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愛能
摘要小說作為中學語文教學中一種重要的文學體裁,它對完善學生的人格修養(yǎng),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提升學生的民族認同、文化認同有著重要的作用。鄭振鐸先生的《貓》被收錄于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之中,本單元著重于增進學生對人與大自然關系的理解,加強對人類自我的理解和反思,形成尊重動物、善待生命的意識。對于如何實現大單元目標,“共生教學”將給予我們思考和方向。通過“共生教學”,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和人物形象共生;通過“共生教學”,激發(fā)學生心靈,和小說主題共生;通過“共生教學”,注重言語表達,和小說語言共生。
關鍵詞《貓》小說教學大單元目標共生教學
小說來源于生活,同時又高于生活,往往能給讀者帶來很大的遐想空間和體驗空間,能夠引起作者和讀者之間的心理共鳴。鄭振鐸先生的《貓》是一篇非紀實性小說,收錄于七年級上冊的第五單元。重點培養(yǎng)學生默讀習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把握整篇小說的思路,然后形成尊重動物、善待生命、和大自然和諧共生的意識。小說有兩條線索,一條是以“我”的主觀情感作為暗線,另一條則是通過敘述“我家”養(yǎng)的三只貓的命運,來滲透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悟,最終達到對照社會現實,審視人性的弱點作為文章的明線。對于初中學生而言,理清本篇小說的故事脈絡相對比較容易,但是要求他們理解文字背后隱含的人性弱點和社會現實卻是有一定難度的。黃厚江老師作為全國知名語文教育大家,在本色語文教學理念基礎上衍生出了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共生教學。這種教學方法著眼于學生學習過程的體驗,重在將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有機融合。它的基本特點就是在閱讀中教閱讀,在寫作中教寫作。黃老師堅持本色語文主張,把學生帶入小說情境,引導學生親身感悟小說的內涵,在動態(tài)感悟中滲透現實生活的寓意,引導學生直抵小說的核心,最終達到了和諧共生的境界。
一、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和人物形象共生
初一學生由于自身生活經驗的不足和閱讀經驗的限制,對小說這一文體的認知是相對陌生的。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定的生活情境,幫助學生縮短小說和生活的距離,這樣學生在閱讀的時候才能融入文本,達到身臨其境的境界,學生就會主動的進入小說的情境世界,能夠和小說內人物對話,能夠感知小說的人物形象。
創(chuàng)設適合學生生活的情境,引導學生一步步走進文本中的“貓”。在教學的開始,在學生初步閱讀小說的基礎上,黃老師設置了讓學生給文本中的“三只貓取名字”的活動。當大部分同學給小說中的貓起出“大貓、二貓、三貓”的時候,黃老師及時給予評價:作為語文學習者,給出這樣簡單的名字是不及格的,不但簡單而且幼稚。如果你們家里也有這樣的三只貓,你們要根據這三只貓的特點取出名字,哪位學生能給自己家的貓取出可愛的名字?
黃老師這樣一個生活情境,把小說中的貓自然的轉化成自家的貓,這種平移幽默的開場,一下子拉近了教師和學生距離,同時也消除了學生對語文課的緊張感,建構起了快樂自由的學習環(huán)境,有效激發(fā)了學生思考和參與的積極性。同時黃老師把對三只貓的刻畫作為教學的共生原點,引導學生尋找文本中描繪貓外形特點的句子,從而引導學生根據貓的動作來判定貓的性格特點,最后給三只貓分別取一個專有的、有特點的名字,這就促使學生對文中的三只貓有了一個初步的認知。學生借助這兩點生活情境,就更容易以“貓主人”的身份進入到小說的世界里,同時小說中的“三只貓”也進入到了學生的生活世界中,就形成了學生和文章中的“貓”的和諧共生。就實現了學生從走進小說到融入小說的漸進,學生對貓的形象通過取名字環(huán)節(jié)就變得更加直觀了。
聯(lián)系適合學生的生活情境,體會小說中的“人”。學生通過給三只貓取名字環(huán)節(jié)后初步感知了“貓的形象”然后黃老師指出:“小說里以動物為主體的,往往寫動物也是寫人?!边@是人生的真諦。由此設置了這樣的教學活動:大家對照一下三只貓的命運,你認為自己在生活中是哪只貓?”
