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在選篇上突出四個標準:經(jīng)典、文質(zhì)兼美、適宜教學、時代性,文本大多具有典范性,美感十足,充滿詩情畫意,在語文教學中美育教育有自帶的良好平臺?!叭鄙倜烙慕逃遣煌昝赖慕逃!薄墩Z文課程標準》提出了“閱讀是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并將“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列入了教學總目標。當前一線語文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是,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引領(lǐng)學生體會美、鑒賞美、思考美,進而促進語文閱讀能力的提升。筆者認為,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有美育意識,以“美”為導讀,遵循學生審美的規(guī)律,在閱讀中進行審美教育,讓學生在提高語文閱讀能力的同時受到美的熏陶,在美的情感氛圍中促進其語文學習[1]。
一、讀——確立閱讀審美視角
審美視角既是一種審美態(tài)度,也是一種將審美價值具體化的行動方式。朗讀是語文閱讀教學的“重頭戲”,是課堂教學的“主旋律”。在小學階段閱讀審美教育的主要任務(wù)就是充分地“讀”,只有“讀”了才能把握整體,才能心有所感,才能達到情感共鳴。當前環(huán)境下,基于審美視角下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進行新的調(diào)整,故語文教師需從閱讀審美視角出發(fā)進行教學反思,運用教學策略,根據(jù)學生實際,做匹配設(shè)計,調(diào)動學生多種感官,采用個性讀、賽讀、分角色讀等形式,力爭在“美”的環(huán)境中感受“美”的氛圍,并由此確定了學生的審美視角。學生遨游在“美”的世界中,能夠充分感受到文本的“美”,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
以三年級《荷花》為例,文本中字里行間流露著作者葉圣陶對自然、對荷花的愛美之情。通過葉先生的文字,我們仿佛置身于水中荷花,嗅到了荷花的清香,色彩鮮活、搖曳多姿的荷花在向我們“招手”。學生先閱讀課文,教師可借助媒體創(chuàng)設(shè)情境,再現(xiàn)荷花的具體形象,以“情”為經(jīng),以“讀”為緯,學生“聆聽”荷花的“言語”,觀賞荷花的“舞姿”,從而激發(fā)學生對美的向往并文本產(chǎn)生情感共鳴。
教師可以從誦讀角度展開任務(wù)設(shè)計:上課伊始,課件展示千姿百態(tài)的荷花集合圖,并播放音樂“荷花頌”。學生在聲音與美圖“雙管齊下”下,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共鳴,在全班交流自己談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和表達欲望,使學生的身心“浸潤”在“荷花”的課堂中。在這種“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的奠基中,學生的學習效果可謂是事半功倍。隨后,學生在“荷花”的氛圍中朗讀課文,并圈畫出自己喜歡的詞語。教師出示生字詞:花瓣、蓬、衣裳、花骨朵兒、挨挨擠擠、飽脹等,學生領(lǐng)讀、全班跟讀的方式鞏固上述詞語的認識。隨后教師帶領(lǐng)同學們學習重點字詞“挨挨擠擠”“冒”等詞語,“挨挨擠擠”不僅寫出了荷花的特點:多、密,還把荷花寫活了,像孩子一樣擠在一起?!懊啊弊峙c“鉆”字進行比較,學生們發(fā)現(xiàn)“冒”字寫出了荷花蓬勃生長的樣子。
教師根據(jù)重點詞語教學本文的重點自然段二三自然段,體會荷花急迫、歡騰的心情,請進行朗讀指導:荷花各有各的美,請你選擇你最喜歡的荷花,并讀出“她”的美。隨后教師進行朗讀指導,如“有的還是花骨朵兒,看起來飽脹的馬上要破裂似的”一句中“花骨朵兒”“破裂”要讀的重一點,“馬上”要讀的快一點兒,“兩三片”“全”要讀的突出……
在學習最后兩個自然段時,教師進行配樂朗讀,并請同學們閉眼想象,把自己當成一朵荷花,感受自己亭亭玉立的身子、俏麗的花瓣,芬芳的花香,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隨后想象一下身邊的“小伙伴們”都在干嘛?小動物朋友們和你說了哪些“小秘密”?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再次有感情的朗讀全文,深化主題。學生在不斷的朗讀中充分感受荷花的美以及大自然的神奇“手筆”?!白x”幫助學生對文章有了整體感知,“讀”促使學生獲得審美體驗,升華感情,達到“潤物細無聲”的熏陶效果。
二、品——強化閱讀審美體驗
在閱讀體驗中,精讀文字,感受文本營造的意境,吸取文字的精髓,提高審美情趣,強化閱讀審美體驗是閱讀審美的特征與實質(zhì)[2]?!肮び破涫拢叵壤淦??!蔽膶W的“器”就是語言文字。讀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品悟語言的精妙,就是要引導學生悉心揣摩品味,必能悟出美妙之處,以提高鑒別美和欣賞美的能力。學生在此過程中,通過感知美、體驗美,獲得閱讀審美體驗,審美上升到理性的道德世界,從而實現(xiàn)審美教育的目的和任務(wù)。
以統(tǒng)編教材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桂花雨》為例,主要講述作者小時候“愛桂花”“搖桂花”“收桂花”等一系列對桂花的愛,描述了一個充滿詩意且最美好、最迷人的一個童年生活。作者沒有有意刻畫人物形象,沒有“大膽”的吐露自己對家鄉(xiāng)以及對童年時光的懷念,但我們細細品讀,卻能讀出淡淡的鄉(xiāng)愁——情韻綿綿。這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品讀情感有一定的困難。所以,教師要以生為本,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帶領(lǐng)學生“鉆”進教材,細細品讀。
教師引導學生品味第一次“浸”:
1.換詞體會:文章中第一次出現(xiàn)“浸”是在哪里?請你在課文中找出來細細品讀,并思考“浸”可以換成“飄”或者其他詞語嗎?為什么?
