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云明
母親4 歲喪失父母,是后媽把姐弟4 人撫養(yǎng)大,她又是家里的老大,連書也沒得讀,成為了終生的遺憾。由于從小窮慣了,長大后又當了一輩子的農民,生活的拮據讓她成為勤儉持家的好手。
十多年前,小鎮(zhèn)農民的所有田地都逐漸被城市發(fā)展占用了,母親現(xiàn)在每月有幾百元的失地農民保險費和政府發(fā)的口糧錢,再加上父親有退休金,他們二老的生活是有保障的,但母親勤儉節(jié)約成習慣了,時常要去撿拾別人的廢棄物。
母親經常會在早晚出門散步時,順便撿些別人裝修房子的廢料回來,這些廢料里面經常會有木塊、包裝紙箱、釘子鋼筋等碎金屬,也會撿拾別人丟在路邊上的飲料瓶。有時候,看著她在街頭巷尾撿拾破爛,想著我自己家里產生的這些廢物都還丟垃圾桶,不如積攢起來給她算了,好讓她少在外面撿些。有一段時間,我就把家里日常產生的廢紙、木頭、金屬積攢起來后給她??伤秊榱硕噘u幾文錢,又不舍得直接賣給來家門口收購廢品的人,說那些人除了明的價格低很多以外,還有暗的操作,就是用那些人的秤稱的東西還不到實際重量的一半,所以她寧肯背到半公里以外的廢品收購站去賣,也不在家門口賣。這下,我就感到很矛盾和糾結了:我給她的越多,她就會越吃苦受累。我不忍看到她弓腰駝背地為了一二十元錢去收購站,就決定不再給她這些東西,經常是把書報、快遞用過的紙盒等廢紙積攢起來給小區(qū)的門衛(wèi)算了。
父母住的房子離我有一公里多,除了逢年過節(jié)我會給母親一點兒錢以外,平常也很少給,所以面對她撿破爛,我也不好說什么。一天晚上,我去看望父母,剛好看到母親和父親出來散步以后準備回家,在不遠處看到他們在幾條大街的交叉口分開了,父親去了家的方向,我以為母親要去附近的廁所。等我大步走過去以后,才看到母親是去了老街口,她在地上打量以后,什么可以利用的東西也沒有,有些失望。我剛好叫她,她突然有些不自在,我什么也沒說就和她一起回家了。其實,我知道她來這里做什么,這里白天有個固定的自行車修理攤,在修理工收攤以后,經常會有廢舊的螺絲、墊片、輻條等單車廢舊零件丟棄在這里,毫無疑問,那天母親就是來看有沒有這些東西。我在家里也經常見到有她撿拾回來的這類東西。
這些年來,不單是母親,每當在街頭見到撿拾這些東西的老人,我都會有些肅然起敬。有了他們,城市不但減少了垃圾的數量,經過回購再生,變成為新的生產、生活物資。謝謝這些老人!
責任編輯:黃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