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任務】
1.一項閱讀調(diào)查顯示,有相當比例的成年人傾向于傳統(tǒng)紙質(zhì)圖書閱讀,也有不少成年人則傾向于電子閱讀。對此,有人認為“讀屏”意味著碎片化的淺閱讀,有人則不以為然,認為兩種閱讀方式可以共存融合,相得益彰。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談談你的看法,題目自擬。
2.有人認為,道德底線低的人有時比道德底線高的人占優(yōu)勢,你做不出來的,他做得出來,所以他們總能如魚得水。但師長告誡我們:要堅持“高線”,守住“底線”;只有守住“底線”,才是守住了為人的根本。以“底線”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題目自擬。
【寫作引導】
1.針對任務一,審題時,同學們應當學會多角度思考,權(quán)衡比較。既要考慮材料提供的兩種觀點存在的合理性,也要考慮到它們的不足之處,還要思考有沒有其他更好的角度,更新的觀點。
寫作時,不是把兩種閱讀方式的優(yōu)缺點全部羅列出來,而是需要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在比較、權(quán)衡的基礎(chǔ)上,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觀照、思考,然后做出判斷并加以整合,從而形成對事物較為全面、科學的判斷,形成自己的看法,確定文章的觀點。只有文章有了鮮明的觀點,我們才能對它進行深度的論證。
2.針對任務二,首先,從寫什么的角度,同學們可以概括歸納本單元這四篇課文的基本內(nèi)容以及融會其中共同的精神內(nèi)涵,思考這些精神內(nèi)涵可否作為“底線”這個話題的立意原點;還可以從“如何做”的角度立意,如“責任擔當中堅守底線”。當然,也可以辯證思考,守住“底線”并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守住“底線”應與堅持“高線”相融。
其次,從如何寫的角度,同學們可以梳理分析這四篇課文的說理藝術(shù),并將這些說理藝術(shù)遷移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
另外,這四篇文章豐富翔實的論據(jù),以及這四篇文章作者身上彰顯的精神品質(zhì),都可以作為以“底線”為話題作文的論據(jù)材料。
→佳作亮相→
紙張屏幕皆為載體,讀書讀屏各有千秋
四川省內(nèi)江市第六中學高23屆(28)班 陳俊秋
時代如潮,世間熙熙,伴隨著科技日新月異,人們的生活方式悄然變化,閱讀模式也翻陳出新。手機的普及使得人們只要“一屏在手”便能隨時隨地閱讀。相比之下,傳統(tǒng)的紙質(zhì)閱讀似乎就不如往昔般受到重視。由此,有人發(fā)出疑問:“新時代下,究竟是選擇‘讀書還是‘讀屏?”
其實,對“讀書”和“讀屏”的困擾實在是“庸人自擾”。在我看來,“讀屏”和“讀書”不過是閱讀載體不同,閱讀方式不同,它們都是服務于閱讀本身,兩種閱讀方式可共生共存,互為補充。
在這個時間呈碎片化的時代,“讀屏”順應了時代趨勢。一者,科技的發(fā)展,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給讀屏帶來了可行性。二者,“讀屏”使閱讀變得高效便捷。工作之余的短暫休息、枯燥無味的排隊等待、無所事事的汽車出行……在這些零散的時光里,人們只需輕點屏幕,就能快速知曉當下發(fā)生的大事小事,知曉流行因子和經(jīng)濟走勢,就像隨身攜帶一座微型圖書館,并配有一個記憶力超強的讀書管理員,有求必應,有問必答。再者,“讀屏”還能參與互動和及時分享,可以在網(wǎng)上隨時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關(guān)注各種不同的思想。當看到值得“安利”的文段,只需動動手指,便能將它發(fā)給千里之外的好友。但是,長時間“一‘屏抵萬卷”,對視力的傷害,對專注力和記憶力的影響非常大,更有良莠不齊、是非難辨的信息狂潮對閱讀者產(chǎn)生負面影響。
而作為傳統(tǒng)方式的紙質(zhì)閱讀,有讀屏不可替代的優(yōu)點。首先,它能保護并滋養(yǎng)文人之心。“紙質(zhì)閱讀”能給予讀者一種“沉浸式體驗”。它需要一個安靜的環(huán)境,讓閱讀者陶醉在書中的世界里。再者,“讀書”能更好地為讀者守護那份對閱讀的熱情。雖然歲月走遠了,讀過的書變皺了,紙張微微泛黃了,但鉛字間留下的稚嫩字跡,認真寫下的注解,得以被保留下來,都能喚起讀者的思緒與真情。這是電子書無法寄存的情懷,這是冰冷的數(shù)據(jù)無法記錄的情感。但人們不能每時每刻都帶著這些沉甸甸的書籍,也不能隨時都有這個空閑的機遇。
“讀屏”和“讀書”各有其長,我們?nèi)裟芗娑兄?,發(fā)揮它們的長處,摒棄缺點,就能讓我們的閱讀效果顯著增強。與其在“讀屏”與“讀書”間徘徊糾結(jié),不如在讀什么內(nèi)容上多下功夫。選擇歷史閱讀以知興衰,做點研究,那么《史記》《資治通鑒》印刷本就是首選。倘若是休閑消遣,或隨意閱讀,那就可以選擇“讀屏”。了悟了“讀”的真諦,我們即使離開了“屏”與“書”,照樣可以讀春花夏草,讀大江大河,讀世間百態(tài)……凡閱讀都是美好而有收獲的,何必糾結(jié)“讀書”“讀屏”?不如讓兩種閱讀方式共生共存,互為補充,豐富我們的閱讀活動。
★老師點評★
標題對仗,觀點清晰。全文在行文邏輯上清楚明了,絕不含糊?!捌鸪修D(zhuǎn)合”的議論結(jié)構(gòu)自如地運用在問題討論上;“一者”“二者”“一方面”“另一方面”“首先”“再者”,這些詞語或者短語的使用,使得論證過程給讀者呈現(xiàn)抽絲剝繭的效果。作者的語言真誠懇切。表達觀點絕不拖泥帶水,巧用比喻,生動自然;描寫“讀書”的情懷,細膩動人,引人遐想;落腳“讀書”不論形式,巧用排比,理據(jù)充分卻不咄咄逼人。
(指導老師:虞怡玨)
底線之道
四川省成都市成飛中學高2019級(2)班
廖 鑫
行于世間,必行之有道。行之有道,必守底線,底線之于道,猶如本之于木,源之于流。本固則木之長也,源浚則流之遠,此底線之道也。
底線之道者,所以束言行以彰德操也。人心生如欲壑,焉能無道?世俗本趨工巧,何存道焉?夫底線之道不存,道之即失,人心日趨不古,世風日趨靡靡。故社會失序,而惡奉為高隆,豈不悲哉?底線之道既亡,個人已類蛇鼠,國家已類鼠窟,文化已類灰燼。悲哉!
