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梅
義務教育統(tǒng)編語文教材重視學生對閱讀策略的學習,小學階段安排了四個閱讀策略單元,這是教材編寫的歷史性突破。初中教材中雖然沒有獨立的閱讀策略單元,但是此內容卻貫穿于整個初中階段的教學中。
閱讀策略是“調動閱讀為保證閱讀任務的完成、閱讀效率的提高,對閱讀活動進行調節(jié)和控制的一系列謀略”。簡言之,它是為了實現(xiàn)閱讀目的,完成閱讀任務,對閱讀的過程、方法、手段作出的整體性安排?!罢Z文課程閱讀領域有元認知、生成文本意義、思維可視化三大類別的閱讀策略?!薄案爬ㄅc整合”是重要的生成文本意義策略,包括概括全文主要內容或內容要點、梳理主要事件或故事情節(jié)、把握題目含義、總結人物形象,等等。教學生學會概括和整合的重要途徑是關注關鍵語句,它在七年級上冊教材的單元導語、導讀課預習題、自讀課閱讀提示等助讀系統(tǒng)中反復出現(xiàn)。
一、定義和定向:關鍵語句的內涵及價值
“關鍵語句”中的“關鍵”意思是“最關緊要的”,“關鍵語句”指文中“最關緊要的語句”,主要指對表現(xiàn)中心內容、大意,呈現(xiàn)作者思路起“緊要”作用的語句。
具體來說,按“文題相符”的常識,文章的標題是讀者首先看到的關鍵語句。開頭、結尾也可能出現(xiàn)關鍵語句,文段中的過渡句、中心句、標志情節(jié)發(fā)展的語句、特別富于表現(xiàn)力的語句、揭示中心的語句等都是關鍵語句。
既然有些關鍵語句“能夠標示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它們就可以幫助讀者把握基本內容、了解文章大意、理清作者思路;有些關鍵語句“在寫人敘事狀物方面富有表現(xiàn)力”,讀者就可以通過理解關鍵語句“表現(xiàn)出的”把握作者“想要表現(xiàn)的”;有些關鍵語句“意味深長,耐人尋味”“最能表現(xiàn)作者的情意”,讀者就可以通過關注它們來把握作者的意味、情感。
因此,從閱讀的角度來說,關注關鍵語句,可以幫助讀者把握基本內容、了解文章大意、理清作者思路、把握中心思想,這些都屬于“概括與整合”這種閱讀策略。
二、教學與實施:關注關鍵語句的方法與過程
1. 依循閱讀次序,關注文章標題,預測大致內容
標題是文章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標明文章、作品等內容的簡短語句”。讀者閱讀時首先看到的就是標題,由標題引發(fā)思考,可以激起讀者的閱讀期待,以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進入文本的閱讀中。正因如此,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導語中提示:標題、開頭、結尾及文段中的關鍵語句,都是閱讀時需要重點關注的。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一課,這一單元“重點學習默讀”。在默讀之前,教師可引導學生關注標題,請學生發(fā)散思維,說一說第一眼看到這個標題引發(fā)的思考或對課文內容的猜想。以下是一些學生在課上的思考或猜:“百草園可能是一個園子,里面會有什么樣的景色呢?三味書屋為什么叫這個名字呢?”“百草園應該是一個長滿植物的地方,三味書屋可能是一個書店。這篇課文有可能講的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路上發(fā)生的事情?!薄吨矘涞哪裂蛉恕芬徽n的教學中,學生針對標題提出了以下問題:“既然是牧羊人,以牧羊為業(yè),為什么要植樹呢?”“這是一個什么樣的牧羊人?”“他(她)為什么要植樹?”
有了這些疑問和猜測,就學生會對將要開始的閱讀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希望疑問得到解答,猜測得到印證,產(chǎn)生強烈的閱讀期待,強烈的閱讀期待牽引著學生進行閱讀,為把握文章主要內容打下基礎。
2. 運用助讀系統(tǒng),確定關鍵語句,把握主要內容
教材的助讀系統(tǒng)不僅為學生閱讀提供幫助,還是教師把握教學目標和內容、確定教學起點和終點、設計教學過程的重要依據(jù)。
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單元導語中寫道:“還要學會在閱讀中把握基本內容,了解文章大意。標題、開頭、結尾及文段中的關鍵語句,都是閱讀時需要重點關注的?!薄皩W會在閱讀中把握基本內容,了解文章大意”是學習目標,重點關注“標題、開頭、結尾及文段中的關鍵語句”是具體方法?!鞍盐栈緝热荨本褪窃谡w感知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寫作的重點,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傲私馕恼麓笠狻本褪抢斫馕恼乱磉_的主要意思。讀者初讀文章后對其“基本內容”“大意”有感性的、模糊的認識,而關注關鍵語句可以印證或修正這種認識,使概括更準確、理性。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課后思考探究中“分別找出寫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部分的起止語句,想一想,這兩部分是怎樣連接起來的”,這一題引導學生關注兩部分之間的過渡段。過渡段可以幫助讀者快速地把握文章的基本內容,尤其是本文,前后兩個部分借由此段連接起來,不僅是內容的過渡,也是情感的轉換。自讀課《再塑生命的人》的教學中,充分利用閱讀提示,請學生從標題出發(fā)帶著問題閱讀,關注與標題照應的語句、議論抒情的語句,經(jīng)由這些語句初步把握文章中的內容、人物的情感等。
