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蘋
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活動·探究”安排學習的內容是新聞,由新聞閱讀、新聞采訪、新聞寫作三個活動任務組成,意在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單元課文,探究新聞的特點與采寫方法。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教材提供的課文就顯得特別重要,讓學生以課文為例子在舉一反三中去建構新聞知識體系,并延伸到新聞寫作中去。
新聞單元安排學習的課文沒有教讀、自讀的區(qū)分。對此,教師需要從單元整組的理念出發(fā),了解編者意圖,采用群文閱讀的策略,讓學生以自讀為主,教師則通過設置適當?shù)膶n}驅動學生進入教材的課文閱讀中,重點完成相應的探究任務,從中建構起屬于學生自己的新聞知識體系。
其一,教師可以從新聞要素與新聞內容結合的角度設置專題,概括每則新聞的主要內容。學生需要仔細閱讀每則新聞,按何時、何地、何人、何事、何做、如何等要素梳理各新聞要素的具體表述,再分條列舉或者制表填寫。實際上在閱讀一篇課文時,個別新聞要素受體裁或表述的影響,被隱藏或忽略,有時難以確定,如《“飛天”凌空——跳水姑娘呂偉奪魁記》中“何時”就不容易從課文中看得出,這樣看上去就是一種缺失。但通過群文閱讀,更多同一類體裁的作品中“何時”的表述是很明白的,就能有效彌補這種缺失,使學生形成對新聞要素的整體認知,借此學生可以完成對新聞內容的概括,并進入新聞要素知識的建構。
其二,教師可以從新聞體裁的角度設置專題,讓學生在閱讀中比較不同新聞體裁的特點與要求。學生閱讀本單元的課文,根據(jù)“新聞閱讀”導讀要求和旁批、補白等內容,從篇幅、時效性、表達方式等角度,來認識其中的消息、特寫、通訊、評論等不同新聞體裁的特點。尤其對消息、特寫、通訊的內容和表達進行比較,從中獲得對每種新聞體裁最突出特點的認識,這比從新聞要素的角度獲得的認識更深入一層,能夠直接沿用在后續(xù)的新聞寫作指導上。
其三,教師可以從新聞表達的角度設置專題,讓學生閱讀“任務三”的相關要求,并將在新聞閱讀中所學習的新聞知識適時運用到自己選擇的新聞表達任務中,建構相關新聞體裁的表達模式。以必做任務消息寫作為例,首先要確定一個具有新聞價值的標題,既要概括消息的主要內容,以敘事為主,又要突出重點、見解醒目,對事實的表述以動態(tài)呈現(xiàn),讓人仿佛置身現(xiàn)場。其次需要關注正文的結構。消息的正文通常分為導語、主體、背景、結語四個部分,但倒金字塔結構決定了這些部分在消息中的地位與作用很不一樣:導語處在倒金字塔最上部,需要寫出新聞中最重要、最新鮮、最有特點的事實,以簡要的文字傳達出新聞的自身價值,需要精心提煉;然后進入主體寫作,具體、詳盡地寫出新聞的事實;之后,還需要適當介紹背景及結果等;最后,要回看整個消息寫作的整體效果與細節(jié)表達是否得體,進行必要的修改與補充。有了這樣的寫作建構,學生再進行相關新聞作品的寫作,就能夠有據(jù)可依,不再糾結了。
編者將新聞學習作為“活動·探究”單元,意在讓學生在主動參與、親身實踐中探究文本的形成過程,體驗文本的應用與創(chuàng)作,以多種方式感知文本的魅力。換言之,教材貫穿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是以不同的形式呈現(xiàn)并為學生所選擇、重組、借鑒和利用。
