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梅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版)》提出要讓學生感受不同區(qū)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從學生的現實生活經歷出發(fā),激發(fā)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高效的地理課堂不能脫離現實生活,特別是對地理概念、原理等理解性知識的學習,更需要結合生活經驗,充分挖掘生活素材,恰當引用生活事例,這樣才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生活素材的搜集
首先教師要帶領學生認識生活化素材,并鼓勵學生發(fā)現生活中的素材。在生活中,人們時時刻刻都能受到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初中的地理知識涉及很多生活問題,這些都是學生可以直觀感受的,通過讓學生在生活中發(fā)現地理素材并思考與地理知識的聯系,可以讓學生更加容易理解地理原理。例如,在學天氣與氣候這一章的時候,可以讓學生觀察一年四季的天氣變化,進而總結氣候的特征。通過讓學生搜集生活中的地理素材,明確生活情景就是一個重要的素材來源。通過學生搜集素材,也能發(fā)現學生的興趣點,使學生有更多學習地理的興趣。
其次生活素材的獲取途徑多種多樣,其一是將借助互聯網搜集到的圖片、視頻素材和自己制作的模型,用作課堂教學:如在學習“地圖”一節(jié)課時,學生在頭腦中對地圖三要素的理解比較抽象,對比例尺也很陌生,這時呈現出校園平面圖、桓臺縣地圖、淄博市地圖、山東省地圖,讓學生通過圖上有關地理事物,研究地圖三要素,并通過對比幾幅圖的范圍,讓學生理解比例尺和范圍的關系。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注重把一些抽象的知識,變成直觀的模型:如在學習地球儀知識的時候,為了讓學生更加直觀地認識到地球的結構,可以組織學生在課堂制作簡易地球儀;在學習板塊構造學說時,讓學生制作地球褶皺模型,使抽象的知識更加具體形象。
其二,學生和教師共同制作微課等視頻資料?!拔⒄n”可用于課前預習、新課導入、課堂總結、練習鞏固等各個環(huán)節(jié),課下把一些疑難問題的講解微課發(fā)送到學生學習群,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有選擇地觀看、反復學習,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比如,在講解“地形雨”“河流的凌汛現象”等知識時,由于學生生活中很難接觸到這類知識,見的也較少,直接進行圖片呈現,學生印象不深刻,也不易理解,所以這部分筆者選用了視頻片段進行講授,這樣學生對凌汛現象有了更加直觀的感受,便于記憶。
其三,搜集近期發(fā)生的時事熱點情景材料。利用比較熱門的學習強國、微信公眾號、科學網站、博客等來獲取相應的信息,這些信息一般具有新穎性,緊跟時代步伐,會從當今的時事熱點中提取相關的地理知識進行拓展,能滿足時代化學習的需求。比如,在復習農業(yè)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結合各種農業(yè)相關的情境材料,為學生講解各地農業(yè)的區(qū)別,如“武夷山的種茶業(yè)”“長江流域的油菜花節(jié)開幕式”“黑龍江稻漁綜合種養(yǎng)打造特色農業(yè)”等時政熱點材料,都是課上知識學習的輔助。只有把所學知識與實際的應用情境結合起來,創(chuàng)設與生活相關聯的情境,才是有意義的學習,才能真正運用于生活。
二、生活素材在地理課堂中的應用
將生活素材應用于地理課堂,是順應新課改,調動學生主動性和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基礎,使地理知識能更好地回歸生活。關注學生的生活,用生活實例豐富課堂,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活動,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鼓勵學生參加生活實踐,對課堂教學進行拓展和延伸,能幫助學生更透徹地理解問題。
(一)提高教師對生活化素材的認識,使素材服務于課堂
教師首先應該把生活化素材庫熟練運用起來,才能在課堂中向學生傳授生活化地理的思想,實現生活化素材與初中地理教材的結合。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注重對生活化素材的運用,從教學目標到教學設計都要體現生活化,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更要注重一些生活常識的補充,真正使素材服務于課堂。用生活化的地理實例導出新知識,能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積極性。