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文學大軍”的興起,互聯網語境下各類網絡用語越發(fā)豐富的同時,也不斷暴露出了遣詞造句隨意化、語言邏輯結構混亂化的現象,為學生語言學習帶來了一定的誤導性,許多學生偏愛網絡用語,喜愛在寫作時擺弄自己的“創(chuàng)意”,以為自身給作文帶來了新的改變。殊不知,在缺乏邏輯知識的情況下,對網絡用語的不恰當應用造成了文本結構混亂、語言表達表述不清晰、修辭不恰當等問題。同時,在現代文閱讀、文言文閱讀中也有邏輯混亂,閱讀判斷困難等現象。因而,為了增強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為學生披上“邏輯武器”有著迫切性。
一、強化必修與選修課黏著力,提升訓練效果
從高中課標改革的進程來看,從原先的針對語文基礎知識、技能,到“三維目標”,再到“核心素養(yǎng)”,延續(xù)的改革思路都在圍繞語文綜合能力作出跨越,而課標的改變也勢必會帶來一線教師的教學理念變化[1]。高中語文教材可分為必修教材和選修教材。必修課主要包涵對課文的閱讀鑒賞課、寫作課及口語交際課,其中皆有涉及到語言基礎知識方面。在教學時,高中語文教師都以必修為主,選修為輔,對選修教材的選擇雖也會進行教授但主要還是挑選與高考試題相關的詩歌散文、小說的閱讀鑒賞教材內容,對“語言文字應用”這一主題的選修文本涉及較少。為何要強化必修與選修課的粘著力?在實際教學中,雖然無論是閱讀鑒賞、寫作還是口語表達都會涉及語用知識,但是對語用的概念往往是缺失的,在統(tǒng)編版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的教材文本中恰好又對語用的概念有所闡述,因此增強必修與選修課的粘著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學生的語用意識。
從高考語文命題要求來看,2019年《考試大綱》中規(guī)定語文能力的表達應用要求具體包括:正確使用詞語(包括熟語);辨析并修改病句;選用、仿用、變換句式,擴展語句,壓縮語段;正確運用常見的修辭手法;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準確、鮮明、生動;正確使用標點符號。由此可知,只是單純的依靠閱讀鑒賞所提供的語用能力學習是不足的,教師要轉變片面的閱讀教學習慣,在教學中融入語用知識教學,培養(yǎng)學生邏輯知識,提高語用水平。鑒于此,教師便要更加注重“語用”與“閱讀鑒賞”的關系,力求將語用教學貫通到課文的文本教學之中,作為語用內容之一的“語文邏輯知識”更應該有所重視。
當語文邏輯知識喪失時,學生便很難對詞語進行正確判斷,無法辨析病句中的邏輯漏洞,對標點符號的應用也會較為混亂。而將選編性教材中的“邏輯的力量”單元語文邏輯知識教學,滲透到語文閱讀課中更有利于打破教材編排的局限性,促進學生消化與吸收。
二、以典例樹立參考系,協助學生領悟邏輯概念
在實際教學中發(fā)現,許多學生對邏輯的概念是缺失的,通常他們能夠對邏輯概念的回答是一種較為含糊的回答,如邏輯應該是一種自我包圓,能夠承上啟下,有道理的關系等。那么邏輯的概念是什么?哲學家笛卡爾認為,邏輯就是普遍方法的科學,是關于發(fā)現真理及證明真理的方法的科學。而黑格爾則認為:“邏輯科學是在理念中把握自己的概念的?!闭Z文邏輯思維即是用邏輯語言消除歧義的思維能力,因此,要增進學生邏輯思維,首先要讓學生學習邏輯的概念、語言知識的概念,如此才能真正觸摸語文邏輯知識,而非形而上的認識邏輯[2]。而借助選修性教材中的“邏輯的力量”單元來引導出概念意識,無疑是高中語文教師的優(yōu)選。
基于“邏輯的力量”單元對概念的內容傳授應該涉及“概念的含義”“概念與語言的關系”“明確概念的種類”“掌握概念的分析法”一共四個方面內容,其中對“概念的含義的認知”是學生所需掌握的最基本的內容,而“概念與語言的關系”則是識別思維陷阱的關鍵,學生唯有在對邏輯基礎知識學習的基礎上才能夠明確概念,從而指導學生在學習或者生活中進行有效運用?!懊鞔_概念的種類”應該是以復合判斷進行學習。在“掌握概念的分析法”這一環(huán)節(jié)中,主要的是讓學生能夠利用邏輯基礎知識,在一些簡單的命題中,觀照同一律、排中律及矛盾律的基本內容,學習邏輯基本規(guī)律,從而讓學生得以反思概念的不明確而導致的邏輯錯誤,并作出合理推斷。
教師可以列舉“偷換概念”的例子,這也是高中生同一律最為常見的內容。如,列舉一個較為新穎的網絡段子:
小明在網上購物詢問客服:“你的東西不會是假貨吧?”客服說:“中國人不騙中國人,我是中國人,怎么會賣你假貨呢?”
