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平
內容摘要:中小學教材選用一些經典農事詩,詩作展現(xiàn)了古人的農耕生活及農業(yè)生產。學習農事詩,重在挖掘蘊含其間的勞動價值及意義,從而讓學生知農事而培養(yǎng)勞動觀念,曉農耕而養(yǎng)成勞動能力,懂農作而涵養(yǎng)勤勞品質。
關鍵詞:農事詩 勞動價值 教育理解
“農事”一詞,源于《左傳·襄公七年》:“夫郊,祀后稷以祈農事也。是故啟蟄而郊,郊而后耕。”農事與耕作緊密相關,屬時令活動,需一定儀式感。記錄農事活動詩歌即為農事詩,早期歌謠如《彈歌》《擊壤歌》《蠟辭》以及《采葛婦歌》等,《詩經》中《周南·芣苢》《周南·葛覃》《小雅·大田》《魏風·伐檀》《魏風·碩鼠》《豳風·七月》皆是農事詩,專寫農事活動。陶淵明應是第一個以文人身份創(chuàng)作大量農事詩的詩人,如《歸園田居》《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農事詩,朱熹說“凡為農事而作者”皆是農事詩,吳彤在《自然與文化:中國的詩、畫與煉丹》中說:“農事詩則是直接以農事活動的對象和過程為吟詠內容的詩詞?!鞭r事詩是中小學古詩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名篇有《憫農》《江南》《書湖陰先生壁》《四時田園雜興》《鄉(xiāng)村四月》《游山西村》《山居秋暝》等,其選材勞動教育意義深遠。農事詩教學也是落實《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重要載體,要讓中小學生在古詩學習中明白勞動價值,知農事而培養(yǎng)勞動觀念,曉農耕而養(yǎng)成勞動能力,懂農作而涵養(yǎng)勤勞品質。
一.學農事,培養(yǎng)勞動觀念
農事詩描寫農業(yè)生產活動或與之相關聯(lián)事物,在詩歌描繪中,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幅幅生動的農業(yè)自然圖景,有農業(yè)活動、農作物生長以及農事勞作等。學習農事詩,知曉農事活動,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明白四時變化道理、生長榮枯現(xiàn)象和勞動快樂體驗。
(一)四時變化之理。農事詩,寫四季變化,既是對自然社會的描摹,也是古人獨特的心理時間概念的生活展示。春天萌生,夏天滋長,秋天收獲,冬天儲藏。這是萬物四季生長的具體表現(xiàn),也是人生自然規(guī)律?!妒酚洝ぬ饭孕颉罚骸胺虼荷拈L,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彼臅r自然變化,亦是生物生長規(guī)律。“春女思,秋士悲,而知物化矣。”(《淮南子·繆稱訓》)根據自然變化,人情亦隨之有所感應。農事詩寫四時之理,如《七月》寫一年之農作:“凡春耕、秋收、冬藏、采桑、染績、縫衣、狩獵、建房、釀酒、勞役、宴饗,無所不寫?!保ㄒ﹄H恒《詩經通論》)《憫農·其一》寫春種與秋收:“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庇秩绶冻纱蟆端臅r田園雜興》共60首,描寫農村春、夏、秋、冬四個季節(jié)的景色和農民的生活。農事詩寫四時農作展現(xiàn)四季變化之妙。一是春耕。春天播種,孕育希望。韋應物《觀田家詩》寫春耕隨驚蟄而至:“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guī)兹臻e?耕種從此始?!币ω尽渡叫小穼懘焊β担骸安脊蕊w飛勸早耕,春鋤撲撲趁初晴。千層石樹通行路,一路水田放水聲?!币焕鐭熡瓿么焊炔シN生機,也播下希望。二是夏耘。夏天忙碌,辛勤積累。盛夏最忙,“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白居易《觀刈麥》)。像《憫農·其二》寫“鋤禾”:“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鋤草揮汗如雨;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寫“耕織”:“晝出耘田夜績麻”,男耕女織忙生計。農忙,無暇賞花,王建有《雨過山村》:“雨里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婦姑相喚浴蠶去,閑著中庭梔子花?!币蛎τ谠⌒Q而無空摘梔子花;農忙,“日長籬落無人過”(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班l(xiāng)村四月閑人少”,翁卷有《鄉(xiāng)村四月》:“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guī)聲里雨如煙。鄉(xiāng)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薄安帕诵Q桑又插田”,農事繁忙:采桑養(yǎng)蠶和水田插秧,接續(xù)勞作,無閑休息。三是秋收。秋天收獲,感知成果。稻谷成熟,豐收在望,“喜看稻菽千重浪”(毛澤東《到韶山》),“稻花香里說豐年”(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四是冬藏。冬藏萬物,蓄勢新生?!把种性蕜挪?,寒凝大地發(fā)春華”(魯迅《無題》),“寒凝大地發(fā)春華”,大地雖一片冰寒,卻孕育著春花爛漫。
