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垠
閱讀是通過語言文字來獲取信息、開拓視野、提升自我的一種認知活動。人們常說,“看人生因作者不同,看人生又因讀者不同”,可見不同文本自帶著不確定性因素。一個人所生活的背景不同,其人生經歷自然同他人有所差異,同樣的,閱讀同一本書,也會有不一樣的解讀與感悟。新課標中關于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明確指示,要求語文課程在內容上要具備豐富的人文內涵,能夠對學生的精神世界產生深遠影響。在此背景之下,初中語文教師應對教材內容進行多元化解讀,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去領會文字世界中的千變萬化,理解文本核心要義,充實自我。進入初中以后,學生開始形成獨立意識,也開始有個性化發(fā)展的需求,通過閱讀,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認識世界,推動其迅速成長。那么,如何才能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做好文本的個性化解讀呢?
對文本進行多元解讀,既需要適當的“心境與氛圍”,又必須有“閱讀與思考”,更要做到“個性與共享”。當在實際的閱讀教學活動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受制于應試壓力,往往更傾向于用固定模式分析本文,力求獲得“標準答案”。在這種情況下,閱讀教學活動長期存在“教師講、學生聽”這樣的現象。這不僅不利于多元解讀的發(fā)展,更阻礙了學生的思維進步。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轉變這種教學氛圍呢?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木蘭詩》時,就進行了適當的教學創(chuàng)新。教師在帶領學生分析課文時,有學生突然質疑:“電視劇里常說,古代女子都要求纏足,據我所知,‘三寸金蓮可能只有一個拳頭大小,這樣走起路來不是會很困難嗎?為什么花木蘭不僅能行走自如,甚至還可以代父從軍,是不是過于被‘神話了?”學生突然提出質疑雖然令教師驚訝,但卻也在情理之中。此時,教師并未急于解釋回答,而是輕輕點頭,先表示對質疑的鼓勵,再反問道:“那么,你有留心觀察過電視劇里都是什么朝代的女子才纏足嗎?”學生搖搖頭。接著,教師便以故事的形式給學生介紹“纏足”的由來。事實上,女子纏足起于宋代,而“木蘭從軍”則發(fā)生在早于宋代的南北朝時期。至此,學生的質疑得到了解答。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教師堅持“民主開放”原則,包容地面對學生質疑,本著“教學相長”的陽光心態(tài),在閱讀教學中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氛圍,這也為多元解讀做好了鋪墊。
在語文教材中,有諸如《一面》《我的老師》等文章,緊緊圍繞著某一主人公展開敘述,也在其中滲透了濃濃的情感。對此,教師可以圍繞著文章情感,引領學生展開主題閱讀。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童年的朋友》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教師便進行如下設計:當學生完成全文閱讀后,教師通過幾個提問,引領學生換位思考:你認為作者是如何記住外祖母身上的細節(jié)的?如果是你,你會如何將外祖母的形象深深地印刻腦海中?學生們再次回到文本去反復品味。最終,學生通過反復閱讀,感受到作者對外祖母的感激之情,逐漸與作者實現共鳴。
上述教學案例中,教師圍繞著情感,引領學生展開深度閱讀。在此過程中,學生一步步走入作者的內心深處,在反復品味中獲得了豐富的情感體驗,與作者實現了契合的心靈溝通。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當充當的是“引導者”的角色。在教學時,教師應當減少對學生的干預,用包容的心態(tài)、微笑的面容來傾聽學生發(fā)言,激勵學生敢于表達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和態(tài)度,引領學生在互動交流中獲得新知。由于課堂時長有限,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預習任務,要求學生在預習階段掃清字詞的障礙,理解文章主要內容,同時還要有對文章的初步思考和感悟。
進入正式課堂后,教師同樣也可以給學生留下充足的時間思考,讓他們從某些細節(jié)展開深入思考。采用這種慢節(jié)奏的教學,其目的在于為學生的多元解讀留足空間,為學生互動交流做好充分的準備。
進入到初中后,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閱讀,幫助其積累閱讀經驗,注重閱讀策略教學,以保證閱讀高效性。
首先,品味文本語言。能夠編入初中語文教材的課文,在語言上都有其獨特的魅力,或如細膩動人的清流,或如令人警醒的驚雷……教師應當做好引導工作,引領學生流連于字里行間,體會閱讀的樂趣。
其次,歸納文本主旨。這是讀懂文章的必經之路,更是鑒賞文本的最終目的。引領學生歸納主旨,能夠有效鍛煉學生的文本分析能力與概括能力,促進閱讀思維的發(fā)展。
再次,分析人物形象。在一篇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中,人物形象不可或缺。他雖是由作者塑造的,但卻也是讀者賦予的。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分析人物形象,以促進思辨能力的發(fā)展和體現社會意義。
最后,補充文本空白。在教材中,編者藏匿著不少“空白點”,其目的在于活躍學生思維。教師要善于挖掘藏匿在課文內部的“空白點”,通過設問、想象、擴寫等方式調動起學生的思維活躍度,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一)基于文本語言,引導多元解讀
漢語,是華夏兒女的通用語言,也是世界上最細膩、最具人情味的語言。著名教師于漪老師曾如此評價文本語言:“如清流般細膩動人,如驚雷般令人警醒,如平沙般耐人尋味……”可見漢語言姿態(tài)萬千,細膩而豐富。金岳霖先生關于漢語言文字特點也有著自己的獨到的見解:“漢語言文字是朦朧、模糊的,正因為它擁有豐富的內涵,囊括了方方面面,也就變得無邊無涯,朦朧而模糊?!睂Υ?,教師要重視以語言文字為切入點,引領學生展開多元化解讀。
例如,教學《散步》,就可立足文章的語言特征,引領學生深入分析主旨句:“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苯處熃M織學生圍繞著這句展開課堂討論,談談自己的理解。有學生認為,這是在描述他們走路時的小心翼翼,害怕出現閃失;也有學生認為,這句話有引申含義,表明中年人身上肩負著重大的責任,既要贍養(yǎng)老一輩,又要撫養(yǎng)下一代。
(二)基于文本形象,引導多元解讀
一篇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其人物大多具備立體化特質,這也為學生的多元化解讀提供了創(chuàng)新的可能。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當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差異化見解,避免用統(tǒng)一的模式界定文本分析,而要激勵學生展開多元化的解讀。對此,教師應引導學生樹立辯證思維,從不同角度對文章展開分析和解讀。
例如,教學課文《變色龍》,可以引領學生圍繞著“奧楚蔑洛夫‘變色之速”展開探討,嘗試著從不同角度理解其行為;又如,在教學課文《孔乙己》時,教師可以基于主人公孔乙己的人物性格,引導學生辯證地去分析孔乙己身上的閃光點和不足點,進而通過思辨能力的提升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文學作品的認知,解讀好其中的人物形象,有效落實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提倡“多元解讀”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創(chuàng)新之舉,這樣有助于搭建孕育思維與創(chuàng)新人格的思想平臺,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伴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推進,語文閱讀課堂將會變得更加多姿多彩,綻放出更多個性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