3. 進行嚴密論證,甄別關鍵語句,理清作者思路
“關鍵語句”之“關鍵”體現(xiàn)在“對表現(xiàn)中心內容、大意,呈現(xiàn)作者思路”等方面的“緊要”作用,不能簡單地依據(jù)其出現(xiàn)位置來判斷。例如,并不是所有的開頭、結尾都是關鍵語句,也并不是所有開頭、結尾中的所有句子都是關鍵語句;同樣,段落的首句有時是中心句,但是并不是所有段落的首句都是中心句。因此,在教學中,不能以位置作為判斷是否為關鍵語句,而是要通過對段落、篇章的整體把握,甄別關鍵語句,經(jīng)過這樣的閱讀,才有可能通過“概括和整合”理清作者的思路。
以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紀念白求恩》一課的教學為例,本單元導語寫道:“在整體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學會通過劃分段落層次、抓關鍵語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薄罢w把握文意”是上一單元的學習重點,也是本單元的教學起點。學習目標是“理清作者思路”,通過“劃分段落層次、抓關鍵語句”這兩種途徑完成,可以獨立使用,也可以配合使用?!都o念白求恩》中段落里的中心句就是關鍵語句,課后思考探究第一題“默讀課文,歸納各段內容要點,說說課文段落之間的關系”是引導學生通過“歸納內容要點”來“劃分段落層次”進行“理清作者思路”,而“歸納內容要點”可以通過“抓關鍵語句”來實現(xiàn)。
歸納第二自然段要點時,“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表現(xiàn)在他對工作的極端的負責任,對同志對人民的極端的熱忱”一句在段首,且高度概括了白求恩的精神,學生很容易把此句誤認為中心句。但是這一段的大部分內容寫的是黨內一些人不負責的表現(xiàn)以及人們被白求恩的精神感動,因此這一段表達的中心意思是“每一個共產(chǎn)黨員,一定要學習白求恩同志的這種真正共產(chǎn)主義者的精神”,這種“精神”在這里具體指“對工作的極端的負責任,對同志對人民的極端的熱忱”。因此,學生找出中心句后,還有必要把其放在段落語境中對其進行“甄別”。
所謂“中心句”,全段內容都應以此為中心展開,學生找出中心句之后,無論合適與否,都要請他們根據(jù)全段內容說出理由,對閱讀結論作出充分論證,以此甄別關鍵語句。經(jīng)過這樣的閱讀過程,找出的語句才是“關鍵”的。歸納每一段要點都這樣進行,然后再對整篇文章中相同內容的段落進行歸并,從而理清作者的思路。
4. 聯(lián)系全篇內容,細讀關鍵語句,概括中心思想
一些記敘性文章中,作者在文中用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顯豁地表達出寫作意圖,可引導學生關注這樣的語句,對其進行整理、提煉和加工,進而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例如,在《貓》一課的教學中,運用摘錄法分別概括三只貓的來因、外形、在家中的地位、結局等信息,以表格的形式呈現(xiàn)后,再請學生找到表現(xiàn)三只貓亡失后“我”的心情的句子:
“我心里也感著一縷的酸辛,可憐這兩月來相伴的小侶!”
“我也悵然地,憤恨地,在詛罵著那個不知名的奪出我們所愛的東西的人?!?/p>
“我對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兩只貓的亡失,更難過得多。我永無改正我的過失的機會了!”
抓住“一縷”“悵然、憤恨、詛罵”“更”這些詞語,把三個句子所表達的感情及其程度進行對比,聯(lián)系摘錄表中的內容,以統(tǒng)攝對全篇文章內容的理解,引導請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大家都喜歡第一只貓和第二只貓,而第三只貓長得最難看,大家也不喜歡它,但是它亡失之后,‘我卻比前兩只貓亡失后難過得多,這是為什么呢?”學生這樣回答:“我妄下斷語誤以為貓吃了鳥,于是在暴怒之下打了貓,冤枉了它,這個過失永遠無法改正了。”教師用追問法引導學生追溯根本原因:“我”為什么會“妄下斷語”?如果第三只貓是一只長得好看、活潑可愛、大家都特別喜歡的貓,是否還會發(fā)生這樣的事情?由此得出以下結論:強烈的好惡可能會影響人的理智,從而對人、事、物作出錯誤的判斷,有時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后果。
以上的教學過程,對文章內容進行梳理后,再找出表示人物情感的關鍵語句,把它們聯(lián)結起來進行比較,以問題帶動進一步的細讀,從“人物感情”這一表象深入挖掘造成這種感情的內因,在此基礎上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關注關鍵語句是閱讀中進行概括和整合的重要方法,是七年級下冊閱讀教學中的重要內容。教師應對“關鍵語句”的內涵和意義有清晰的認識,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依循閱讀次序”“運用助讀系統(tǒng)”“進行嚴密論證”“聯(lián)系全篇內容”等途徑,甄別、細讀關鍵語句,借由這些關鍵語句,對文本內容進行概括和整合,理清作者思路,把握基本內容、中心思想等,并通過大量的閱讀實踐,將閱讀策略的運用自覺化,最終形成能力。
◇責任編輯 晏祥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