(二)農作物榮枯之感?!半x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白居易),野草及生物自然生長,有榮有枯?!氨淙~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陸機),自然生物的榮枯經驗成為了文人對生命意義的感知,農事詩也常寫這種榮枯之感。一是農作物之繁茂。植被蔥榮,生機盎然,如《書湖陰先生壁》:“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稻田綠油油;又如《鄉(xiāng)村四月》:“綠遍山原白滿川”,山原綠遍。新苗吐秀,如陶淵明《時運》:“有風自南,翼彼新苗”;稻浪翻滾,如韋莊《稻田》:“綠波春浪滿前陂,極目連云稏肥”;麥熟菜花香,如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二是農作物之零落。《衛(wèi)風·氓》:“桑之落矣,其黃而隕”,桑葉變黃而凋落,象征著女子色衰;漢樂府《長歌行》:“??智锕?jié)至,焜黃華葉衰”,花葉焜黃,由昔日生機勃勃變得焦黃枯萎,感嘆生命的悄逝。
(三)勞作之樂?!额伿霞矣枴罚骸吧裰?,要當稼穡而食,桑麻以衣?!币率车脕懋斝鑴趧?,農事詩也寫勞作樂趣。勞作辛苦?!稉羧栏琛罚骸叭粘龆?,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弊飨⒂卸龋嬍秤袆t,自食其力。陶淵明《歸園田居》:“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早出晚歸,披星戴月,勞作忙碌倒也自得其樂。也有不曉勞作之苦之人,如顏仁郁《農家》:“半夜呼兒趁曉耕,羸牛無力漸艱行。時人不識農家苦,將謂田中谷自生。”勞動也快樂。“運鋤耕劚侵星起,隴畝豐盈滿家喜”(張碧《農父》),喜悅源于自我勞作,辛苦之后有收獲。
二.踐農耕,鍛煉勞動能力
農耕生活,既鍛煉體力,又勞作有成,農人在農作中勞動能力自然養(yǎng)成,且日漸熟練,成為養(yǎng)家糊口的勞動技能。學習農事詩,知曉農耕事,防止“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從中汲取和鍛煉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本領和能力。在農耕生活中,了解耕織、插秧與打場、采摘等技術,培養(yǎng)其勞動能力。
(一)耕織。這是農耕生活的基本勞作活動。男耕女織是小農經濟的經典模式,耕作與紡織成為日常生活的必需。如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白天耘田,夜間績麻,農家生活緊張有序,農忙熱火朝天。一是耕作。耕耘辛勞得起早,“半夜呼兒趁曉耕”(顏仁郁《農家》),“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崔道融《田上》),耕作講究時間進度,不得耽擱。耕作勞苦無休止,耕作要有效益?!案父咸?,子劚山下荒”(聶夷中《田家》),“北山種了種南山,相助力耕豈有偏。愿得人間皆似我,也應四海少荒田。”(王禹偁《畬田詞五首》)“銀釧金釵來負水,長刀短笠去燒畬”(劉禹錫《竹枝詞》),荒地變田園,需開墾;生地變熟地,要細作。二是紡織。《豳風·七月》:“七月鳴鵙,八月載績。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八月載績”,說明染績?yōu)槿粘谧?,為一年中常?guī)工作;“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說明紡織為女子日常生活一部分,屬常態(tài)勞作。蘇軾有《浣溪沙》:“村南村北響繅車”,繰車的響聲響遍村莊,說明紡織工作的繁忙,紡織是農家生活重要組成部分。
