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璐瑤
內(nèi)容摘要:《朝花夕拾》以大量的篇幅從成年魯迅的角度回憶舊事,其中所蘊含的教育思想內(nèi)容非常寬泛,主要體現(xiàn)了對封建傳統(tǒng)道德教育的批判以及對兒童教育的獨到見解,從兒童教育的角度出發(fā)關(guān)注“立人”的社會問題,尊重兒童個性獨立發(fā)展,遵循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幫助兒童養(yǎng)成健康的人生觀世界觀。
關(guān)鍵詞:《朝花夕拾》 魯迅 兒童教育觀
《朝花夕拾》是一部由魯迅撰寫的回憶舊事的散文集,深刻體現(xiàn)了魯迅的批判精神。這種批判,不僅針對于舊社會、舊封建,針對于愚昧無知的民眾,更是尋根溯源地深入到中國的傳統(tǒng)教育,同時也以批判的眼光使魯迅成為率先發(fā)現(xiàn)兒童進而關(guān)注兒童的先驅(qū)者。他認為兒童教育脫離了社會現(xiàn)實,壓迫兒童的生長天性,對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表達深切擔憂,對傳統(tǒng)兒童教育進行強烈譴責。
一.自由生長的幼者本位教育觀念
作為新式兒童教育的啟蒙者與倡導者,魯迅在《狂人日記》這一白話文小說中以文字發(fā)出了“救救孩子”的吶喊。聲聲吶喊后飽含著他對新式兒童教育的殷切追求與期望。后又發(fā)表《我們現(xiàn)在怎樣做父親》正式提出“兒童本位”的口號。受到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主張教育要與兒童興趣和經(jīng)驗相結(jié)合的思想的影響,魯迅突破對傳統(tǒng)兒童教育的認識,從兒童內(nèi)在本質(zhì)特征出發(fā),在《朝花夕拾》等一系列作品中表達了“幼者本位”的教育觀念。
1.尊重兒童自然天性
他提出要尊重并理解兒童好玩的天性,這是兒童教育的首要宗旨,教育兒童的前提是教育者要關(guān)照兒童的天性、心理世界和審美情趣。《五猖會》中寫到小時候的魯迅特別喜歡看五猖會,父親卻以背書為由束縛他。兒童愛玩的天性與生俱來,但父親要求魯迅背完與自己能力不符的書再出去,這無疑是對滿心期待看五猖會的孩子的為難。雖然死記硬背完成了父親布置的任務,可是對五猖會的興趣也減去一大半。從小受到封建家庭教育的殘酷壓制,束縛兒童天性強迫學習,魯迅正是這種教育最直觀的體現(xiàn)。作為對傳統(tǒng)社會背景下飽受束縛與壓制的孩童發(fā)出的反抗,魯迅在《五猖會》中塑造的孩童形象確是天真爛漫、自在勇敢的,頗有些背道而馳、相去甚遠的意味。正因為經(jīng)受了舊式封建教育的苦澀,魯迅是借用民間傳統(tǒng)文化而描摹出了一個未來的理想兒童形象,這一兒童形象顯著不同于當時社會定義的優(yōu)質(zhì)兒童。在魯迅眼里,會玩就是兒童的天性,對于兒童而言,大自然中無數(shù)的趣味與奧秘,都是感到好奇、渴望與向往的。
2.保護兒童好奇心與求知欲
魯迅認為,在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的語境中,理解兒童就是要給予兒童充分的自由,保護乃至培養(yǎng)兒童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一個心智正常的小孩子,對大自然常充滿好奇心與敬畏心,幼時的魯迅同樣如此,他喜歡看各種帶插圖的書籍,喜歡聽各類神奇怪異的趣事,也喜歡玩許多新鮮刺激的游戲?!栋㈤L與〈山海經(jīng)〉》中長媽媽的行為正是尊重兒童好奇心的正面示例。兒童的天性決定了他們對事物的好奇與質(zhì)疑,面對變換的世界保護兒童求知欲好奇心尤為重要,就如長媽媽一樣,雖然目不識丁不能解答魯迅的疑惑,但充分尊重他的喜好,盡自己的能力幫助孩子滿足孩子的求知欲,充分展現(xiàn)了她對求知欲的珍惜和重視。阿長媽媽因缺乏學文習字的經(jīng)歷難以從知識上對兒童魯迅提出的問題予以解答,卻以其行為作出了示范。