2.從字義構(gòu)字上品味意境:“浸”的部首是“氵”,新華字典上的釋義為“泡在液體里、滲入、滲透”等字義,根據(jù)上下文,怎樣理解“浸”,說說你的閱讀感受。
3.從讀音上進行朗讀指導:“浸”是“四聲字”,在朗讀課文時,這個地方要重點,讀出身心俱醉的感覺,如同全身心沉浸在大海中的感覺,怡然而不沉悶。
教師引導學生品味第二次“浸”:
1.“浸”字第二次出現(xiàn)在課文哪里?朗讀課文找出來。
2.我們知道桂花開在金秋時節(jié),課文中為什么說村子里全年都浸在桂花的香氣中?(明確:桂花不僅在花開時香,晾干后食用也是香氣彌漫,因為桂花香在人們的心里,尤其是作者的心里。)
3.如果你是作者的鄰居,聞到桂花香你會干什么?如果在吃飯時,聞到桂花香,那你覺得——
最后,教師進行小結(jié),“浸”字,形象寫出了桂花的香氣,桂花的香,不受季節(jié)的約束,香甜四季、香甜故鄉(xiāng),最主要的是香滿了作者的整個童年。教師緊扣“浸”這一關(guān)鍵字,從換詞、構(gòu)詞、字音以及情境的創(chuàng)設(shè)這四個方面入手,引導學生品析課文,領(lǐng)學生們心馳神往,感悟桂花香的“香”與“情”,領(lǐng)會其精妙所在。
文本寫的是淡淡的思鄉(xiāng)、思親之情,我們閱讀這樣詩一般的文本,深受感動,也能聯(lián)系我們自身,故鄉(xiāng)的種種。教師從情感角度展開審美,讓美育在閱讀中自然而然發(fā)生。
三、比——建立閱讀審美能力
閱讀審美能力的建立能培養(yǎng)學生的“真善美”,可以潛移默化地讓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得到提高,可以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真善美”是美的特殊形態(tài),對真善美的培養(yǎng)需建立在閱讀審美能力基礎(chǔ)之上,所以教師要重視對學生進行閱讀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
以四年級上冊《巨人的花園》為例,學生先閱讀全文,初步感知巨人的形象。教師利用多媒體呈現(xiàn)兩張圖片:一張是長滿綠草、色彩繽紛的充滿陽光的花園圖片,一張是寂靜落寞、朔風凜冽、冰天雪地的花園圖片,學生對比欣賞,教師及時提問:同學們看完圖片后你有什么感受?讓學生有一個初步的認知,隨后教師帶領(lǐng)學生深入學習課文。教師引導學生注意文本中巨人回來前花園的景象是什么樣的?閱讀課文,從文章中找出相應(yīng)的句子并圈畫出來。(“園里長滿了柔嫩的……豐碩的果子?!保┚奕嘶貋磉池熀⒆觽兒?,花園里的景象發(fā)生了哪些變化?學生們再次朗讀課文,從文中圈畫出對應(yīng)句子:“北風呼嘯……又被冰雪覆蓋了……”找到第一次描寫巨人的語句,想一想,從巨人的言行上品讀他的自私、兇狠、蠻橫以及內(nèi)心深處的孤獨。巨人面對寒冷滿是不解,請同學們找出一天早晨巨人發(fā)現(xiàn)的花園里的奇特景象,巨人有什么發(fā)現(xiàn)?巨人回來,孩子們被趕走后花園春天的景色也被趕走了,巨人明白了原來是孩子們到來,給花園帶來了春天。后來巨人發(fā)生了哪些變化呢?從課文中找出對應(yīng)句子,體會巨人此時此刻內(nèi)心的后悔,其實他的內(nèi)心是善良、柔軟的。最后,師生一起總結(jié)巨人的轉(zhuǎn)變,由最開始的自私、態(tài)度兇惡到疑惑不解、盼望春天再到后悔、自責到最后的五四、善良、快樂。
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對“有孩子就有春天”和“沒有孩子就沒有春天”這兩個主題進行深入閱讀。學生在這樣的對比閱讀中體會快樂應(yīng)和大家一起分享的主題。本篇課文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運用對比的手法展開敘述、揭示道理。文中多次對比:如巨人砌墻與拆墻后態(tài)度的對比、花園景象的對比、孩子的歡樂與巨人的孤獨的對比等。在多次對比中,學生的語感得到了有效的訓練,文章主題在學生的感悟中浮出水面,如此一來,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悟美的能力自然而然得到了提升。
四、演——導向閱讀審美共鳴
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會呈現(xiàn)差異性,如何讓學生與文本達成審美共鳴,這是教師要重點考慮的問題。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很多課文的情節(jié)都非常精彩,容易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閱讀此類文章時,教師可通過課本劇演繹的方式,學生在表演中能夠深刻感受到人物的情感有高低起伏的變化,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理解課文主旨,在表演的同時還能創(chuàng)造與體驗美,達到“演而優(yōu)則悟”的狀態(tài)。一般而言,學生對文本故事都有閱讀和表現(xiàn)興趣,教師就可以從含義角度展開深入發(fā)掘,引導學生對人物做理性分析,由此建立起來的學習認知帶有更高審美價值,達成導向閱讀審美共鳴。
