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遠儀
為了杜絕美術課堂國畫作業(yè)展評模式的草率、簡單、“一言堂”,力求在展評過程中采用多種途徑和方式,做到提高作業(yè)質(zhì)量的同時還促進學生學習國畫的興趣,這就需要開展以學生為主的作業(yè)評價模式,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了解自己的閃光點和需要改進之處,讓他們在國畫課堂中獲得成功的喜悅和被肯定的自豪,進而踴躍參與展評過程。因此,我們必須更新教育觀念,改變國畫作業(yè)展評方式。
策略一:善用技巧,形式多樣
由于宣紙難干、易爛等原因,不少教師在國畫作業(yè)展示時,會讓學生直接把畫放桌面觀看,稍微用心的教師也許會采用加厚的卡片宣紙貼在黑板上展示,即使這樣也沒有讓展示具有特色和趣味性。
美術課應該帶有本質(zhì)的藝術性,教師要根據(jù)不同的課程內(nèi)容設計出既有藝術美感又不一樣的作品展評方式,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評價興趣,更能促進評價的積極作用。
如對于嶺南版第11冊《寫意花卉》一課,我采用“穿越時空賞花燈”的方式導入本課,帶著學生一起“回到”古代欣賞不同時期的花燈,結識不同的國畫大師。所以展示時學生會自然地以花燈的美丑,來確定主題花卉畫得如何。在欣賞的過程中言意賞花燈,其實是在評價花燈上的花卉圖,是在相互交流寫意花卉的心得。這不是簡單的花燈的聚會,而是藝術的匯集,思想的交鋒,繪畫技術的一較高下,這更是心與心之間的相融與貼近。
這種用“花燈”展示的方式巧妙地把學生單獨完成的平面的作品,組合成小組合作完成的立體造型。這樣分散創(chuàng)作時間充裕、效果顯著,又方便學生進行賞燈、展評,可謂是一舉兩得。
展評的方法是豐富多彩的,展示的方式可以用情境式開展,只要用心思考、設計,我們的國畫課堂肯定會有一番新景象,學生一定因展評而對國畫更感興趣。
策略二:無等級評價與發(fā)展性評價相結合
傳統(tǒng)國畫作業(yè)評價諸多教師是根據(jù)用色、用墨、構圖、立意等結合評定一個分數(shù)等級,例如,ABCD、優(yōu)良中差之類。但即使這樣,孩子們依然很茫然,不知道自己的畫好在哪里,或者問題在哪里,又該如何改進。
相對這種等級評價我個人覺得采用無等級評價的方法更有效,無等級評價是指不評等級,教師用不同符號來肯定學生的創(chuàng)作,更注重學生與自己的差距比較或者只用描述性、鼓勵性評語給予適當?shù)脑u價。在此處我所用的符號就是定制印章,每個印章都是不同圖案和鼓勵金句的評語。一個學期過后每位學生都有相同或不同的印章符號,學生之間雖然有差別,卻沒有等級之分,這樣可以激勵學生不斷進步。
另外評價不能局限于最后的作業(yè)的評價,學生完成作業(yè)過程的行為表現(xiàn)評價即發(fā)展性評價也是重中之重。例如,參與合作的態(tài)度、探索能力及構思創(chuàng)意也需關注。教師在課前、課中的點評要具體,使學生接受指導后,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得,有所悟。所以我們可以將無等級評價與發(fā)展性評價進行結合,這樣既認可了學生的學習成果,對學生也起到促進和激勵作用,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技能,讓每位學生都覺得自己能夠?qū)W好國畫,并有足夠的自信心繼續(xù)在這條路上躊躇滿志。
策略三:物以致用,增興趣
美術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美術運用于生活并美化生活,使枯燥的生活變得美好的同時又提高個人素養(yǎng),讓學生感受學以致用的真實體驗,也懂得了物以致用的道理。因此國畫作業(yè)的裝飾、應用功能至關重要。雖然國畫作業(yè)應用范圍很窄,但教師可以創(chuàng)造機會,培養(yǎng)學生活用美術知識,把國畫作業(yè)融入生活,讓國畫教學更加貼近生活并服務于生活。
在課堂作業(yè)展示時可設計一些“物以致用”的作業(yè)形式,讓學生把這種平面的國畫表現(xiàn)形式通過各種媒材制作后變成立體的生活化的作品,如把國畫畫在有一定宣紙?zhí)匦缘穆椴急д砩匣蛘呃醚b飾、組合的手法把完成的國畫作品直接貼在編織筐里變成裝飾品,甚至可以把國畫作品制成各式各樣的生活用品,例如風箏、筆筒或舞臺背景等來美化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增添生活中的視覺藝術情趣。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