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蘭
新學年初,欣欣來到了我們幼兒園。這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孩子,她的媽媽和奶奶都是智障人士,爸爸為此離家出走,只有爺爺是家中的頂梁柱。欣欣講話口齒不清,智力水平明顯比同齡孩子低。在幼兒園里,她不受歡迎,小朋友時常對她指指點點,總是繞著她走。
有教師對我說:“秦老師,我們能不能動員欣欣不要來上幼兒園了,她會影響其他孩子的?!辈糠旨议L擔心欣欣會影響其他孩子的正常生活、學習,找園長要求勸退欣欣。
面對這種情況,作為欣欣的教師和分管幼兒園融合教育的負責人,我該怎么做?
一、改變教師的理念,提升教師的能力
管理者的管理舉措可能改變教師的教育理念和行為,也可能為孩子的發(fā)展找到契機。于是,我決定從轉變教師理念入手,逐步打造融合教育專業(yè)團隊,探尋融合教育的實踐路徑。
1.堅持專業(yè)學習
早在1994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就提出了“全納教育”的概念,全納教育主張容納所有的孩子,反對歧視、排斥,強調(diào)滿足不同孩子的教育需求。在我們幼兒園,每當接納特殊兒童入園時,有些教師往往有擔憂與排斥的心理。究其原因,是教師對融合教育的意義認識不夠深,缺乏對特殊兒童發(fā)展特點和需要的了解,缺乏對特殊兒童的教育能力。
基于此,我們組織教師以集體學習和小組學習等方式學習教育部等七部門聯(lián)合印發(fā)的《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年)》《江蘇省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等文件,讓教師了解健全殘疾兒童隨班就讀機制,加快特教指導中心和融合教育資源建設,讓普通學校教師了解一些特殊兒童心理和教育常識等方面的具體要求。我們還組織教師觀看關于特殊兒童跨海求學的紀錄片《溫柔的堅持》。紀錄片中承承“舞刀弄槍”的行為一度讓教師、同伴、家長都頭痛不已,迫于無奈,他的媽媽帶著他來到吳淑美教授的融合教育實驗班。在這里,承承不再被指指點點,而是被溫柔以待,他不再一個人待在活動室的角落里,而是勇敢地站在講臺上向同學們講述中國的歷史。承承的轉變讓我們的教師很感動。在紀錄片里,主持人問吳教授:“為什么要辦這樣一個班?”吳教授回答說:“我從來不是為了特殊孩子辦融合班,而是因為這是一種好的教育模式?!苯處焸兏惺艿搅藚墙淌诘难哉Z間透露出的堅定信念,他們說:“這樣的環(huán)境和氛圍很適合承承成長,他不只是被幫助者,他也在幫助別的孩子?!蓖ㄟ^不斷學習,教師們對融合教育有了全新的認識,明白了融合教育的意義。他們主動閱讀相關書籍,觀看《同班同學》《聽天使唱歌》等專題紀錄片,融合教育的種子已在教師們心中萌芽。
在一次交流中,教師們紛紛表示:“我們要以理解、包容的胸懷對待特殊兒童。”“美好的教育是一個孩子都不能掉隊?!薄叭诤喜拍芄采?,恒愛才能致遠?!苯處焸円庾R到教育者無法選擇受教育者,每一個孩子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權;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我們必須給他們創(chuàng)設充滿關愛的環(huán)境,這種環(huán)境是在平等、非特殊的前提下的,首要的是以平常心對待特殊兒童。一開始比較排斥欣欣的冰冰老師主動表示愿意接受欣欣進入他們班學習。她說:“每個孩子都是一粒花的種子,只不過花期不同而已。我愿意做花匠,為欣欣融入幼兒園生活而努力?!睆拇?,《兒童行為的塑造與矯正》《特殊兒童的游戲治療》等專業(yè)書籍出現(xiàn)在冰冰老師的案頭上。
