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蘇華
【摘 要】在“讓學引思”課堂教學的視域下,學校提出了“三段五學”課堂教學范式,創(chuàng)設了啟疑、引思和融通三段學習過程;設計“學的活動”,確保思維可見;讓出學習時空,促進品質(zhì)提升(課前引導學生預學;課上引領學生自學、互學,組織學生展學;課后引發(fā)學生拓學)。這一范式的提出,致力于使學生的“學”與“思”真實立體,讓學生始終站在課堂的中央;努力創(chuàng)設真實的學習活動,讓學生經(jīng)歷真實的學習過程;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zhì)以及能帶得走的能力。
【關鍵詞】“三段五學” “學的活動” 學習時空
一、對“三段五學”的理解
(一)緣由
近年來,我市推出了“讓學引思”課堂教學主張,掀起了一場新的課堂教學改革浪潮。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凸顯“學”的地位和作用,賦予學生“學”的權(quán)利和責任,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從而實現(xiàn)“學”與“教”方式的轉(zhuǎn)變,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在此視域下,學校研究推出了“三段五學”課堂教學范式。
(二)解讀
“三段五學”課堂教學范式是以“問題”為導向,以學生之“學”“思”為核心,以教師之“引”為支架,讓學生由困惑走向理解、走向運用,最終達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目的。這一范式,旨在讓學生與學習面對面,讓學習真正發(fā)生,讓思維真實可見。
“三段五學”, “三段”指啟疑、引思、融通三個學習階段,“五學”指“預學”“自學”“互學”“展學”和“拓學”五種學習形式。其具體的歸屬關系如下:
(1)啟疑:預學。
(2)引思:自學。自學指學生靜心學習,獨立思考;互學指小組內(nèi)互相交流、合作探究(自學、互學體現(xiàn)了學習的第一層次——“知道是什么”);展學指組內(nèi)展示學習成果,闡述想法(展學體現(xiàn)了學習的第二層次——“明白為什么”)。
(3)融通:拓學(拓學體現(xiàn)了學習的第三層次——“學會怎么用”)。
二、“三段五學”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實踐
(一)設計“學的活動”,確保思維可見
教學環(huán)節(jié)其實就是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充分的“學的活動”。教學設計,不是設計教師做什么、怎么做,而是設計學生做什么,設計“學的活動”。
在“三段五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年段的教學目標、單元的語文要素等多個角度,設計不同的適合學生的“學的活動”,讓學生在學習中思維有方向、學習有方法,確保學習真正發(fā)生、思維真實可見。
1.字詞引學,打破文本理解的外殼
詞語是語言構(gòu)成的重要元素。詞語教學,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因此,只有做好詞語教學,學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內(nèi)容、感悟文本情感,才能提高閱讀、表達和寫作的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會適時圍繞字詞學習來設計“學的活動”,幫助學生掃清閱讀障礙,打破文本理解的外殼。
統(tǒng)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詞語”。本套教材在低年級安排了借助圖畫、查字典、聯(lián)系上下文、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等方法了解詞語意思的內(nèi)容,本單元是在此基礎上的延展和提升,旨在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詞語,并逐步做到遷移運用。教學這一單元時,筆者設計了如下“學的活動”:
(1)自己學: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理解不懂的詞語。
(2)輪流說:我運用 (方法)理解了 (詞語),我的理解是。
(3)展示讀:讀出詞語的溫度,讀好詞語所在的句子。
交流中,學生紛紛講述了自己理解詞語的思維過程,并朗讀出詞語中所蘊含的情感。如《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課中學生是這樣理解詞語的:
生1:我運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了“明朗”這個詞,是“明亮晴朗”的意思,天氣這么好,作者的心情一定也不錯,所以我覺得朗讀時可以讀得輕快一些。
生2:我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了“凌亂”這個詞,它在“它們排列得并不規(guī)則,甚至有些凌亂”這句話中是“不規(guī)則,有些雜亂、沒有條理”的意思。
