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向東
大家都知道:“宋長榮,宿遷的,宿遷沭陽的,沭陽城西的,城西菜園的,菜園宋家的?!边@也是宿遷京劇票友圈中流傳的熟語。而作為京劇荀派藝術(shù)的傳承人,他的藝術(shù)成就又是全國的、世界的。
宋長榮原名宋寶光,1935年7月30日出生于虞姬故里沭陽縣。當時的宋家地無一壟、家貧如洗,其父宋國治只能租種別人的菜地養(yǎng)家糊口,沭陽人根據(jù)菜筐繩索的根數(shù)用方言稱之為“挑八根系子”的人,也就是“賣菜的”。宋長榮有兩兄兩姐,又因自小長得黑,鄉(xiāng)親們都親昵地叫他“黑小五子”。
幼年家貧,宋長榮自七歲起便開始做農(nóng)活。父親見他聰明伶俐,即便家中溫飽問題難以解決,也要將他送到沭陽縣西關泰山公廟小學讀書。然而,也因家貧,他只上了兩年便輟學了。
面對貧寒的家庭,宋長榮“認命”了;面對未來的生活,宋長榮卻不愿認命。他請父親準備一個竹籃子,除了做農(nóng)活,閑時便去沿街叫賣,白天賣燒餅、油條,晚上賣花生、瓜子。每日早出晚歸,雖然賺不了幾個錢,但是鍛煉了他奮發(fā)的精神和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晚上,宋長榮時?!傲铩边M當?shù)貞驁@叫賣,不用買票便可以在戲園里“蹭戲”,得以與戲曲結(jié)緣。戲園里唱《霸王別姬》,沭陽人都知道虞姬,也知道虞家溝的人、虞家溝的事,因此都能唱上幾句。宋長榮聽別人唱就跟著唱,唱著唱著,人們發(fā)現(xiàn)他有唱戲的天賦,便推薦他在農(nóng)村的花會表演中扮演年輕女子。
每當逢年過節(jié),沭陽城里便有跑旱船、踩高蹺等民俗表演活動,參加表演的人也按戲中的人物角色化妝。幾場表演下來,看熱鬧的人都稱贊宋長榮這個“女角”裝扮的小姑娘好看,嗓子又亮,是塊唱戲的“料”。
言者無心,聽者有意?!斑€不如去學戲呢!”這句話讓宋長榮走上了一條不同尋常的人生路。
長期“蹭戲”耳濡目染,京劇藝術(shù)的魅力征服了宋長榮的心。于是他一邊叫賣一邊唱戲,看到的人都說他中了“戲魔”。他愛唱戲,又有唱戲的天賦,學唱戲便成了他的夢想。恰巧,當時的沭陽縣商會成立一家正經(jīng)的舊式科班,招收男童、女童練功學戲。熱心的鄰居把他送到科班。教戲的老師考他,他便唱起在戲園里“蹭戲”學來的唱段:“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這大概是虞姬娘娘偏愛家鄉(xiāng)吧,讓家鄉(xiāng)有唱得這么清脆甜亮的孩子。”聽完,老師們驚訝不已,覺得宋長榮是適合學旦角的后生,便按科班舊規(guī)把他排在“長”字班,“長榮”之名也由此而來。
科班學戲很苦也很累,宋長榮不避艱難、刻苦練功,嚴格的教學使他循序漸進,從而“文武兼?zhèn)洹?。走出去與外地劇團搭班演戲,請進來與外來劇團配戲演出,他積極向別人學習,工梅派、學程派、宗荀派,不久就成為剛成立的沭陽縣京劇團的“角兒”。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宋長榮所在的沭陽縣京劇團與蘇北其他四個劇團合并成立了淮陰專區(qū)京劇團。由此,宋長榮離開家鄉(xiāng)。此后,他雖然立足淮安,但是對淮安、宿遷以及沭陽的文化藝術(shù)傳承與交流一刻也沒有中斷過。
在沭陽,虞姬的故事廣為流傳。愛屋及烏,沭陽人偏愛與虞姬有關的劇目,宋長榮也不例外。
作為沭陽人,宋長榮除了喜歡表演《紅娘》唱段之外,還喜歡清唱《和項王歌》。這是他在科班就唱過并一直保留的清唱劇目?!逗晚椡醺琛肥怯菁閼臀鞒酝蹴椨稹钝蛳赂琛范鞯脑姼瑁磉_了對項羽的忠貞和對生命的決絕,斷項羽后顧之私情,激奮項羽之斗志,希冀項羽帶領將士成功突圍。和詩唱罷,虞姬便拔劍自刎。因為對家鄉(xiāng)的歷史人物有更深層次理解,宋長榮清唱的《和項王歌》聲情并茂、蕩氣回腸,既體現(xiàn)了作為末路英雄紅顏知己虞姬的悲壯,也體現(xiàn)了宋長榮濃濃的家鄉(xiāng)情懷。一次在治淮工地慰問演出,面對多達萬人的“治淮大軍”,他問有沒有家鄉(xiāng)人。得到連聲回答“有”后,宋長榮又唱起《和項王歌》。如果不是因為有家鄉(xiāng)情結(jié),這本屬京劇梅派的傳統(tǒng)劇目,宋長榮也許不會如此執(zhí)著且熱衷清唱。