2.組建“融合教育種子小組”
為了使融合教育理念切實落實在教師的教育行為中,我們組織成立了“融合教育種子小組”,由園長主管,業(yè)務副園長分管,并聘請了無錫市惠山區(qū)特殊教育中心的專家作為專職指導教師,由特殊教育專業(yè)畢業(yè)的軒軒老師及欣欣的班主任冰冰老師兼任資源室指導教師。小組成員分工明確,互幫互學,成為幼兒園融合教育的先行者。
“融合教育種子小組”成員時常圍繞融合教育的管理機制、師資隊伍建設、資源優(yōu)化、課程開發(fā)等問題進行深入研討;引領全園教師尊重生命的多樣性,用實際行動關注特殊兒童的生存狀態(tài);幫助班里有特殊兒童的教師更好地開展融合教育,指導教師更加科學地觀察兒童,帶領他們對兒童日常表現(xiàn)如傾聽、注意、同伴交往等進行觀察評估,嘗試撰寫、整理典型的特殊兒童成長故事,及時歸檔,并拍成視頻,給同行以借鑒。
幼兒園的資源室配備了相應的操作材料,以滿足兒童個別化學習的需要。同時,我們制定了資源室具體活動安排表,每個特殊兒童每周至少有一天到資源室活動,資源室里的感統(tǒng)區(qū)、閱讀區(qū)、操作區(qū)等能夠幫助特殊兒童在動手操作、語言表達等方面得到鍛煉。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的資源室不是只向特殊兒童開放,而是向全園孩子開放,除了個別特殊兒童需要特定的訓練時間外,其余時間班級教師都可以帶孩子進資源室活動。
3.開展專題研究
我們將融合教育研究納入幼兒園教科研計劃,經(jīng)常組織教師開展特殊兒童教育的專題研究。例如,有一次,冰冰老師提出了“怎樣收集特殊兒童的信息”“如何為特殊兒童制定有針對性的教育方案”等困惑,我們便組織了相應的專題研究,請市特殊教育專家張教授分享了她為特殊兒童滔滔制定的個別化教育方案。張教授從信息收集、兒童評估、目標制定、干預計劃、家園合作等方面向教師們呈現(xiàn)了一個詳細的個別教育方案。張教授還帶領教師從教學活動、生活指導、資源室訓練、游戲干預四個方面為特殊兒童量身定制相應的教育方案。教學活動從晨間體育活動和集體教學活動兩個方面入手,幫助特殊兒童盡快融入集體;生活指導從自我服務和自我保護兩方面入手,借助微視頻、繪本故事等幫助特殊兒童提高自我服務和保護能力;資源室訓練從人際交往、感統(tǒng)訓練等方面幫助特殊兒童進行補救性訓練;游戲干預通過律動游戲、傾聽游戲、感統(tǒng)游戲、表演游戲、打擊樂游戲等,幫助特殊兒童鍛煉相應的能力。教師們在張教授的引領下,通過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提升了觀察、分析特殊兒童行為和收集特殊兒童相關信息的能力,初步掌握了循序漸進、及時強化等跟蹤指導策略。
二、幫助特殊兒童盡快融入集體
為了幫助特殊兒童能盡快融入集體,我們采取了很多方法。下面以欣欣所在的班級為例來說明。
1.陪伴、激勵
周圍人的關注與陪伴能給特殊兒童以安全感。我們反復觀察、分析欣欣在園的每一個動作細節(jié)與神態(tài)表情,發(fā)現(xiàn)一旦缺少關注和陪伴,她就會不開心,她的多動、尖叫和抓咬等行為,都在向我們表達她需要陪伴與愛。在了解了欣欣的需求后,班里的3位教師想盡辦法給予欣欣更多的關注與陪伴,讓她時刻感受到大家的愛。