例如,在學習“地圖”一節(jié)課時,考慮到學生知識背景,筆者首先為學生展示了一幅1:1000手工繪制比例尺的本校平面圖,讓學生注意看圖說一說這是一幅哪里的圖形,有較多學生很快就能看出這是我們學校的校園平面圖,這很有效地吸引了學生對校園讀圖、繪圖的興趣,收到了運用生活中地理進行教學的良好效果;其次可以借助生活化的情境教學,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使學生掌握扎實,課堂中融合生活實例進行教學,學生利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了不少。例如,在學習“地球的公轉”這一節(jié)內容時,為使學生充分認識地球公轉中太陽直射點的變化,筆者鼓勵學生成立了地理興趣小組,每周三去測量正午旗桿的影子長度,記錄了一個學期后,學生把記錄拿出來在課上分析,從9月份到12月份,影子的長度是逐漸變長的,由此證明太陽直射點是逐漸往南移動的。在興趣小組測量的同時,在教室內也每天觀察太陽照射在室內的陽光多少,并拍照記錄,最后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春季開學后,學生便學會了自發(fā)地進行觀察,尤其是在班內,窗戶照進來的太陽光線是逐漸南移的,因此靠近南窗的學生體驗更深刻。
(二)提高學生對生活化素材的認識,使生活化素材助力學習
在傳統(tǒng)的地理課堂中,生活化素材的呈現較為單一,以圖片和書上的閱讀材料等形式呈現不直觀,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以識記為主,并且個別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存在死記硬背的現象,不利于知識的真正掌握和有效運用。教師以生活化素材為教學案例,引導學生根據所學的基礎知識,并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方式,對相關素材和地理知識之間的聯系進行挖掘,促進學生對基礎知識理解的基礎上,深入了解生活中處處存在地理,培養(yǎng)學生主動尋找和認識生活化素材的能力,助力地理學習。
(三)形成生活化地理課堂課堂教學模式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的實施,需要通過生活化課堂來實現。利用生活化場景或者生活實例導入,能激發(fā)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使學生感受到地理知識來源于生活;結合課上的新授課內容,分析生活中遇到的地理現象,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和原理規(guī)律的理解,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思維;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地理活動,培養(yǎng)地理實踐力。實現地理教學生活化更是應該要求教學方式的多元化,吸引學生,讓學生動起來、活起來,使課堂更加富有活力,極大地活躍了課堂氛圍,提高了課堂效率。
【案例1】“從生活走向地理,從地理走向社會”
在學習“水資源”一節(jié)時,先讓學生統(tǒng)計自己家庭的用水情況,然后帶領學生參觀污水處理廠。在課堂上將學生家庭的用水情況展示出來,通過對比,有些學生就了解自己家存在浪費水的現象,進一步向學生提出“你們家應該在哪些方面做到節(jié)約用水”;讓學生置身于生活情境中明確了節(jié)約用水的措施。在參觀污水處理廠的過程中,通過現場圖片和講解員的講解,學生了解到造成水污染的方式和現狀,以及水污染的處理技術和方法,并讓學生反思自己應該怎么做?通過這一節(jié)課的學習,不光學生自己樹立節(jié)約用水、一水多用的意識,還教育家長要節(jié)約用水,不能造成水污染。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即進一步培養(yǎng)了他們從生活中發(fā)現地理,運用地理的良好學習習慣,豐富了地理學習的手段,又讓學生樹立保護環(huán)境、服務社會的意識。
【案例2】初中地理教學和當下的社會熱點密切聯系
地理時事熱點在地理教學中的運用是為了使抽象的知識變得具體化、形象化,教師在進行地理時事熱點選取時要注意與本節(jié)所學知識的相關聯性。如在學習“海陸變遷”板塊運動時,筆者適時地把發(fā)生在青海玉樹地震和汶川地震的時事熱點結合到課堂,向學生介紹我國是個多地震的國家,引導學生樹立防震、抗震的意識。及時將社會熱點事件引入課堂,可激發(fā)學生關注國家和國際時事的興趣,為地理教學增添新的活力。
三、將生活素材應用于地理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施策略
(一)巧妙利用生活實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生活中蘊藏著豐富的教育因素,生活是教學的源泉。當今社會發(fā)展迅速,教材的更新速度較慢,課本里很多素材比較陳舊,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補充和創(chuàng)新,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并且貼近生活的素材來替換、改造原有的教學案例,使學習的內容生活化,以調動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和積極性。例如,在教學“因地制宜發(fā)展農業(yè)”時,教師鼓勵學生在淄博進行參觀考察,結合了解淄博的農業(yè)布局,運用學過的因地制宜的原則分析淄博這樣的農業(yè)布局是否合理。如此一來,通過把課堂上所學的地理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通過對現實生活問題的探究,使學生認識到地理的價值,激發(fā)學生求知欲。