生3:“凌亂”這個詞,我是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來理解的,每當我的書桌上東西很多、很亂的時候,媽媽就會批評我說“凌亂不堪”,所以我覺得“凌亂”就是“雜亂無章、不整齊”。
統(tǒng)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父親、樹林和鳥》中也有不少詞語比較難懂,在上述“學的活動”中,學生仍然能夠順暢地交流自己的思維過程:
生1:我借助書中插圖理解了“幽深”這個詞——“幽靜深遠”,朗讀時,語速可以慢一些。
生2:我是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來理解“凝神靜氣”的,文中的父親“像樹一般兀立”,那樣集中注意力、專注地看著樹林,這里的“凝神靜氣”應該是“注意力集中、神情專注”的意思。它的近義詞應該是“聚精會神”“全神貫注”等。
詞語教學是中段教學的重難點,貫穿于整個閱讀教學的全過程。因此,這樣的“學的活動”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在閱讀教學中。學生自學、互學,通過運用合適的方法理解了文本中難懂詞語的意思,不僅習得了方法、積累了語言,還加深了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和對文本情感的領悟。
2.內(nèi)容引學,走進語文要素的內(nèi)核
葉圣陶先生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好教材這個例子,結(jié)合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的單元語文要素,在人文主題的引領下,有效地幫助學生理清文章脈絡、領悟文章內(nèi)涵。如此,設計一份合理的、指導性強的“學的活動”就顯得尤為重要。
統(tǒng)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從人物的語言、動作等描寫中感受人物的品質(zhì)”。在《“諾曼底”號遇難記》一課教學中,為了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哈爾威船長忠于職守、視死如歸的偉大品格,筆者設計了如下“學的活動”:
(1)靜思默想:默讀課文,在能體會到哈爾威船長偉大品格的關鍵處做批注。
(2)組內(nèi)交流:我從 這處描寫中,感受到。
(3)朗讀展示:讀出文字中蘊含的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
交流中,學生從哈爾威船長臨危不亂、沉著冷靜地指揮這一神態(tài)描寫、黑暗中那一段簡短有力的對話描寫,以及那巍然屹立的動作描寫中,感受到了船長的堅決果斷、鎮(zhèn)定自若、視死如歸和忠于職守的品格。因為這些閱讀體驗是學生自己在靜思默想、交流碰撞中獲得的,所以船長的偉大品格給他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這樣真實有效的學習活動,引領學生走進語文要素的內(nèi)核,在文章中走了個來回,從而不斷習得閱讀方法,提升思維品質(zhì),形成了能帶得走的能力。
3.表達引學,拓寬高階思維力的路徑
發(fā)展學生的高階思維力是教育教學的主要目標,而語文學習中,語言實踐是培養(yǎng)高階思維力的關鍵路徑。教學中,筆者立足學科本位、兒童本位,依據(jù)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的特點,設計能夠培養(yǎng)學生高階思維力的“學的活動”,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過程中習得表達方法,在語言實踐中運用并提升表達能力。
在統(tǒng)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父親、樹林和鳥》一文教學中,針對文末“我真高興,父親不是獵人”一句,結(jié)合課后習題中對父親的判斷“父親曾經(jīng)是個獵人”,筆者設計了一項辨析式的學習活動:
(1)靜思默想:“父親”曾經(jīng)是獵人嗎?為什么?
(2)互相交流:組內(nèi)進行一次小型辯論,說說你對“父親”的判斷。
激烈的小組辯論之后,班級里響起了對“父親”判斷的熱鬧的聲音,有的說:“父親是獵人,因為他對樹林、對鳥如此熟悉,甚至連什么情況下舉槍打鳥都一清二楚。這是一個獵人的經(jīng)驗?!庇械恼f:“父親不是獵人,他如此喜愛樹林、喜愛鳥,就像朋友一樣熟悉它們,喜愛它們,怎么會像獵人一樣向它們舉起槍呢?”一時間,學生個個說得有理有據(jù),頭頭是道,不相上下……此刻,對于“父親是不是獵人”這個話題已經(jīng)沒有必要再糾結(jié)下去了。學生在這樣的“學的活動”中,語言有了立體的實踐,表達有了立體的提升,思維有了立體的拔節(jié),這就是語文課堂上該有的樣子。
另外,小練筆是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的一大特色。教學中,筆者緊抓教材中小練筆,同時結(jié)合單元語文要素,在文本的特別之處、精彩之處、留白之處,巧妙設計言語實踐的訓練點,用小練筆架起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橋梁,得法得言,培養(yǎng)學生的高階思維力。