例如,在集體活動時,教師讓她坐在離自己最近的位置,并在左右前后留足讓她自由活動的空間;當她能夠持續(xù)堅持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時,教師用微笑、贊許的眼神、豎大拇指等及時給予鼓勵;當她離開自己的位置,或出現(xiàn)干擾、攻擊其他孩子的行為時,配班教師就會立即采取個別交流、轉移注意、暫時隔離等方法予以阻止,引導她用正確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在游戲區(qū)域,我們投放了欣欣喜歡的彩泥、布娃娃、建構材料等,并讓其他孩子陪她一起玩。慢慢地,游戲區(qū)成了欣欣最愛去的地方。
冰冰老師還為欣欣設計了一張?zhí)貏e的獎勵卡,她與欣欣約定,只要欣欣有一點進步就在她的獎勵卡上貼1顆星星,如午睡時不影響其他小朋友休息可以貼1顆星星,集體活動時能堅持坐10分鐘以上可以貼1顆星星等,貼滿5顆星星就能滿足她的一個愿望。在一次幼兒園升旗手選拔活動中,欣欣表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投入。冰冰老師問欣欣是否想當升旗手,欣欣點點頭。冰冰老師便問大家:“欣欣也想做升旗手,你們愿意選她嗎?”“她怎么可以?”有孩子質疑。冰冰老師說:“老師發(fā)現(xiàn)欣欣一直在努力,一直在進步,我們要給欣欣一個機會?!边@時,有孩子提議,欣欣的獎勵卡已經(jīng)集了4顆星星,可以先讓她當升旗手,還差1顆星星讓她以后補上。冰冰老師征求欣欣的意見,欣欣表示同意,眼里充滿了期待。欣欣終于成了一名光榮的升旗手。小小的獎勵卡,有效地激發(fā)并強化了欣欣的積極愿望,激勵她一點一點向前進。
2.理解、接納
欣欣所在的班開展了“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你可以很棒的”等系列主題活動。這些主題活動內(nèi)容豐富,實施方式靈活。例如,根據(jù)班里孩子愛看書的特點,開展了“書香閱讀”活動,《我的妹妹聽不見》《我們把章魚涂成紅色吧》《超級哥哥》等受到孩子們的特別關注。教師還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角色扮演、繪畫觀影等方式,讓孩子在多元體驗中對身心有障礙的同伴有更真切的理解。
在一次繪本表演中,平時最討厭欣欣的陽陽扮演繪本中有智力障礙且動作發(fā)展遲緩的超級哥哥。他夸張的表情和動作引起了小朋友們哄堂大笑。這時,陽陽深切地感受到了被人嘲笑、戲弄的心情,他說道:“你們要學會尊重人。超級哥哥雖然是有點笨,但是他也很可愛!嘲笑別人是不對的!”表演結束后,教師讓陽陽與小朋友們分享他的感受,他說:“超級哥哥很想像我們一樣有自己的好朋友,我們一定要多關心這樣的人?!闭f完,他走到欣欣面前,真誠地說:“欣欣,對不起!以前我對你不好,是我不對。以后我就是你的超級哥哥,是會保護你、陪伴你的超級哥哥?!?/p>
通過參與相關的主題活動,孩子們的同情心及樂于助人的親社會情感被激發(fā)了,并在日常生活中表現(xiàn)出相應的行為。例如,孩子們之前對欣欣“不理不睬”“告訴老師”等行為轉變?yōu)椤疤嵝选薄昂煤酶f”“安慰”等積極行為。
3.關心、幫助
在幼兒園里,教師經(jīng)常創(chuàng)造欣欣與同伴互動的機會。例如,每隔一段時間輪換小組成員或位置,讓生活自理能力較強的孩子在生活上照顧欣欣,在喝水、午睡、如廁、就餐等環(huán)節(jié)給予欣欣一定的幫助。班里的教師更是給欣欣無微不至的關心和幫助。教師的言傳身教,同伴的榜樣示范,使幫助欣欣成了班里每個孩子的習慣。樂樂會帶著欣欣上廁所,提醒她洗手;在午睡時,佳佳經(jīng)常教欣欣鋪、疊被子,穿、脫衣服;午餐或吃點心環(huán)節(jié),陽陽經(jīng)常和欣欣一起去取餐……
三、打消家長的顧慮
只有家園合作,才能建構和諧的教育生態(tài)。在融合教育過程中,我們以問卷調(diào)查、深度訪談、輪流駐園等方式與家長進行溝通,改善家園關系,轉變家長的教育理念,提升家園共育合力。
