使學生“解放思想”,開闊自己的思路,為接下來的互動環(huán)節(jié)埋下伏筆,問題如“How can you describe Nanjing nowadays?”“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changes of Nanjing?”等。最后教師可進行總結,“As we can see, the changes of the cities have taken place not only in the United States but also in the world.”,自然引出生生互動的環(huán)節(jié)。在教學后期階段中,教師可安排對話仿寫、擴寫等類型的任務,要求學生兩人一組共同按照1a對話的模式,寫一篇關于討論世界上其他任何一座城市的變化的對話,在下節(jié)課以分角色朗讀的形式和全體同學分享。這種生生互動方式將教學活動延伸到了課外,也將傳統(tǒng)知識拓展延伸的內容融入了作業(yè)設計中,是一種綜合性的教學任務,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多彰顯自我的機會。寫作方式上也有較大的自由空間,學生可按照自己的想法,在合情合理的條件下圍繞城市變化盡情發(fā)揮。比如某組學生引入了一個有爭議的城市——科索沃的普里什蒂納,九年級學生已經(jīng)在歷史教材中接觸了科索沃戰(zhàn)爭,但對于如今的科索沃首都缺少了解,這組學生便抓住了這一機遇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搜索到了相關資料,根據(jù)某游客書寫的旅行日志進行了對話創(chuàng)編?!癆: You have been in Pristina for a long time. How do you like living there? B: Not bad, I have a great time. A: Wow, I'm kind of surprised. Isn't Kosovo dangerous? There must be some wars... B: No, there's no war at all. That's a typical stereotype. Yes, we all know the Kosovo War in the past, but it happened over two decades ago, and Kosovo also declared independence fourteen years ago, you know. A: Alright. So what's Pristina like now? B: There are more young people in the streets. The avenues are also full of bohmian cultures. A: I heard the streets were dirty. B: They used to be, but the city has improved a lot since the independence. The government is bringing life to the city. They did a very good job. A: How are the people there? Are they still affected by the war? B: I don't really think so. I had conversations with some local people, and I could say Kosovans are among the kindest ones I have ever met. They're free and opem-minded, also friendly to the foreigners. I can see the energetic side of them. You must come for a visit, then you can feel and check out Pristina yourself.”。兩種互動方式發(fā)揮出了不同的育人功效,前者旨在加深學生對知識要點的理解,后者則延伸了教學內容,以自由、開放的姿態(tài)實現(xiàn)了高效作業(yè)設計,不僅符合“雙減”政策的要求,也從根本上提高了教學效果。
(三)引入社會熱點話題,創(chuàng)設開放式教學情境
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除了注重學生基礎知識積累以外,也涉及英語文化層面,需要學生持續(xù)的學習,教師也要在合適的情況下為學生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是一種常用的教學方式,教師可選擇的手段眾多,均能獲得不同的教學成果,是一種便于操作、高效的教學創(chuàng)新模式。為了顧及學生的興趣點,教師可在課堂中引入社會熱點問題、流行元素等,根據(jù)目前學生最關心的熱點話題,使其融入教學內容中。先讓學生關注本課教學主體,再按照學生的思維狀態(tài),選擇最佳時機引入熱點話題,輔助學生在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下進行深度學習。
例如,在教學仁愛版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The Internet makes the world smaller.”時,在教學導入部分,教師便可引導學生先圍繞本節(jié)主題,以提出啟發(fā)性問題的方式讓學生交流,如“What can you do on the Internet?”,再引入事先收集到的關于互聯(lián)網(wǎng)的熱點話題,作為學生自由討論的收尾。關于互聯(lián)網(wǎng)的熱點話題內容眾多,可從學生不太了解的方面入手,以增加學生的新鮮感,如截止到今年,全世界尚未接入互聯(lián)網(wǎng)人口數(shù)最多的前十國家,讓大家震驚的是,我國竟然排第二,全國至今仍有大約4.15億人缺少使用互聯(lián)網(wǎng)的機會,第一名為印度,約7.44億人,而第三名為巴基斯坦,約1.46億人。