(二)以轉變教師行為方式為核心,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構建生活化高效課堂
高效的地理課堂不能脫離現實生活,特別是對地理概念、原理等理解性知識的學習,更需要結合生活經驗,充分挖掘生活素材,恰當引用生活事例,這樣才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只有當教師所教的知識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學生才會感受深刻,才會學得輕松、記得牢固。例如,在學習農業(yè)的作物時,學生由于缺乏作物生長習性的相關知識,往往想當然地作出錯誤的判斷。如部分同學認為作物都是在秋季收獲,所以對華北地區(qū)的小麥常常寫成秋季收。為避免此類錯誤的發(fā)生,加深學生的理解,教師組織學生到農田中參觀考察,形成感性知識后再學習農業(yè)的知識,這樣學生就比較容易理解。
四、生活化的地理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施效果
(一)前置學習
以前教師很少布置前置作業(yè),或者布置的前置作業(yè)比較籠統(tǒng),比如,讀讀課本內容、做做課本上的活動題,準備一份簡單的課本知識導學案填空等。對這樣的前置作業(yè),學生既不感興趣,導致很少甚至直接不做;也對地理學習沒有很大的幫助,只能是使學生對地理課堂學習興趣進一步降低?,F在,教師充分設計前置學習,要求做到前置內容具體、任務明確,學生要能充分運用生活化素材,進行材料搜集與整理,并有自己的見解。同時學生在課前充分展示前置學習內容,教師檢查、反饋學生完成情況恰當得體,學生地理學習興趣進一步提高。
(二)課堂導入
在以往的地理學習中,通常根據課堂內容,簡單地展示幾張自然或者人文圖片,或者播放一段視頻,學生看起來學習熱情提升、關注度很大,但是沒有深入研究生活化素材對地理課堂教學的作用,也很少開展系統(tǒng)的初中地理生活資源庫的建立,導致表面很熱鬧、實際沒幫助,最終地理課堂學習效果并不理想。教師應在不斷鉆研和挖掘地理教材和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利用互聯網、日常生活等途徑對生活化素材進行了搜集,根據不同素材的特點進行了分類整理,針對不同類型的課堂選取合適的生活化素材進行課堂導入、重難點突破、課堂檢測反饋,學生學習興趣大大提高、學習氛圍更加濃厚,對本節(jié)課學習的期待度進一步提高。
(三)合作展示
以前對重難點、疑惑點的講解,教師通常只是讓學生根據課本或者地理圖冊等進行交流討論,由于學生本身的知識儲備并不豐富,有些內容又比較抽象或者難以理解,只能根據幾張插圖、文字材料來判斷、交流,導致合作完成度低、交流不充分?,F在,在自學思考的基礎上,各組長組織交流討論,能充分運用生活化素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參與人數多、參與狀態(tài)好、參與質量高。以前不明白的知識,通過生活化素材能很直接、感性地認識,并用所學知識加以解釋、解決。在實際地理課堂教學中,學生不僅通過生活化素材提高了學習地理的興趣,提升了運用生活化素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了地理核心素養(yǎng)和終身學習地理的能力。
(四)檢測鞏固
以前在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后,通常是出幾道選擇題或者綜合題,主要目的是檢查學生的知識識記程度,是否掌握了基礎的地理知識;或者利用地圖找出有效信息來解決問題。現在,學生能充分運用生活化素材,結合地圖,甚至能根據不同內容選擇合適的生活化素材,能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生成新知識,從而高質量達成教學目標,提升教學效果。
總之,地理是一門非常注重實踐的學科,為滿足地理學習的個性化需求,教師可以堅持生活與課堂相結合的原則,開展生活化的教學活動,既貼近了學生生活,又促進了師生之間的關系,使課堂不再是刻板的知識傳授地。通過構建新型的知識傳授方式,結合校內外的實踐活動,真正走出課堂,融入生活的環(huán)境中,去發(fā)現問題、解釋現象,進而讓學生學會解決問題,引導學生用地理眼光觀察周圍的生活,發(fā)揮學以致用的潛在價值。這種新型知識傳授方式,既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也加深了學生對地理基礎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注:本文為2018年度淄博市教育規(guī)劃“十三五”市級課題“基于‘互聯網+的生活化地理課堂研究”(課題立項號2018ZJG09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