讓學生進行自主討論判斷,這里的思維陷阱或邏輯謬論在哪里,并進行解答。還可以通過“防微杜漸”“得隴望蜀”等成語進行論證說明“滑坡謬誤”這一概念,通過舉例法可以讓學生對于概念的認知更為具體,且形成典型的參考性,以樹立典例的方法,讓學生在進行邏輯判斷時有著一個參考系,在比對中,將識記型的內容轉化為邏輯思維能力。
三、關注試題命制,因材施教
基于《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從2020年開始高考試題的命題指向“關鍵能力”的考察,“關鍵能力”包涵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而語文邏輯思維能力,作為支撐“關鍵能力”的構造因素,其分量舉足輕重。如何培養(yǎng)學生“關鍵能力”?
在日常的教學中要以語文教材為依托,即語文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應是以語文教材文本為出發(fā)點,在文本中不斷深化思維教學。從高考試卷中的閱讀能力考查模板來看,包涵了論述類文本、實用類文本、文學類文本、古代詩文閱讀和古代詩歌閱讀。這與教材的編排是相契合的,而語文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也應該向文本靠攏[3]。
選擇性必修上冊第四單元“邏輯的力量”學習活動中包括:發(fā)現潛藏的邏輯謬誤;運用有效的推理形式;采用合理的論證方法。三個方面的內容其實都是邏輯的方法論,而方法論的應用能力提高應有一個建構過程,這種建構過程需要長期的積累訓練。
如在傳授概念的語文邏輯知識時,可以以實用類說明文文本為例。說明文即對事物或事理進行闡述說明的文本,在說明文中往往會涉及概念的界定,例如,在2021年全國甲卷語文試題實用類文本中,便對“彎月面”“凸月面”等系列概念進行了說明,并從“彎月面”“凸月面”進行了外延。教師在教學時需要引導學生代入概念來理解邏輯知識,并讓學生準確的表述出概念的外延和內涵,從而找出說明文中的“下定義”,增進學生快速解讀文本的能力。
以論述類文本為例,語文邏輯知識在論述類文本中的外顯較為突出,在進行論述類文本的教學中,教師在分析文本主旨的基礎上,還要協助學生解析文本的邏輯結構。在解構議論邏輯結構時,教師不僅需要引導學生從文章整體上把握論證結構,還要從文本中厘清論點、論據及論證方法,進而增進學生對文本的謀篇布局感知能力,快速篩選文本信息及確定文本論述特點的能力。如《咬文嚼字》《拿來主義》等雜文,在閱讀時解構邏輯結構是較為困難的,而掌握語文邏輯知識后再進行領悟,明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拿來主義》為例,全篇的邏輯結構其實是延續(xù)了“為什么”——“是什么”——“怎么辦”的總體思路,具有歸納推理的特點。其中論證技巧頗為豐富,包括因果分析論證、比喻論證、類比論證、舉例論證等。以這篇文本作為“采用合理的論證方法”的延伸學習文本,有著較高的配合度。
四、融入寫作訓練,化抽象為具體
寫作是學生語文邏輯知識的應用綜合表現,但目前高中生的寫作練習中廣泛反映出學生的行文邏輯刻板、邏輯思路不清晰等現狀。在高中的寫作訓練中,教師往往會對作文的題干進行要求,包括體裁、主題、字數等要素進行規(guī)定,這種規(guī)定一定程度上為學生的寫作方向進行了規(guī)劃。但“符合題意”并不代表著要限制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作、謀篇布局能力,也不需要進行模板式的嵌套,反之在高考中對學生的謀篇布局、創(chuàng)意、方向等內容更為青睞[4]。
對于教師而言,在教學時便要讓學生能夠在了解邏輯規(guī)律、掌握邏輯方法的情況下進行學習。首先在寫作的審題立意時,應該引導學生以概念入手,通過解析題干要求來明確概念的內涵及外延,如此才能夠讓學生去組織一篇符合審題立意又具有創(chuàng)新性、拓展性的文章。此時的概念把握便是對文章的主題把握,外延及是在你證明立意之外所想要表述的內容。
在寫作的言語表達上,教師也要幫助學生進行邏輯知識訓練,如詞語搭配得當、是否存在語意重復、句意含糊、詞序混亂等。在謀篇布局方面,教師應當讓學生分清材料的主次、先后,從而使得材料能夠符合說理要求。一些學生在寫敘述文時,還存在時間混亂、人物混亂、事情發(fā)展不合理等現狀,這些都需要教師去加以引導讓學生在了解邏輯規(guī)律的情況下,更好的搭建框架,讓高潮與低谷不再突兀乍現,轉承自然。在進行作文評講時,教師也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思考論證技巧,如正反比論證、舉例論證等常見的方式,都需要教師去做講解工作,使得學生提高對邏輯方法的重視,增進寫作技巧,進而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高中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語文邏輯思維的習慣,需要合理利用選編教材,關注高考考核動向,增加語文邏輯知識在課文文本的教授,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在文本閱讀、寫作訓練等方面去運用邏輯方法來解決解讀及創(chuàng)作上的問題,使得語文邏輯知識教學真正落于實處。
參考文獻:
[1]李永妃.基于知識內在構造的語文課程三維目標鏈涵義探析[J].教學與管理,2014.
[2]吳格明.語文課程需要哪些邏輯知識[J].中學語文教學, 2014(12):4.
[3]方文飛.高中語文選修課程的高效教學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
[4]教育部考試中心.考查基本能力和素養(yǎng) 引領高考內容改革——2016年高考語文試題評析[J].中國考試,2016(7).
張玉菲,浙江省寧波市職業(yè)技術教育中心學校高級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