淮安是宋長榮的“第二故鄉(xiāng)”。作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淮安鐘靈毓秀、人杰地靈,曾是歷史上著名的“運河之都”,明清時期成為“南船北馬”的交匯之地,兩淮漕運繁盛,京昆腔調(diào)與各路戲曲競相獻技,加之文人墨客追捧,“戲曲之鄉(xiāng)”文化底蘊深厚。宋長榮在排演劇目時注重弘揚地方歷史文化,選擇具有淮安地方特色的人文故事,出演的劇目《未央宮》《盤絲洞》《千金記》等都側(cè)重這一方面,漸漸成為“荀宋八出”之外的代表劇目。特別是《千金記》,韓信、虞姬分別是淮安、沭陽的歷史人物。宋長榮對家鄉(xiāng)的歷史人物極為崇拜,熱情地將他們的故事搬上舞臺,并扮演女性人物虞姬,力爭把自己濃烈的家鄉(xiāng)情懷通過所演人物展現(xiàn)出來。
1979年,宋長榮主演的京劇荀派傳統(tǒng)劇目《紅娘》重新排演,先后在江蘇南部、安徽等地巡回演出,獲得好評后便開赴上海演出。當年12月1日,《紅娘》在上海的首場演出受到上海京劇界及社會各界的關注,隨即連續(xù)加演,火爆時還分日場、夜場。至1980年1月下旬,《紅娘》連演52場,場場爆滿,觀眾超過6萬人次。《文匯報》等報紙連續(xù)刊登劇評和大幅劇照,稱宋長榮演活了“紅娘”。載譽而歸,宋長榮不僅要面對各地劇團的祝賀和“取經(jīng)”,還收到前往各地演出的邀約。當時的宿遷縣直接派去了一輛卡車。那時汽車很少,派去一輛卡車,已屬較高的邀約禮節(jié)和最佳的邀請形式了,加之隨車人員和司機熱情“服務”,道具等很快就被搬上車。因此,宋長榮在獲得淮陰地區(qū)京劇團批準后立即到宿遷演出,讓宿遷觀眾大開眼界。
《紅娘》一曲唱天下,宋長榮贏得了“活紅娘”的美譽。幾個月后,宋長榮又完成了在北京拍攝《紅娘》電影的演出任務,把戲曲搬上了大銀幕。接著,宿遷又有了“新想法”,組織劇團演員觀摩宋長榮的表演,并排練《紅娘》準備到各鄉(xiāng)鎮(zhèn)巡演。不僅如此,還專門請宋長榮到當時的“宿遷劇場”說戲。學戲的人很多,每天,宋長榮帶著一群“紅娘”在舞臺上走臺,常常是大汗淋漓,忙得不可開交。
2006年,中央電視臺來宿遷市拍攝戲曲節(jié)目《過把癮》,邀請當時已年逾七旬的宋長榮前來助興。得知有沭陽縣西關小學“京劇演唱隊”小朋友參加,他欣然登臺演唱了《紅娘》選段,并希望劇目《紅娘》能夠得到永久傳承。從沭陽縣西關小學的學生身上,他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京劇藝術(shù)后繼有人、薪火不斷。后來,教育部在修訂《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時,增加了有關京劇的教學內(nèi)容,并確定將京劇經(jīng)典唱段作為中小學音樂課的教學內(nèi)容,體現(xiàn)了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從少年兒童抓起的理念。
在京劇表演中,旦角分男旦、女旦。其中,男旦由來已久,即男性飾演旦角,也稱乾旦;女性飾演旦角則被稱為女旦,也稱坤旦。唐代有梨園戲,女子僅是歌舞,不擔當角色。宋代以后,元曲、雜劇、傳奇劇興起,皆由男性粉墨登場扮演女性角色,除了歌舞,男女不能同臺演戲。直到清末民初,才有男女同臺合演劇目的先例。
旦角藝術(shù)經(jīng)過長期發(fā)展逐漸走向成熟,到了以梅蘭芳、程硯秋、尚小云、荀慧生“四大名旦”為代表的時期,也就是旦角藝術(shù)的繁榮期,更是男旦藝術(shù)的繁榮期。在“四大名旦”之后,則鮮有男旦活躍于戲劇舞臺,唯宋長榮是立雪荀慧生門下的著名男旦,而同一時期京劇界其他著名的旦角皆是女旦。再加之宋長榮圓潤婉轉(zhuǎn)的唱腔、別具特色的念白、精湛上乘的做打、靈活柔美的腰肢,以及荀派自身舞臺表演的嬌媚俏麗、意象意境的蘊藉傳神、藝術(shù)風格的清脆婉轉(zhuǎn),一時讓宋長榮這名男旦更顯得珍貴和耀眼。
歷史上的虞姬與當代的男旦自然沒有什么必然的聯(lián)系,但為什么宋長榮會出生并成長在虞姬故里沭陽這塊土地上呢?
中國傳統(tǒng)京劇作為“國粹”,承載著厚重的傳統(tǒng)文化,而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記憶。如果說宋長榮的生命屬于舞臺,那么,他在家鄉(xiāng)的“蹭戲”和進科班學戲便是為他走上舞臺搭起的階梯。隨著在沭陽“大眾舞臺”第一次演出《賀后罵殿》,到帶領沭陽縣京劇團赴上海演出,再到蘇北五地京劇團合并為淮陰專區(qū)京劇團,宋長榮已經(jīng)完成了華麗轉(zhuǎn)身。是家鄉(xiāng)的舞臺開啟了宋長榮的藝術(shù)生涯,在家鄉(xiāng)的成長過程則是宋長榮藝術(shù)的定型期,打下了宋長榮成為男旦的基礎,為他日后成為京劇荀派藝術(shù)傳承人以及在表演藝術(shù)上的創(chuàng)造與革新也奠定了堅實基礎。宿遷和淮安兩地的人文、歷史在某種程度上滋養(yǎng)了宋長榮的藝術(shù)生命。
(責編? 孫?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