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學萍,全國小學創(chuàng)意寫作發(fā)起人,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qū)第二實驗小學副校長,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出版《小學創(chuàng)意寫作》《長辮子老師漫讀必背古詩文130篇》等作品60余部,微信公眾號“長辮子老師的創(chuàng)意寫作坊”共有“31萬+”關(guān)注者。
原始的漢堡是剁碎的牛肉末加面粉做成的肉餅,故稱牛肉餅,只有一層,口味比較單一。后來,有人將牛肉餅夾在一剖為二的兩片小面包中,故得名漢堡。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漢堡被帶到世界各個角落。因為每個地區(qū)飲食習慣的不同,漢堡也變得各式各樣:日本靠海,漁業(yè)發(fā)達,于是做出“千島醬鮮蝦漢堡”;菲律賓以香米出名,所以菲律賓的特色漢堡便是“菲律賓香米漢堡”;墨西哥,就像中國的重慶一樣,少不了辣,所以那里的人喜歡吃“辣椒漢堡”;德國出名的不僅有啤酒,還有香腸,于是“德國大香腸漢堡”就成了德國人的最愛……
介紹到這里,你是不是口水都要流下來了。好吧,長辮子老師今天可不是要和大家分享漢堡的來歷、品種與做法,而是教大家學會一種“漢堡式”構(gòu)段方式。
剛剛我們說了,漢堡最少三層,上下兩片是面包,中間根據(jù)各地、各人口味,夾上不同餡料。顯然,“漢堡式作文結(jié)構(gòu)”最少要有三個自然段,即:開頭、經(jīng)過、結(jié)尾。這也是我們常說的“老三段”,永遠錯不了,但是想得高分可不容易。怎么辦?那就得讓漢堡中間的餡料,層次再多一些,內(nèi)容再豐富一些,也就是說,中間部分可以分段寫一件事,也可以分段寫幾件事,就像漢堡的夾心中并不只是雞腿、沙拉醬和生菜一樣,還可以是鮮蝦、千島醬、辣椒和德國大香腸。
下面,我們就來聽一聽樂樂和子曰兩位同學關(guān)于讀書的故事,他們倆的讀書故事都用了小標題的形式,一個小標題仿佛就是漢堡的一個夾層,層數(shù)越多,吃起來越有滋味。我們先來聽樂樂的《我和書的不解之緣》,四個小標題分別是踢書——咬書——撕書——讀書。
當我還在媽媽肚子里時,媽媽讀故事給我聽,我就用小腳踢媽媽的肚皮;當我快長出小牙時,牙根老是癢癢的,逮到什么咬什么,咬媽媽的衣服,咬爸爸的手指,咬吃飯的勺子,還咬書。等我慢慢長大,不再咬書,而是變成撕書,把撕書時發(fā)出的聲音當成美妙的音樂,樂此不疲。直到認識了斗大的“一”字時,我才慢慢開始愛上讀書。
再來看子曰同學的《我與書的故事》,小作者用了三個小標題,分別是:我和電線桿的“親密接觸”——誤把烏龜當“餅干”吃——讀書“驚魂”。因為這篇習作是我兒子上小學一年級時寫的,所以,我想把這篇習作中的三個小故事完整地和大家分享,而習作的首尾兩段,就像漢堡的上下兩片面包。
我和電線桿的“親密接觸”
一天放學,我一邊往家走一邊看著剛發(fā)下來的《科學大眾·小諾貝爾》。當我看到書上講地震的種類時,完全被吸引住了。我腦海里全是“構(gòu)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誘發(fā)地震”“人工地震”……突然,嘭的一聲響,我的腦門兒已經(jīng)結(jié)結(jié)實實地撞在一根電線桿上,結(jié)果,一個鼓鼓的“大肉包”在腦門兒上“駐扎”了許多天才慢慢消退。
誤把烏龜當“餅干”吃
一天晚上,我在客廳里津津有味地讀《兵器寶庫》。我一邊看一邊悠閑地吃著餅干,我的小烏龜就趴在桌子上休息。讀著讀著,我正要拿餅干,沒想到卻摸到了小烏龜。我正要把它往嘴里送,卻聞到一陣古怪的味道。定睛一瞧,這才發(fā)現(xiàn),這塊“餅干”原來是小烏龜!
讀書“驚魂”
一個周末的下午,我照例藏在書架后看《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當我看到“被閃電擊中的塔樓”這一章節(jié)時,媽媽下班回來了。她一進門就喊我的名字,我卻把這個聲音當作書中鄧布利多的喊聲,所以完全沒有在意,而是繼續(xù)趴在J.K.羅琳編織的魔幻大網(wǎng)中。不知過了多久,媽媽走進了房間,當她經(jīng)過書架時,沒想到我就坐在書架后,嚇得大叫起來,那尖利的聲音就像刀子劃過玻璃。
三個小故事,就像漢堡的三個夾層,每一層都別有味道。習作的首尾兩段,也就是漢堡的上下兩片面包,則互相呼應,點明小作者“我為書狂”的特點。
我這么一說,你是不是發(fā)現(xiàn):原來,對于中間幾段內(nèi)容并列的習作來說,采用這種漢堡式結(jié)構(gòu),運用小標題把夾層分開,不僅好看,而且好吃,滋味無窮。你想試一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