魯迅在百草園、大自然中獲得了許多知識觀察到了許多現(xiàn)象,而在課堂中提出與課本無關(guān)的問題時卻遭到私塾先生的“斥責”。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借以“怪哉”這蟲與先生的對話,幽默逗趣的諷刺舊式教育的死板以及教書者的迂腐,私塾先生只關(guān)注書本知識,對其他問題不予理會也概不知會。兒童正因為處在這種教育環(huán)境下,靈巧的思維與獨特的天性都受到壓迫與束縛。但在文章末尾又寫到先生入神時大家會偷偷地做戲、畫畫,并不屈服于這種死板的教學形式,滿足兒童追求快樂的簡單心理,形成一種隱性的對比,表達出兒童真正的快樂之處。其實面對兒童提出的天馬行空的問題,都應給予鼓勵和肯定,贊賞這種純真的求知欲,充分挖掘兒童的閃光點。
二.倡導游戲精神的趣味教育思想
在中國傳統(tǒng)家庭的兒童教育中,魯迅對家長“一味禁止”兒童游戲持反對意見,他認為如果不讓孩子參加游戲活動,就很容易虐待和扼殺孩子的活潑精神。他強調(diào),兒童應該過一種童真的生活,使用具有童真特征的玩具,以符合兒童的天性。
1.以趣味游戲教育兒童
我國的兒童教育家陳鶴琴認為:“幼稚教育突出的特點之一就是‘寓教于樂,通過游戲?qū)⒅R系統(tǒng)地傳授給兒童?!雹亵斞敢蚕喈斂隙ㄓ螒蚝屯婢咴趦和逃械囊饬x和積極作用,他在作品中呈現(xiàn)出的兒童成長過程更清楚地表達了這一思想。百草園在魯迅的童年里記錄了重要的時光,魯迅在那里留下了許多快樂而美好的記憶。百草園匯集了各式各樣的昆蟲和植物,在這里有油蛉低唱、蟋蟀彈琴,能見到斷磚下的蜈蚣,還有斑蝥從后竅噴出煙霧。百草園里纏絡(luò)著何首烏藤和木蓮藤,還有酸甜的覆盆子,就連赤練蛇的傳說故事也給魯迅的童年帶來無盡的遐想。冬天的百草園還可以拍雪人、塑雪羅漢還能捕鳥。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冬日捕鳥的簡單游戲在魯迅的筆下與流露出諸多趣味。魯迅在青年時期就有反省的好習慣,他抓不到想抓的鳥,就去請教閏土的父親,被告知不能太急性,要等鳥走到竹篩中間再拉繩,由此可見,游戲不僅能夠增加兒童的智慧,還可以陶冶他們美好的情操。
魯迅曾在《風箏》一文中記述少年時期發(fā)現(xiàn)弟弟偷偷地玩風箏,認為這是一個沒有出息的玩物,于是將其粗暴地毀壞,而后步入中年卻悔不當初,感覺到當年的行為是對弟弟天性的虐殺,并對之深表愧疚?;谶@一經(jīng)歷的啟發(fā),魯迅在這篇文章中正式提出“兒童的游戲”的觀點,肯定了兒童游戲的合理性。他指出了趣味游戲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有其存在的正當性。
2.玩具是教育的正當存在
以趣味游戲的正當性和必要性為基礎(chǔ),魯迅進一步指出,玩具作為兒童游戲的輔助品,能與游戲相結(jié)合,共同在兒童教育方面發(fā)揮正面導向作用。魯迅以他在三味書屋時期的一段充滿童趣的經(jīng)歷作為例證。在私塾上學時,魯迅常背著私塾先生,和同伴們用紙糊做成防御用的盔甲。將盔甲往指甲上一套便在下面玩起了模擬戰(zhàn)爭的小游戲。有些年齡較小的同學嫉妒別人的盔甲糊得更好,就去捉蟋蟀放進別人的抽屜,于是魯迅就把盔甲放在堅固的紙盒子里,防止被蟋蟀咬壞。這些附帶著小玩具的童年游戲給兒童帶來了簡單又直接的快樂。但如魯迅所主張的,玩具并不是兒童時期所獨有的專屬物品,玩具可以發(fā)揮超出狹義玩具的作用。一方面,玩具能在同游戲結(jié)合的語境中發(fā)揮工具價值,同游戲一起帶過兒童過程性的快樂。另一方面,魯迅還認為玩具除了能夠進行游戲,更能讓兒童在游戲的過程中添加愛的新意義。成人只有更多的關(guān)愛兒童才會去關(guān)注玩具,玩具所寄托的是家長對孩子的責任感,同時也是對孩子未來生活的考量。
魯迅對兒童提出了殷切的期盼,希望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既要在體格上有耐得勞作的發(fā)展,更要在精神上收獲高尚純潔的德行,要有自由自立的能力、寬容廣博的胸懷,以此徜徉在世界的新潮流中,這一點是不能憑空達到的。兒童的身體與心性與成年人有著顯著的差異,要在關(guān)注這些差異的基礎(chǔ)上尋求得宜的兒童教育之道。兒童的身心與成年人不同,教育的方法要適應他們的身心特點。魯迅很重視兒童心理和兒童教育,他主張要給兒童提供適宜的玩具,一方面讓兒童在游戲中獲得身心的愉悅,一方面又能夠激發(fā)兒童的想象力。但模擬實物的玩具,與實物太像也不能給兒童留有想像的余地,玩具寧可簡單一點,粗糙一點,也要讓兒童有充足的發(fā)揮與想象的空間。