這樣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聯(lián)系了自己的生活實際,把自己生活的體驗和“貓”的命運體驗有機聯(lián)系了起來,把“人”和“貓”的形象進行了一一對應,有效驅動了學生對小說的認知,當學生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去感悟貓的命運時,就自然的進入了新的認知領域,不僅和小說中的“貓”產生了共鳴,還有可能聯(lián)想出小說之外的“第四只貓”“第五只貓”,這就有了哲學意義上的思考,感悟到每個人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個體,實現了從文字表面認知到文字背后蘊含的哲學道理的深層次感知的升華。
閱讀小說這一文體離不開對人物形象解讀,黃老師由“貓”聯(lián)想到文章中主要人物“我”對貓的粗暴行為和愧疚之情,展現了“我”在文本中多重作用,“我”雖然是一個看似簡單的形象,卻在文字背后蘊藏著作者的獨居匠心。黃老師借助學生的生活體驗引導學生的內心感知,有效拓寬了小說所要表達的空間,學生的靈魂就抵達了小說的深處,人物的形象在學生的思維深處越來越明晰,學生對小說的閱讀越來越深刻,這種共生共長的教學風格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
二、激發(fā)學生心靈,和小說主題共生
小說的主題是指小說家在作品中通過描繪現實生活的圖畫、塑造藝術形象顯示出來的,貫穿一部小說始終的基本思想,又稱主題思想或中心思想。小說主題要能突出地展現出作者的寫作環(huán)境和寫作用意,對于分析小說有很大的幫助。黃老師在引導學生感悟小說主題得時候設置了兩次“角色轉換”活動,借助這兩次活動激發(fā)了學生的內心體驗,實現了學生在主題體驗活動中的共生。
第一次體驗活動:黃老師讓學生自主選擇三只貓中的一只,以這只貓的語氣和主人說幾句話。這一體驗活動就把學生從讀者的身份轉化為“貓”的身份,把自己融入到了文本中,逐漸融入小說的情境,這種體驗活動豐富了學生的情感并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從黃老師的教學效果來看,學生的情感世界也逐漸豐富:有的學生把自己轉化成了三貓,感謝主人的同情之心;有的因為二貓的走失而感謝主人對自己的關心,甚至提到了對自己的溺愛。在這一活動中學生不僅讀出了自我,更把這節(jié)課推向了高潮。這也是共生教學中一個有創(chuàng)意的活動,在既定語境下訓練了學生的語言,提升了學生的思維,滲透了小說的語文閱讀方法。在活動中,學生對三只貓自主地進行選擇,然后基于自己的文本的理解展開想象,和小說中的主人對話,在對話中深化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學生們在課堂上對主人吐露出自己心聲的時候,也就自然在他們內心深處播下了感恩的種子,也懂得了溺愛不是真正的愛,黃老師這種巧妙的教學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達到了教和學的共生。學生在課堂上思考“人和貓”的關系,從對小說主題“愛護動物”的淺層次認知到“對人的感激”的深層次認知上的轉變,實現了學生對世界的認識的提升。
第二次體驗活動:黃老師把學生假設成自己是可憐的三貓,在最后看著熟悉的院子,看著院子中主人,那時候的自己有什么感受?然后把自己得感受寫下來。這個學生心理活動的設置,是黃老師對文本的第二次開發(fā)和探究,在活動中挖掘了文本中隱含的資源,更是黃老師深度閱讀和深度思考語文功底的實現。在這樣的體驗活動中,黃老師不斷地追問和對話,喚醒了學生的思考。特別是有一位女生哭著訴求:“主人啊,你為什么總是打我?我到底做錯了什么,你知道不?你的這一棒子深深地打在了我的心里,我內心非常難受?!边@種主觀臆想給人們造成的傷害,也應該讓我們發(fā)出深刻得反省,我們在生活中也要時刻拋棄人性中得自以為是、偏見的、丑陋的一面。這樣的心靈體驗打通了學生的自我世界和小說世界的鴻溝,達到了教學共生的效果。