(二)讓出學習時空,促進品質(zhì)提升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說:“教師的教比學難,因為教師要讓學?!彼^“讓學”,就是把課堂的時間、空間、機會等盡可能讓位給學生的學習,也就是盡可能放手讓學生自己主動、深入地學習。
“三段五學”課堂教學范式就是基于“讓學”,基于合作學習,實現(xiàn)了學習方式的變革:個人自學,形成獨特的感觸;組內(nèi)互學,形成初步的理解;組間互補,激發(fā)創(chuàng)新的潛能;師生互動,形成深層的融通;拓展延伸,提升綜合的素養(yǎng)。
1.預學,尋思學習的方向
按照一定的預習要求來學習,旨在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激發(fā)學習的興趣,尋思學習的方向,帶著思考或困惑走進課堂。
2.自學,尋找獨特的理解
每一次“學的活動”,我們都確保學生有足夠的自學時間,靜思默讀,圈畫批注,寫出感受。學生只有經(jīng)過真正的思考,才能形成獨特的理解,才能真正參與互學環(huán)節(jié)。
例如,在教學《黃繼光》時,教師提出學習活動的要求——靜思默想:你從黃繼光的哪些言行中感受到了他是抗美援朝特級英雄呢?請把相關詞句圈畫出來,并做批注。
在“學的活動”過程中,教師給足了學生自學的時間,讓學生在充分閱讀與思考中形成獨特的理解,為小組合作做好準備。學生有了獨特的理解,就會有訴說的欲望和交流碰撞的激情。如此,學生新思想的產(chǎn)生就會成為必然的事情,更深層次的理解也終將成為可能。
3.互學,尋求共同的視角
互學,是指學生在小組內(nèi)互相交流在自學中獲得的閱讀初感并合作探究。在這個過程中,組內(nèi)成員可以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學困生可以向?qū)W優(yōu)生咨詢、請教,學優(yōu)生因此有了講解、表達、幫助解釋的機會。在此過程中,教師也要參與進來,不僅可以了解各組學生的學習情況,也可以掌握各組學生的學習困惑甚至誤區(qū),以便準備接下來展學環(huán)節(jié)的引導方案。
再以《黃繼光》一文教學為例,小組成員自學結(jié)束,獲得了閱讀初感后,他們就可以與組內(nèi)同學進行分享,分享是“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我們每個人就有了兩種思想,甚至多于兩種思想”。經(jīng)過交流,學生能從文中的多處動作描寫和語言描寫中,感受到黃繼光頑強不屈、英勇無畏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分享中,意見一致的可以加深理解;意見不一致的,經(jīng)過碰撞產(chǎn)生火花,思維的熱度才能得以提升。學生的思維在不斷的磨合中才能向上生長,才能形成高階思維力,互相之間也才能在思辨中尋求共同的視角。
4.展學,尋覓智慧的融通
日本作家佐藤學教授在他的著作《靜悄悄的革命》中對教師在課堂上的作用提出了這樣的建議:在教學中,教師工作的中心在于“傾聽”“串聯(lián)”“反芻”,可以說“串聯(lián)”是教學的核心。在展學環(huán)節(jié),學生展示學習成果,闡述想法。教師把學生與教材串聯(lián)、學生與學生串聯(lián)、昨天與今天串聯(lián),使學生的思維在碰撞中得以提升。
(1)在困惑里提供資源。當所有的學生都覺得某個詞既難讀又不明白其意思的時候,教師就需要及時介入,出示準備好的讀音、圖片或視頻,讓學生直觀理解。
(2)在分歧處指明方向。當教師把課堂學習的主動權(quán)還給學生的時候,學生發(fā)言的機會多了,意見不一致的地方自然也就多了,無論是字詞的品讀方面,還是文本的理解方面,教師都應進行適當?shù)囊龑?,給學生指明思考的方向。
(3)在盲點上引發(fā)關注。學生之間盡管有合作,但他們的理解畢竟還是有限的,教師作為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引導學生在含義深刻的地方進行品讀,方可克服閱讀的盲點,提升閱讀的品位。
5.拓學,尋續(xù)思維的豐盈
要想全面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落腳于知識的記憶和理解以及操作的層面,還要引領學生立足于文本內(nèi)容且跳出文本思考,從而獲得全方位的提升。教學中,筆者努力設計需要進行高階思維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高質(zhì)量、有思考的閱讀和表達”。
在統(tǒng)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的《刷子李》一課教學中,筆者組織學生開展“學的活動”,從字里行間感悟“刷子李”之“奇”,學習作者馮驥才先生描寫人物特點的方法。接著,筆者設計活動:仔細觀看一段花樣跳繩的視頻,學著作者的樣子描繪出跳繩運動員的精湛技藝。學生圍繞這個思維點進行深層次的探究,在思維碰撞中習得文本方法,在表達中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學以致用。學生的思維力在言語實踐中愈發(fā)豐盈。
“三段五學”課堂教學范式,是“讓學引思”視域下基于學生本位的課堂教學范式。“三段五學”的課堂,是基于尊重學生的美好天性,激發(fā)學生精神動力的課堂。設計適切的“學的活動”,把學習的時間、空間都還給學生,珍視學生的閱讀感受,順應學生的思維特點,融合學生的智慧融通,這樣,學生的學習力、思維力都能得到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