三.重視兒童讀物的教育內(nèi)容觀
在魯迅看來,人們在孩童時期通常滿懷著對世界的好奇心,有著強烈旺盛的求知欲和豐富的想象力。課本是兒童在接受學校教育時最必要的工具,魯迅主張要為兒童提供符合身心健康發(fā)展的讀物,好的讀物能幫助兒童獲取知識、促進精神的養(yǎng)成。關(guān)于兒童讀物,讀物的好壞對正處于兒童時期可塑性強的孩子來說,直接影響著未來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從關(guān)愛兒童的角度出發(fā),魯迅精心的選擇著他們的“精神食糧”。
1.選擇正確的兒童讀物
魯迅在《二十四孝圖》中寫到“自從所謂文學革命以來,供給孩子的書籍,和歐、美、日本的一比較,雖然很可憐,但總算有圖有說,只要能讀下去,就可以懂得的了。可是一班別有心腸的人們,便竭力來阻遏它,要使孩子的世界中,沒有一絲樂趣?!雹凇岸男ⅰ笔桥f社會宣傳二十四個盡孝道人物的典型例子,魯迅以幽默的方式對二十四孝中荒誕可笑的故事進行了批判,指出了封建禮教制度壓迫束縛兒童天性的嚴重后果。他將童年時期自己看的書與當下兒童閱讀的《兒童世界》做了一個對比,揭示在兒童教育中兒童圖書的重要性?!爸袊鴤鹘y(tǒng)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扼殺少年兒童的天性、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把孩子們培養(yǎng)成刻板的人,傳統(tǒng)的家庭和社會教育中有意無意的促成兒童呆板化”③,魯迅在他的散文中揭示了中國傳統(tǒng)教育對兒童天性的壓制,多次在文中提出家長應理解孩子愛玩的心理、尊重兒童的天性,即使要求孩子讀書學習,也要選擇恰當?shù)慕逃椒ê头仙硇陌l(fā)展的健康讀物。
在《五猖會》一文中,魯迅同樣以幽默調(diào)侃的筆觸描寫了關(guān)東的迎神賽會,他沒有明確寫出父親非得讓孩子在看五猖會前背書的具體原因,但在其敘述和對話過程中,可以感受到一個小朋友在玩耍時受到打擊的委屈情感。讓一個七歲的小孩子背《鑒略》是不合時宜的,語言文字方面不適合兒童的能力,內(nèi)容的理解更是超出兒童的承受范圍,父親為了強制灌輸知識給孩子,而忽略了循序漸進的這一學習過程。對于七歲的魯迅來說閱讀《鑒略》就是“一個字也不懂”,盡管他比《千字文》和《百家姓》更有用,在看五猖會前,父親要求孩子背完這種難懂的書無異于是做無用功,強迫孩子背誦,不僅是浪費時間更是死記硬背沒有效率。魯迅在他的散文中揭示了中國傳統(tǒng)教育對兒童天性的壓制,多次在文中提出家長應理解孩子愛玩的心理、尊重兒童的天性,即使要求孩子讀書學習,也要選擇恰當?shù)慕逃椒ê头仙硇陌l(fā)展的健康讀物。
2.讀物需符合兒童認知水平
魯迅對兒童讀物是極為重視的,他批判舊式中國的兒童讀物,從兒童的角度出發(fā),認為兒童讀物要與兒童的語言相符,遵循兒童年齡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不應該用成人的想法去強加給孩子而忽略他們的樂趣。魯迅小時候特別喜歡看帶圖畫的書籍,尤其是圖畫版的《山海經(jīng)》,后來甚至還寫了一篇散文《阿長與〈山海經(jīng)〉》來敘述閱讀圖畫書籍的樂趣,這種圖文結(jié)合的讀物能夠激發(fā)兒童的求知欲和閱讀興趣,魯迅也特別倡導兒童應閱讀優(yōu)秀的圖畫繪本。兒童的想象力是炫彩豐富的,對世界萬物充滿無限的遐想與期待,魯迅提出兒童讀物要圖文結(jié)合,應當通俗易懂有趣味,同時兒童圖畫也應反映社會的民風文化,在兒童教育中必須根據(jù)兒童的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為兒童提供選擇適宜的兒童讀物。其次兒童讀物的語言和內(nèi)容也應當貼近現(xiàn)實生活,激發(fā)兒童的學習積極性與閱讀興趣,更好地調(diào)動兒童日常生活經(jīng)驗和學習主動性。