黃老師用“心靈體驗”的教學方式,啟迪學生不斷的感悟、表達、思考,在寫作中感知小說的主題,引導學生走出自我的世界,主動和小說對話,和小說中的人物對話,在對話中感知文章的主題,促使學生在不斷反思中豐富自己的成長閱歷;用“集思廣益”的方式,把作者對世界的思考和對世界的認識有機聯(lián)系起來,和同學們分享,在交流中感知、在感知中提升,這樣小說的主題思想就越來越明晰,學生對文字背后隱藏的意蘊就感悟的越來越深刻,用心靈感悟幫助學生實現了自身體驗和小說內涵共生的教學目的。
三、注重言語表達,和小說語言共生
小說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藝術,需要運用豐富的語言作為載體把故事的情節(jié)和內容呈現出來。在小說教學中,只有指導學生學會小說的語言藝術,才能悟出小說的藝術價值。黃老師認為用語文的方法教語文,最重要的就是運用語言的方法。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所以用語言的方法教語文最主要的就是通過學生聽說讀寫的活動,讓學生有思考地聽,有質量地說,有發(fā)現地讀、有內容的寫。在語言活動中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推進教學進程。定向閱讀,引導學生咀嚼重點的詞語和句子。黃老師在學生給三只貓取名字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主要抓住了文章中描寫貓的“色彩、動作和性格”的句子來提煉每只貓的特點,這就是定向聚焦文字的訓練。首先是“白球”,然后是“花白”最后到“花球”,這就漸漸地抓住了大貓活潑可愛的特點。給二貓取名字的時候,先是抓住“黃跳跳”,然后抓住“阿黃”,最后是“黃皮皮”,黃老師最后改為“皮皮黃”,這也是抓住了二貓調皮的特點;在給三貓取名的時候,先是關注“小可憐”,再是“憂郁”,最后確定三貓的名字為“小憂郁”。從這三次對文字和詞語的品讀中看出,黃老師抓住了“詞性、語序和關鍵詞”這充分展示了黃老師對語言文字的反復品讀。從文本的語言到小說的意蘊,再從小說的意蘊到文字的表達,對小說的學習就在這樣的螺旋式上升中品讀,是學生對語言思維訓練的最充足的展現。
整體閱讀,對文本橫向關系的梳理。黃老師注重在教學中從宏觀出發(fā),引導學生比較三只貓的關系,在對比中探究出三只貓存在“時間關系”“對比襯托關系”和“因果關系”等。在探究三只貓的命運時,學生發(fā)現了黑貓對整個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起到了推動作用,然后根據文本語言的理解感悟到人們對“三貓”誤解的原因,這就自然的發(fā)現了作者獨具匠心的下文情節(jié)的升華埋下了伏筆,這一切都是學生從文章的整體結構入手,對文章整體研究的結果,都是在言語文字中體驗出來的,不是教師簡單的課堂上給學生進行概念的灌輸和結論的搬運,這種走向藝術的個性體驗,也是學生運用語言文字和自己心靈感悟共生的結果。
總之,黃老師的共生教學方法在語文教學中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小說教學要抓住小說的規(guī)律,敢于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在共生理念指導下,利用學生對文本的閱讀、感悟、思考、寫作,進而展開閱讀教學,這就實現了學生和文本的融合,實現了學生和文本的共生。
[作者通聯(lián):杭州市澎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