以六年級下冊《金色的魚鉤》為例,文章講述了紅軍過草地時期的故事,炊事班班長盡心竭力照顧三個生病的小戰(zhàn)士,給小戰(zhàn)士釣魚煮野菜湯,而自己啃魚骨頭,在即將走出草地時,因體力不支,炊事班班長不幸犧牲的感人事跡,表現(xiàn)出紅軍戰(zhàn)士舍己為人的高尚品質(zhì)以及堅定不移的革命意志。學生對這樣的文章有濃厚的閱讀興趣,因此,在解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做情節(jié)梳理,然后設(shè)計演繹活動任務(wù)。
課本分為四個片段進行演繹:場景一:接受任務(wù);場景二:護送病號;場景三:壯烈犧牲;場景四:深切懷念。以小組為單位,自行選擇并創(chuàng)編課本劇,小組組長具體負責編排以及分工活動,然后在班級內(nèi)進行劇情演繹活動。學生在表演過程中,教師深入觀察,對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及時給予糾正。學生在演繹時,更多的關(guān)注情節(jié)而非人物內(nèi)涵,教師以此為“契機”,通過重點片段的演繹,著重對人物進行剖析,幫助學生充分認識人物并用心塑造人物形象。如:“嚼了一會兒,就皺緊眉頭硬咽下去。我覺得好像有萬根鋼針扎著喉管,失聲喊起來……”教師引領(lǐng)學生讀課文20-22自然段中,老班長的表情有什么變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從“笑著”到“眉頭擰成了疙瘩”再到“皺紋舒展開”,表現(xiàn)出老班長心中只有戰(zhàn)士,沒有自己的無私品質(zhì)。這里教師要指導學生表演出老班長的表情變化以及對戰(zhàn)士充滿牽掛的神情。教師要做好學生演繹活動的評選,對學生的表現(xiàn)進行梳理與分析,幫助學生在文章的編排與演繹過程中體悟真善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課本劇中人物形象的刻畫要牢牢貼近課文,因為課文中情節(jié)的發(fā)生與發(fā)展正是真實生活的反映。學生在排練過程中能夠受到良好價值觀的熏陶,對學生的一生來說都是受益頗深。
學生通過課本劇表演,感悟文本美的語言,體悟角色美的心境,通過表演的形式,得到美的熏陶[3]。教師從該角度出發(fā),做好必要的引導和設(shè)計,引導學生建立具有更好審美價值的學習認知,讓學生在深入思考和對接體驗中成長審美認知。
美育是以發(fā)展學生鑒賞美、發(fā)現(xiàn)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而培育學生健康審美觀的教育[4]。語文閱讀教學在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方面打開了“美顏功能”,本身就具備先天條件的語文教學,可以借助“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yōu)勢,針對學生的認知特點,“鉆”進教材中發(fā)掘文本中的美,帶領(lǐng)學生通過品味、感知、想象,有“放”有“扶”的“一舉拿下”審美教育。值得一提的是,小學語文的閱讀審美教育不是浮在表面上的“美”,更是需領(lǐng)略文字、布局的獨特韻律美,從而使得小學語文審美教育走向高地,使學生在思想對接和學習體驗中提升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程桂枝.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美育滲透[J].基礎(chǔ)教育研究,2020(16):72-73.
[2]陳榮.加強文學名著閱讀提升學生審美體驗[J].中學語文,2019(03):30-31.
[3]胡艷燕.課本劇表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意義[J].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20(10):38—39.
[4]劉彤.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基礎(chǔ)教育研究,2021(1):31-33.
吳良坤,福建省晉江市第三實驗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