盡管我國在全世界擁有人口最多的互聯(lián)網(wǎng)使用比率,卻仍然有上億人未能使用互聯(lián)網(wǎng),這一現(xiàn)實會引發(fā)學生的深思,也能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課的內容。在講解本課重難點內容之時,由于學生在教學導入部分便擁有了相對活躍的思維狀態(tài),在之后的交流、討論中,也會產(chǎn)生對本課內容的好奇心。為了擴充學生的文化知識儲備,教師可引入西方人關注的互聯(lián)網(wǎng)話題或形成的觀點,這些內容可能對于國內學生較為陌生,但便于學生拓展跨文化交際方面的知識。教學設計階段,教師通過主流搜索引擎收集和整理資料,找到搜索頻率最高的關鍵詞,或參照引擎提供的備選搜索結果,將其形成演示文稿,插入文字、圖片、視頻等,在教學中挑選合適的時間點及時引入。在選擇這些內容時,教師要嚴格篩選,回避不利于學生成長的消極觀點,選擇契合教學內容的部分。在實際教學中可針對其中的一個話題,繼續(xù)以問題的形式讓學生談談看法,如某位美國信息學專家指出了一個觀點,教師設問“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sentence 'Internet is the technology of freedom and the frontier of society and culture' ?”,學生會根據(jù)其中的四個關鍵詞“freedom”“frontier”“society” “culture”談論互聯(lián)網(wǎng)與其之間的關系。或可適時引入其他相關問題,如“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the Internet in your spare time?”,讓學生根據(jù)現(xiàn)實生活情況作答。為了顧及初中生的身心發(fā)育,確保教學的進展,維持學生的學習動力,教師不可對學生的回答做出過激態(tài)度。如部分學生做出了“I usually play online games on Sunday.”的回答,教師應以思想開導的方式進行交流,引出更多國外學生使用互聯(lián)網(wǎng)的用途,讓學生認識到互聯(lián)網(wǎng)的多元化特點,實現(xiàn)降低學生對于互聯(lián)網(wǎng)娛樂屬性依存性的目標,也能為學生今后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埋下種子。這種在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中貫穿熱點話題的方式,能夠豐富教學內容、擴充課堂容量,學生也會因新奇的內容積極思考教學內容,在自由討論開放性問題的影響下集中了注意力,使學生收獲了更多知識。
(四)靈活運用多媒體,增加教學活動的趣味性
英語教學應當與時俱進,才能讓教師為學生帶來更具趣味性的課堂,使其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要。多媒體是現(xiàn)代教學技術中的常用途徑,也是科技與教育的完美結合。在課堂教學中靈活使用多媒體技術,有利于使學生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教師應認真設計多媒體課件,利用圖片、音頻、視頻等,指引學生結合教材挖掘知識內容,促進學生對知識重難點的掌握,為今后學生對英語知識的活學活用夯實基礎。
例如,在仁愛版八年級下冊第七單元主題一“We're preparing for a food festival.”中,A部分主要涉及了Craig Kielburger設立的解放兒童組織,以及創(chuàng)辦國際兒童基金等話題。Craig大公無私的事跡會對學生有所觸動,在初讀本文后,教師便可使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展示其他Craig的事跡。教材中為學生展示了12歲Craig的南亞之旅的圖片,但缺少詳細的文字介紹,教師便可以此為切入點,為學生提供相關信息,為學生樹立榜樣,引導學生了解和反思Craig身上顯示出的人道主義精神,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精神境界和品質素養(yǎng)。B部分涉及了一些食物的內容,教師可考慮使用演示文稿,加入問答環(huán)節(jié),通過對食物圖片的觀察,讓學生闡述對食物的認識。如果學生沒有接觸過這些食物,也可將其作為“看圖說話”練習,使學生在詳細觀察圖片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推斷對圖片中的食物加以描述。多媒體可在諸多教學環(huán)節(jié)中使用,能夠起到不同的作用,使學生對于知識探究擁有持久的興趣。不僅添加了教學的趣味性,也從思想層面使學生同教學內容產(chǎn)生了共情,可幫助學生在今后的英語學習中更加主動。
三、結語
綜上所述,“雙減”政策背景下,如果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缺少創(chuàng)新、提效的理念,學生必然會處在較大的壓力下,不利于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的目標。因此,教師應牢牢把握提高教學效果開展教學設計的要點,從多個層面對教學加以優(yōu)化,通過構建良好師生關系、加強師生間的互動、引入社會熱點話題、靈活運用多媒體等手段的應用,為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提供更加廣闊的天地,推動我國初中英語教育事業(yè)的長遠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謝敏. “雙減”政策下提升初中英語課堂教學質量研究[J].教書育人(教師新概念),2022(7):69-71.
[2]華麗萍.“雙減”政策下“減負增效”提升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效率的探討[J].讀與寫,2022(23):129-131.
作者簡介:曾悄悄,福建省晉江市子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