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雷
“教為不教”是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所提出關于語文教育思想的精髓,即“教”的目的是完成“不需要教”的目標。這是一種辯證關系,“教為不教”中‘教是教師所講授知識的過程,同樣也是教學方法,而“不教”則是最終的目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教”具有一定條件性,需要在有效的“教”之上完成。因此,教師要在小學語文自主課堂教學中處理好“教”與“不教”的平衡。而在小學語文自主課堂教學中融入“教為不教”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以及學習習慣,從而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
一、小學語文自主課堂教學現(xiàn)狀
(一)教師教學理念傳統(tǒng)
由于受到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影響,教師往往采用“一言堂”的說教方式。而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導致學生在課堂中參與表現(xiàn)不積極,不能主動自覺地加入學習,同時教師將課堂中所需要思考的問題都代為解答,使學生逐漸缺乏思考意識,長久以來就導致自主課堂教學質量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并且,由于部分教師對一些新型教學理念無法短時間內接受,同時學習新型教學理念的意識也不夠充分,致使部分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仍然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進行,忽略學生主體感受,不僅不符合當下新課改背景下要求,同時也始終無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和效率。
(二)小學語文教學內容單一、枯燥
小學語文是學生未來學習的基礎,在小學語文學習過程中不僅能提高學生看、讀、寫以及聽的能力,同時也對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進行有效培養(yǎng),讓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不斷地進行思考,能在閱讀或者學習語文知識后了解并思考所學內容的主旨。但是就目前小學語文自主課堂教學狀況分析,大多數情況下小學語文自主課堂教學中課堂內容單一,課堂氛圍較為沉悶,導致學生學習興趣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并且由于小學生年齡段偏低,無法長久保持專注力,因而當教師采用千篇一律的教學方式講述教學內容時,學生只會漸漸失去學習耐心。
(三)學生缺乏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自主思考能力弱
小學階段學生具有好奇、好動等特點,同時小學時期也是良好習慣培養(yǎng)的關鍵時期。但是就目前小學語文自主課堂教學來看,大多數學生仍然不具備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在自主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態(tài)度對此并不重視,并且缺乏自主思考能力,在課堂上能認真聽講,卻并不會受到教師的引導自主進行思考,從而使學生無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此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也無法得到有效的提升。與此同時,教師也過于重視學生成績而忽略對學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在課堂上只講解語文重難點部分內容,不會刻意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學生只會習慣性跟著教師進行學習,不僅不利于學生自主思考能力形成,同時也不利于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
(四)與新課改下的教學理念不符
新課改教育理念要求教師要尊重學生課堂主體地位,充分激發(fā)學生自主思考能力,充分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但是就目前實際小學語文教學而言,多數語文教師仍然嚴重匱乏這一教學理念。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會下意識將自身意志強加于學生,抑制學生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同時無法帶動學生自主思考,久而久之導致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只能跟隨教師的思想、學習步伐、教學內容走,教師忽略學生對語文課堂知識的反饋,學生難以在有限時間內充分學習接受所學知識,更加無法充分實現(xiàn)‘教為不教的教學理念,提高自主思考能力。
二、“教為不教”融入小學語文自主課堂教學的重要性
小學語文自主課堂教學能幫助學生培養(yǎng)學習思維,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能充分的思考,并通過思考打開思維格局,進而從根本上提高課堂效率以及學生興趣。同時將‘教為不教教學理念融入小學課堂中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有利于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等,具體如下。
(一)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學生走向成功的基礎,而培養(yǎng)學生興趣則是漫長的教育之路。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重視對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yǎng),使學生感受語文課堂的魅力,能在語文學習中發(fā)現(xiàn)樂趣。通過自主課堂進行學習,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并積累一定知識,在后續(xù)的自主學習中學生能不斷自主思考,進而產生一定的學習興趣。此外,在自主思考過程中學生可以有無限的想象空間,可以與同學之間互相溝通交流,形成思維碰撞,一方面能充分激發(fā)學生主觀能動性,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另一方面則能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加強知識積累,為學生未來更好地學習語文奠定堅實基礎。
(二)有利于提高小學語文自主課堂教學質量
“教為不教”理念提倡要在“教”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方法,并通過科學合理且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習效果。進而在教師“不教”的過程中,學生仍然能保持、保證相應的學習態(tài)度。學生會的學習由往常的被動轉化為主動,學習積極性,學習自覺性得到有效的提高,小學語文自主課堂教學質量也能得到保證。
(三)符合新課改教學理念要求
“教為不教”理念與新課改背景下的教學要求不謀而合,二者的本質都是傾向于重視學生思考、培養(yǎng)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因此,將“教為不教”教學理念融入小學語文課堂中不僅符合新課改背景下的教學要求,同時也能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反饋。對教師而言,會在‘教的基礎上尊重學生思考,只做到引導學習的作用,而不是傳統(tǒng)教學理念下的‘填鴨式方式;對學生而言,在“教為不教”的過程中,學生能有更多的空間進行自主思考,更有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思考能力和聯(lián)動思維。
三、將‘教為不教融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策略
(一)改變傳統(tǒng)教學理念,融入‘教與不教理念
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如今的素質教育要求課堂主體應當由教師轉向學生。并且傳統(tǒng)的說教理念對我國教育事業(yè)一直存在一定的影響。因此教師要充分調整傳統(tǒng)教育理念,為小學語文自主課堂教學中融入新鮮的教學理念。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效地將“教為不教”理念融入小學語文自主課堂,讓學生能在該教育理念的影響下從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教師在自主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具備一定的語文基礎知識,要加強對學生預習習慣的培養(yǎng),在學習下一章內容前提前預習下一課知識,并將學習過的知識進行有效、科學的復習鞏固。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對重難點進行劃分,在語文課堂上著重學習。教師是自主課堂教學的引導者,因此教師在自主教學過程中要做好引導教學工作。例如,教師在講授語文知識過程中,先教會學生認識基礎生字,當學生對基礎生字有初步認識后教師指導學生熟讀課文,在讀課文的過程中讓學生將教師所講授的生字勾畫出來。當學生對生字以及文章內容都有初步學習后教師貫穿“教為不教”理念,使學生存在一定知識基礎上完成“不教”的自主學習過程。