在魯迅生活的時期,兒童讀物的大部分內(nèi)容都是不適宜的。魯迅堅持“幼者本位”的立場,強調(diào)在創(chuàng)作兒童讀物時要從兒童的視角與立場出發(fā),創(chuàng)作出帶有兒童特征、符合兒童心性的作品。因此他主張創(chuàng)作喜聞樂見的兒童讀物或翻譯國外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來滿足兒童的心理需求。同時他還強調(diào)兒童讀物要“有味”“有益”,即兒童讀物既要符合兒童年齡心理特征有趣味性,又要具有現(xiàn)實的教育意義對兒童有所啟發(fā)。
總之,朝花夕拾的意思是雖然早上的花已經(jīng)凋謝了,但是在傍晚黃昏時仍能都撿起來,魯迅在《朝花夕拾》中收錄十篇回憶性散文,抨擊和嘲諷了反動守舊的封建教育,又表達了自己對未來兒童教育的期盼。兒童的成長于教育關(guān)乎著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命運。兒童教育是為了促進兒童全面健康發(fā)展,不僅要傳授兒童正確的科學文化知識,還要培養(yǎng)兒童強健的體魄、健全的心理與獨特的個性。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應對兒童因材施教,了解兒童的特性,順應兒童的天性,尊重兒童發(fā)展的規(guī)律。兒童教育作為基礎(chǔ)教育,對兒童的發(fā)展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魯迅在自己的文學作品中寄予了對兒童教育的美好期盼以及對兒童的無限關(guān)懷。
魯迅關(guān)心愛護兒童,主要表現(xiàn)在對兒童教育的重視上,他不僅親自撰寫文章批判封建禮教,還翻譯外國優(yōu)秀的兒童作品,提倡新的教學方式。他主張尊重兒童的天性,理解兒童的需求,社會為兒童提供自然的、自由的成長空間,讓兒童帶著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不斷探索和成長。兒童教育應以兒童本位為基本出發(fā)點,以啟蒙立人為核心思想,要對兒童給予充分的信任與敬服,培養(yǎng)兒童獨立精神,這對中國傳統(tǒng)的兒童觀產(chǎn)生了重大的沖擊,推動了中國文化教育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魯迅.魯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2]王炳照等:中國教育思想通史(第七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3]張權(quán)生,謝麗娟.回味與反思——重溫魯迅的兒童教育思想,反思當前兒童教育[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6(06):128 -131.
[4]張迎春,王永麗.魯迅“幼者本位”兒童教育思想探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32):38-40.
注 釋
①王炳照等.《中國教育思想通史(第7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257.
②魯迅.《朝花夕拾》[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22.
③張權(quán)生,謝麗娟.回味與反思——重溫魯迅的兒童教育思想,反思當前兒童教育[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6(06):128-131.
(作者單位:湖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