嗟乎!個人底線之道亡矣,社會底線之道危矣!底線之道,史冊已明,乃仁義之道而終食之間不違也。嗟乎!今之眾人,望圣賢也遠矣,顧史冊也亦遠矣,而棄道于斯時!觀之惡行,豈不唏噓?貪欲以生動亂,為求綠鈔,明珠香港為暴行所蒙塵,國徽莊嚴,焉能為污水所踐踏?怨懟以生憤恨,為抒憤怒,醫(yī)者無辜為刀刃所送命,醫(yī)學無私,焉能為暴行所侮辱?陰暗以生極端,為求快意,清朗網(wǎng)絡為言語所中傷,網(wǎng)絡和諧,焉能為鍵盤所污濁?類此三者,不問昭昭正義,不顧天地正道,棄底線于人前。乃棄其底線,不知為人,食人血饅頭之鬼也!然則社會之道何存哉?道為蘭草,居空谷而獨芳;惡為腐肉,居廟堂以揚臭,悲哉!
嗟乎!個人底線之道亡矣,國家底線之道絕矣!底線之道,言行已證,乃廉恥之道而造次之時不違也。嗟乎!今之幾國,望大義也遠矣,顧史冊也亦遠矣,而棄道于斯時!觀之丑行,豈不譏諷?貪欲以生罪惡,為求黃金,黑人為暴力所販賣,正道朗朗,焉能為殖民所踐踏?怨懟以生惡行,為謀獎牌,拼搏健兒為心計所暗算,圣火烈烈,焉能為豺狼所侮辱?陰暗以生無恥,為飾惡行,侵華真相為教材所掩埋,號哭切切,焉能為共榮所滌蕩?類此三者,不問國際公法,不顧清朗乾坤,棄底線于國際。乃棄其底線,不顧尊嚴,吠吠于世界之犬也!然則國家之道何存哉?道為明月,照清溪而獨朗;惡為淤泥,居高臺以耀垢,悲哉!
嗟乎!個人底線之道亡矣,文化底線之道滅矣!底線之道,典籍已載,乃清正之道而顛沛之時不違也。嗟乎!今之文化,望大家遠矣,顧清流亦遠矣,而棄道于斯時!觀之亂象,豈不悲哉?貪欲以生功利,為富物質(zhì),風雅文學為時代所拋棄,文學無價,焉能為無用所踐踏?私心以生愚昧,為謀銷量,傳統(tǒng)式樣為利潤所塵封,華夏衣冠,焉能為東瀛所代替?陰暗以生極端,為搏流量,大眾傳媒為資本所操縱,文化生活,焉能為娛樂所充斥?類此三者,不問文脈源頭,不顧文化傳承,棄底線于利前。乃棄其底線,抽其脊梁,為金錢役使之奴也!然則文化之道何存哉?道為翠竹,迎清風而獨韌;惡為藤蔓,附高枝以寄生,悲哉!
底線之道,于社會乃行仁義,于國家乃知廉恥,于文化乃守清正也。三者俱守之,則民族之盛何憂不至?蘭草之芳,明月之朗,翠竹之韌,皆蘊于底線也。社會矢志為天地立心,國家矢志為生民立命,文化矢志為往圣繼絕學,以共天下開太平,此底線之要也。
★老師點評★
這是一篇立意頗高、文辭精美、頗顯功力的文章。通篇用半文言表達,足見作者語言功底之深。文章從“道”的層面闡述對“底線”的認識——底線乃“道”之根基,應該說,這一認識是頗為深刻的。為了說清這個道理,文章從底線與社會、國家、文化三者關(guān)系層面闡述“底線之道亡矣”的危害,進而論證“底線之道”的重要性。為了將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文章運用了比喻、舉例論證的方法,如“底線之于道,猶如本之于木,源之于流。本固則木之長也,源浚則流之遠”“明珠香港為暴行所蒙塵”等,這些無不說明作者具備良好的寫作功底。
(指導老師:余樹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