(二)豐富小學語文自主課堂教學內容,提高學生主動性
在小學語文自主課堂教學中,學生能主動學習是至關重要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豐富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特點為學生設計適合小學生的趣味學習方法,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充分將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探究興趣進行有效帶動,使學生語文思維保持活躍,并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思考習慣,能自覺主動地挖掘語文知識中所表現(xiàn)的內涵,進而提高小學語文自主課堂教學質量。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引導學生學習。小學生由于注意力很難長時間集中,因此保持學生注意力是十分重要的。教師要抓住學生注意力最為集中時期才能讓學生真正學習到知識。而通過多媒體技術就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講授部編版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課文《小蝌蚪找媽媽》這一內容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將小蝌蚪的進化史播放給學生觀看,讓學生先對學習內容有初步了解,進而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思維能跟得上教師思維。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構建有趣生動的教學情境。小學生模仿能力強且好奇心重,教師可以抓住這些方面在教學過程中設計有趣的情境。例如,教師在講授部編版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課文《坐井觀天》這一內容時,首先可以讓學生提前制作青蛙面具,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讓學生進行角色飾演,在飾演的過程中教師將文章中的重點內容講述,并提出思考性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青蛙看到天空和小鳥看到的天空不同。角色飾演讓學生在自主飾演的過程中學習文章內容,并提高對語文知識的理解能力。同時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參與積極性,使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提升。
(三)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自主學習習慣
小學語文自主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對學生進行自主習慣的培養(yǎng)。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能讓學生學習效率事半功倍,進而提高自主課堂教學效率。因此,在小學語文自主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讓學會自主學習,在自主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形成預習、復習以及重難點勾畫等習慣。同時教師也要指導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要學會將學過的內容進行有機結合,從而使學生學會使用反向思維。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制定自主學習計劃,使用科學、合理的方式讓學生學會自主解決問題,并能獨立完成預習。
例如,教師在講授部編版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課文《玲玲的畫》這一內容時,教師首先要指導學生具體預習的方法,并結合文中內容拋出與文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學習。對文中不會的生字或者不能理解的語句,提醒學生用筆勾畫,從而提升預習效果。除此之外,教師也要讓學生學會利用有限的工具書,如字典、詞典等,對不會或者無法理解的詞語能使用字典查詢,加深學生對該字詞的理解。如此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能促進學生具有針對性地學習語文知識,并且促使學生把握語文知識中的重難點,從而有效提高小學語文自主課堂教學的質量。
(四)設計有趣課外活動,提升學生語文綜素養(yǎng)
小學階段學生喜歡參與活動、游戲等,因此教師可以利用該特點進行活動設計。教師帶領學生進行語文課外活動時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并展現(xiàn)自己特長。通過語文活動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字詞積累等,從而使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能力得到提升。
例如,教師可以組織詞語接龍活動,讓學生按照組劃分,學生在詞語接龍過程中一方面能激發(fā)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另一方面也能激發(fā)學生的應變能力,同時讓學生通過活動調動學習語文興趣,從而使學生能有效地進行語文自主學習,并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又如,教師為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鼓勵學生在班級即興編排一則童話故事、玄幻故事等,學生在自主思考編排的過程中,不僅提升學生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同時還能幫助學生建立自主思考模型,讓學生在這過程中充分感受到自主思考的重要性,并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幫助學生全面提高語文綜合素養(yǎng)。
(五)實施分層教學,將“教為不教”理念面向全體學生
素質教育提出,學生是發(fā)展中的人,教師不應該以短時間內的好壞決定學生未來的成長發(fā)育特點。同時,學生也具備較為明顯的差異性,特別是在小學時期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有的學生能迅速反應教師所講授的語句意思、學會書寫詞語,而有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卻無法在有限時間理解教師所講授內容。為此,小學語文教師必須重視學生差異性并充分尊重學生。在進行小學語文自主教學課堂中要盡可能地實現(xiàn)分層教學,從而讓自主思考面向全體學生。
例如,教師在講授《坐井觀天》這一內容時,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而言,在教師講授后就能迅速理解‘坐井觀天的含義,并在教師引導下自主思考更多的相關知識;但對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而言,不僅無法理解“坐井觀天”帶來的深層含義,對課文內容也無法更深入理解學習。為此,就需要語文教師對該類學生進行“特別指導”,如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如果我們坐在一片小小的地方后能看到多少風景、多大的天空呢?”當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進行思考后給出相應答案,教師再循序漸進地為學生引出“坐井觀天”所帶來的深刻內涵,幫助學生在自主思考過程中不斷加深認識、積累知識。
四、結語
總之,在“教為不教”理念的與小學語文自主課堂教學的結合下,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為學生做好語文基礎知識積累,進而完成不教的過程。同時在小學語文自主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貫徹新課改的教育理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從而提高學習語文興趣,教師也要培養(yǎng)學生自主思考能力以及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從而為學生構建有效、高質量的小學語文自主課堂。
(邱瑞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