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達麗
Q:我是一名95后新手爸爸,兒子不到一歲。在養(yǎng)育觀念上,跟妻子、父母在很多方面都有分歧。我主張多抱孩子,特別是皮膚接觸,這樣能給孩子安全感,但妻子和老人認為不能慣著孩子,要少抱;孩子一哭,我就馬上安撫,他們卻覺得應該讓孩子多哭會兒。我覺得這是愛,他們認為是溺愛。您覺得我做的對嗎?
A:初為父母,在養(yǎng)育觀念上有分歧很正常。育兒是條漫漫長路,誰對誰錯不會立竿見影,所以不必太急著分個你對我錯。
其實,抱還是不抱都是父母的需求,正確的做法是看孩子需要什么。剛出生的嬰兒,的確非常需要父母肌膚的接觸,這可以給嬰兒提供溫暖和安全感,以及對養(yǎng)育人的信任感。滿足嬰兒的這一需求有很多途徑,比如:眼神對視、溫柔撫觸、輕柔拍背、摸摸小手小腳、抱在懷里等,而非一哭就抱一種途徑。等到孩子6個月后,手、腳獲得更多發(fā)展,新的心理需求相伴而生,需要有人逗他玩、和他“說話”,到那時“抱”就不能滿足他了。
“哭了不能抱”這一觀點是狹隘的。父母要學會判斷孩子哭是不是有生理需求。如果孩子是因為餓了、困了或身體不舒服而哭,就要馬上抱起來解決他的生理需求。不顧孩子的本能需求而一味地堅持不抱,導致孩子在最該滿足的方面總是得不到滿足,就會產生一些情緒陰影和不良體驗,影響之后的成長。
水,流動起來才能干凈清澈;愛,流動起來才能滋養(yǎng)和健康。這一點放在各種關系里,就是對彼此的需求有回應、彼此看見,尤其是在父母和孩子的關系里,更是如此。所以,抱還是不抱,是個偽命題。看見孩子,看見他當下的需求并回應,才是真正的愛。
女兒特別玻璃心
Q:5歲女兒特別玻璃心,每天在幼兒園都會哭幾場,滑滑梯沒排在第一、吃飯比別人慢、被老師批評了、奶奶沒第一個接她……她都會哭。在家里,她也動不動就哭,弄得我們說話不敢大聲,她做錯了也不敢批評??稍趺崔k???
A:喜怒哀樂是人正常的情緒,哭和笑一樣,都是情緒的表達。一個孩子如果很愛笑,父母會發(fā)愁不知道該怎么辦嗎?不會。對“哭”不知道該怎么辦,那是因為我們的內心對“哭”這個情緒有偏見。
首先,父母要改變對“哭”的認識和觀念??奘侨祟愓5那榫w表達,演化到今天成了一種高級的情感??拮畲蟮暮锰幘褪轻尫艍毫?,緩解緊張,心情還能變好,不光是孩子,成年人也需要在適當?shù)臅r候哭一哭。所以,要像對待笑一樣對待哭。不要賦予哭消極的意義,總覺得不好,最終被孩子的哭嚇住,縮手縮腳、啥都不敢做了。
其次,孩子的哭是直接的,不會偽裝??抟欢ㄊ切枨鬀]有滿足或遇到了什么問題。所以父母的關注點要在問題,而不是哭。無論遇到什么問題,孩子想哭就允許他哭,告訴他哭可以,但解決不了問題。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而言,她是把“哭”當作解決問題的唯一手段了,或者是要挾父母去幫她解決問題的方式。所以,父母要給孩子傳遞一個觀念:你可以哭,但是哭解決不了問題,需要其他方式去解決你遇到的這個問題。
最后,要判斷導致孩子傷心到哭的問題到底是什么?能否解決?能解決的,就想辦法幫助她,比如吃飯比別人慢,要去看看孩子慢的原因在哪里?和孩子商量怎樣能吃得又快又好;被老師批評了,了解一下是為什么?看是老師的問題還是孩子真做了什么必須批評的事情?這類能解決的問題,幫助孩子一起去解決。第二類是不能解決的,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比如因為沒能得到各種“第一”而哭,這是孩子“自我中心”的年齡特質在作祟。父母要做的就是接納孩子哭鬧后,打破她的“中心感”,讓她坦然接受很多事情都是盡力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