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方
每次帶小家伙出門旅游,從不擔心他的飲食起居。在他一歲四個月時,我和愛人一有空就帶著他長途旅行。出門多了,他的適應能力自然要強一些。在小家伙逐漸有了自己的判斷認知后,我更擔心他在旅途中抱怨“這個地方好沒意思啊”。
好在,無論到什么地方,小家伙都能找到自己的樂趣。有一年元旦,在武漢長江大橋上,他被一列列過往的動車吸引。就這樣等著動車過橋,他足足“觀摩”了兩個多小時;坐了一晚上臥鋪,從石家莊抵達蘭州,他在黃河邊上扔扔石子已很滿足。這幾年帶他走過很多地方,除了在臺灣時帶他去過臺北故宮博物院,我總是帶他游山玩水感受自然風光,很少涉及人文景點,我怕他抱怨“沒意思”。
這方面不是沒有教訓。在小家伙兩三歲時我給他講繪本,我習慣照本宣科把繪本上屈指可數(shù)的幾行字給他讀完,然后迫不及待給他總結(jié)一番:你看,這個故事講了一個什么什么道理,你應該怎樣怎樣。他對我講的內(nèi)容從不感興趣,都是纏著媽媽給他講繪本。愛人批評我,你給孩子講繪本的樣子就像是在寫評論??!是啊,他小小年紀,能懂什么大道理?為什么我從來不關注繪本故事的生動和豐富,偏偏要給他提煉“道理”、總結(jié)“意義”呢?
可我分明是一個抗拒“意義”的人啊!就像有人問我:“你帶孩子玩了那么多地方,對孩子的成長一定很有意義吧?”哦,我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得空時旅行,這是我的一種生活習慣,就像有人到家后總喜歡在車里靜坐發(fā)呆一樣,走在路上、住在賓館里時,我能暫時放棄庸常生活里的種種困擾。甚至我有一種奇怪的感受:如果宅在家里,時間總是過得飛快,一旦出門,那些陌生的新鮮的事情刺激著我拉長了我的時間,同樣的四十八小時,后者一直給我多活了很多個小時的感覺。愛人和我一樣喜歡旅行,因為無人照看孩子,出門就必須帶孩子,從來沒考慮過這一趟旅行對孩子來說有什么意義。大人休閑放松了,孩子玩得快活了,這對我來說已經(jīng)足夠,為什么一定要去思考旅行的意義呢?
游記是很少寫的,以至于走過的一些地方,當時震撼于它的美或者獨特,現(xiàn)在卻連它的名字都想不起來。在有些人看來,這就是“到此一游”的旅行格局吧。無所謂啊,旅行即休息是我的準則,我為什么還要耗費腦細胞去思考它帶給我什么樣的意義呢?
在尋求“意義”的同時,我更喜歡“意思”,有意思多好玩啊,追逐那些有意思的事,才是真正順從你內(nèi)心選擇的。
2017年3月普通焊工李萬君獲得正高職稱,成為吉林省第一個被授予教授職稱的技術(shù)工人。當記者采訪他的時候,他的回答很耐人尋味:“我第一次看到焊花就感覺像過年放煙花一樣很有意思。這一焊,沒想到就焊了這么多年,焊出一個教授來?!蹦悴荒苷f這名普通的焊工接受過什么公關訓練吧,但他“第一次看到焊花就感覺像過年放煙花一樣很有意思”的回答,遠遠比給你講一通“技術(shù)工人的意義”要打動人心。
說得“雞湯”一些,如果一個人都發(fā)現(xiàn)不了平凡工作生活中的“意思”,你讓他去尋找“意義”,那結(jié)果會怎樣?從一件你并不喜歡的事情上(哪怕它再有意義)找出“意思”,實在痛苦,再有意義的事也會成為負累。
生活本就庸常,為何還要在這庸常的生活中尋找意義?我一直驚嘆于有人就像挖掘機一樣,凡事都要挖掘它的意義所在。你可以說,那些特別喜歡探究意義和價值的人,也許是想活得更堅定、更踏實一些;你可以說,人是唯一尋求意義的動物,沒有意義也要創(chuàng)造出意義來,于是才產(chǎn)生了哲學、宗教以及藝術(shù)。哲學家去探究意義,我認為是“職責”所在,但日常生活中,如果你總在和我探究什么樣的事情有沒有意義,這樣的聊天恐怕很快會被我終止。潛意識里,我總認為附著在意義之上的人和生活,是功利而無趣的。
和我有同感的一定大有人在吧?要不豆瓣網(wǎng)上怎么會有人說:凡事都先要問問是不是“有意義”這事本身就沒什么意義,如果一定要先有意義才能有意思,那就不是生活了。有意思可以像每晚進廚房一樣瑣碎,但沒人否認那是幸福的瞬間。當這些瑣碎最終魔術(shù)般重塑了“有意思”這個動賓詞組之后,這些瞬間才漸漸升華成“有意義”。
當我把這些“雞湯”分享給一位要好的媒體朋友時,他很不屑地說,知道咱們這些媒體人為何總擔心失業(yè)、擔心后半生了嗎?就是為“意義”所累?。≈灰銜鰩椎啦?,為孩子們辦個飯托班,也很有意思啊。嗯,他頓一頓接著補充,不過也許我們會覺得這樣的活計很沒意義啊。
想想也是,跳出“有意義”的羈絆,做一個“有意思”的人,對抗生活風險的能力才會更強一些吧。朋友繼續(xù)舉例:你看蘇東坡,當年被貶謫到瘴氣橫流的廣東時,“有意思”的他可以“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而追求“意義”的韓愈同樣被貶到那里時,只能號啕“好收吾骨瘴江邊”,讓親戚來給自己收尸了。
多好的先例??!活明白了,也許我們就不至于在庸常生活的泥土里打著滾,還拼命尋找著它的意義所在了。
【原載《視野》】
插圖 / 做喜歡的事情 /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