如在學習新聞采訪時,教材就屬于一種范本。新聞采訪先要有充分的準備,有些學生可能一時認識不到采訪準備的意義和價值,認為采訪只要到了現(xiàn)場去看看就明白了,實際上同樣的事情,不同的人看到的東西是不一樣的,有的人看到的是新聞,有的人看到的是平常。造成這種不同結果的原因就在于準備不同。以《一著驚海天——目擊我國航母艦載戰(zhàn)斗機首架次成功著艦》為例,文中出現(xiàn)的關于艦載機著艦發(fā)生事故的大量數(shù)據(jù),作為背景資料足以說明艦載機著艦的風險高。這些數(shù)據(jù)不會隨著艦載機成功著艦一下子出現(xiàn)在航母的甲板上讓記者“撿到”,而是作者采訪之前做過的大量準備工作。這種準備對這次采訪和寫作來說,不僅是必須的,而且是重要的。因為如果沒有做好這方面的準備,看到艦載機著艦許多人為之歡呼,感覺到場面很喜慶,卻感受不到成功背后所隱藏的驚險與挑戰(zhàn)以及飛行員的膽識、毅力和智慧。因此重新認識了新聞采寫中準備工作的重要性,學生又可以再度從已有新聞中充分認識作者可能做過的準備,從中明白自己學習新聞采訪時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準備工作才算是充分的??梢?,在學習新聞的活動中,課文時時能夠給學生起到示范和啟發(fā)的作用。
又如學習新聞寫作時,課文就是學生學習范本;即使所學的只是其中一種體裁,但這些課文呈現(xiàn)的新聞類作品的共同特點,對新聞體裁的寫作同樣具有指導意義。首先,需要結合教材課文中的新聞特寫《“飛天”凌空——跳水姑娘呂偉奪魁記》及課后的小貼士《什么是新聞特寫》,弄明白新聞特寫的特點:以形象化的手法表達新聞事件中最有價值、最生動感人、最有特征的片段。其次,要注意區(qū)別相近的新聞體裁,如消息、通訊,這就需要借助已經(jīng)學習的課文中的不同體裁要素異同的比較,抓住新聞特寫在新聞類作品共同特點,如時效性、瞬間性、現(xiàn)場感等。再次,根據(jù)所表達的需要,可以采用新聞特寫課文中出現(xiàn)的側面描寫,還可以采用其他新聞體裁中運用的方法,如背景資料介紹,使特寫所截取的片刻通過時間的延伸獲得更豐富的表達。
新聞單元的課文學習中,編者基本上都安排了助讀系統(tǒng),在幫助學生獲得必要知識的同時,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切實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研讀助讀系統(tǒng)會發(fā)現(xiàn),不同課文中的助讀方式不同,如課前導語提示、旁批、小貼士等。這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注意因“課”制宜地借助助讀系統(tǒng)開展自讀活動,并在相關探究中,幫助完成新聞知識的系統(tǒng)建構。
如學習《首屆諾貝爾獎頒發(fā)》一課,助讀系統(tǒng)給出四條批注,每條都是對通訊體裁特點的注釋,應引導學生分析并把握。第一條是“關注電頭和導語交代了哪些內容”。其中“電頭”屬于新名稱,指出現(xiàn)在課文最前面用黑體呈現(xiàn)的那行字,具體內容通常是“編發(fā)這一新聞稿的傳播機構所在地+時間+電”,而導語內容中,則需關注兩個方面內容:一是獎項名稱及首次頒發(fā)人員,二是獎項由來。由此決定了這一通訊將報道該獎項的來龍去脈。在第二條批注中,指出課文所列舉的獲獎者的具體情形及獲獎緣由,指向的是通訊著重對新聞事實進行翔實表達。在第三條批注中,點出課文對頒獎情況的介紹,可以讓讀者明確這一獎項是怎樣評定的。在最后自然段給出的旁批中有:“作者特別說明資金管理權和評獎權的分離,有什么用意?”編者借助這樣的旁批,是提醒學生自讀時思考這樣做的目的何在,學生從這樣的旁批中會明白作者此處想表達的是諾貝爾獎評審的公平和公正,進而使學生在挖掘新聞報道背后所隱藏的信息時能夠深刻地認識到新聞的客觀性。此處雖然只是旁批中的一種表述,但能夠幫助學生對新聞通訊的特點有新的理解。
總之,在初中新聞單元教學中,教師需要善于運用教材,引導學生在自讀活動中不斷探究,主動建構新聞知識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