1.真誠溝通
家長對自己孩子所在的班里接收特殊兒童有一定的顧慮,這是可以理解的。入園初期,我們向班里全體家長發(fā)放問卷,了解他們對特殊兒童教育的看法。調(diào)查顯示有45%的家長表示愿意接受融合教育的模式,但有30%的家長表示反對,其余家長則持觀望態(tài)度。家長們最關心的是班里接納特殊兒童會對自己的孩子有不良影響,如特殊兒童有時有打人、咬人等行為,這會傷害自己的孩子;特殊兒童的特殊行為,會影響班級正常的教學秩序;班里的教師會把更多的精力花在特殊兒童身上,而減少對其他孩子的照顧。我們通過家長座談會、在公眾號上推文等方式向家長宣傳融合教育的理念,讓他們認識到融合教育對兒童發(fā)展的意義,明白融合教育不僅有利于特殊兒童的發(fā)展,也有利于普通兒童的發(fā)展。對于個別態(tài)度強硬的家長,我們與他們進行個別溝通。我們承認特殊兒童隨班就讀確實需要解決很多問題,同時我們幫助家長客觀、理性地分析:讓孩子們感受彼此的不同,并嘗試互相接納、和諧相處,這對于彼此的成長無疑是利大于弊的。對普通兒童來說,從小接觸有特殊需求的小朋友,會讓他們更有同理心和責任心。孩子接受教育,不僅是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成為有健全人格的人。一個能愛他人的人也值得被人愛,接納和幫助他人,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能力。對特殊兒童來說,隨班就讀能讓他們更好地適應真實的社會生活,有利于他們獲得更快更好的成長。通過溝通,大多數(shù)家長都能理解幼兒園的做法。
2.駐園體驗
為進一步消除家長的疑慮和擔心,我們還邀請家長代表駐園觀摩、體驗孩子們在園一日生活,了解班級真實的情況。進班觀摩讓家長真切地感受到教師的辛勤付出,了解班級里發(fā)生的溫暖故事。例如,一次我們請葉葉媽媽進班觀摩,她看到一向嬌生慣養(yǎng)的葉葉彎著腰教欣欣系鞋帶,眼神里滿是溫暖,還把自己最愛吃的巧克力送給欣欣吃,頓時眼眶濕潤了,她感受到自己的女兒越來越懂得關愛和幫助他人了,以前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習慣也改了。葉葉媽媽還感受到整個班級的氛圍非常和諧、融洽。欣欣再也不是他們想象中的邋里邋遢偶爾還有攻擊性行為的小女孩了,她的臉上也時常洋溢著天真溫暖的笑容。
葉葉媽媽用鏡頭記錄下這些溫暖、美好的瞬間,在全班家長會上播放了她親自拍攝的孩子們互動的照片和視頻。視頻中,欣欣生日會上孩子們天真爛漫的笑容以及和諧融洽的氣氛感染了在場的每一位家長。他們真實地感受到了孩子們的轉變,孩子們學會了尊重、包容和互助,學會了獨立、自強,更有了擔當和責任心。家長們激動地說:“這是最真實、自然的教育環(huán)境,我們這個班級真好!”
家長們對特殊兒童隨班就讀的態(tài)度有了很大的轉變,逐漸成了融合教育的積極倡導者和宣傳者。他們隔三岔五地給欣欣買新衣服、玩具、書籍等,還自發(fā)地輪流帶欣欣與自己的孩子一起去動物園、公園玩。漸漸地,欣欣會用簡短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了,還有了自己的朋友。在教師和同伴的引導、幫助下,欣欣各方面都有了較大的進步。兩年后,欣欣能自理生活,能接納家人、教師和同伴,能安靜地參加各類活動,以正常年齡進入了培智學校學習,并且成了一名班長。我們所有的人都為她高興。
花兒的盛開需要生長空間與時間,教育不是立竿見影的事,需要著眼于長遠的發(fā)展。我們用自己的愛改變身邊的人,帶著他們走在越來越好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