(二)插秧和打場。這是農耕生活的主要勞作方式。農耕以谷物的成長為主,稻谷種植,需要插秧,稻谷成熟,需要收割,插秧和打場成為谷物勞作的主角。插秧是一種勞動?!疤锓驋佈硖飲D接,小兒拔秧大兒插”(楊萬里《插秧歌》),“拋”“接”“拔”“插”四詞準確而具體地描繪插秧的動作,分工明確,精細勞作,勞動場景熱火朝天。,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躍然紙上。插秧亦是一種明理。五代契此和尚有《插秧歌》:“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成道,退步原來是向前?!钡炯吹?,在插秧中明事理、曉世情:退步即是向前。打場,稻谷收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碾磙和連枷是稻谷脫粒的主要工具。如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其四十四》:“新筑場泥鏡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聲里輕雷動,一夜連枷響到明?!边B枷不停,說明連夜勞作。
(三)采摘。這是農耕生活的輔助勞作?!对娊洝分杏懈鞣N采摘行為,有采荇菜,“參差荇菜,左右采之”,有采白蒿,“于以采蘩于沼于沚”、“倉庚喈喈,采蘩祁祁”,有采豌豆苗,“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有采車前草,“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摘,也是農耕一部分,重點有采蓮、采桑和采茶等。采蓮,一直是江南習俗,采蓮是勞作,勞作亦快樂,如“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江南》)、“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西洲曲》);采蓮也與愛情相伴,在勞作間產生愛情火花,如“若耶溪傍采蓮女,笑隔荷花共人語”(李白《采蓮曲》),再如王昌齡《采蓮曲》:“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睂⒉缮徥r和采蓮女的嬌態(tài)刻畫得生動形象,“菱歌唱不徹,知在此塘中”(崔國輔《小長干曲》),十畝蓮塘,荷花盛開,菱歌四起,令觀望者聞歌神馳、佇立凝望。還有采菊,如陶淵明《歸園田居》:“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采桑,如晏殊《破陣子·春景》:“巧笑東鄰女伴,采桑徑里逢迎”;采茶,如陸游《初夏喜事》:“采茶歌里春光老”,明代王稚登有《西湖竹枝詞》:“茶綠采芽不采葉,梅多論子不論花”。
三.知農作,涵養(yǎng)勞動勤勞品質
農事詩敘寫了農耕生活,刻畫著農作經驗,蘊涵著珍貴的勞動品質。
(一)珍惜勞動成果。要珍惜勞動成果,“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粒一粒糧食的收成都是用辛苦汗水換來的,要能體驗這種辛勞,感知勞作過程的不易,從而尊重勞動收獲,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勞動有成;“一針一線,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朱子家訓》),懂得尊重勞動成果。要養(yǎng)成勤儉品格,“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彼渍Z說得好:糧收萬石,也要粗茶淡飯,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勤儉養(yǎng)身,勤儉持家,勤儉興國。
(二)享受豐收喜悅。民間社日舉行賽神等慶祝豐收,寄寓五谷豐登與安居樂業(yè)。社日,也叫賽神,在播種或收獲時節(jié),立社祭祀,祈求或酬報土地神,分春社和秋社,辛棄疾《西江月》:“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足見社神祭祀的普遍。王駕《社日》寫盛況:“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薄暗玖环省泵髫S收,“半掩扉”顯萬人空巷,“桑柘影”表蠶桑普及,“醉人歸”示歡慶熱鬧,醉人細節(jié)既表明參加社日活動村民的興高采烈,又說明豐收帶來的喜悅之情。社日,全民皆慶,“共向田頭樂社神”(韓愈《賽神》),于是“釀酒迎新社”(韋莊《紀村事》)、“家家扶得醉人歸”(王駕《社日》)。賽神,熱鬧非凡,“男抱琵琶女作舞,主人再拜聽神語……紛紛醉舞踏衣裳,把酒路旁勸行客”(王建《賽神曲》);“燕子來時新社……原是今朝斗草贏”(晏殊《破陣子·春景》),“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陸游《游山西村》),“老幼扶攜收麥社,烏鳶翔舞賽神村”(蘇軾《浣溪沙》),賽神活動成為唐宋鄉(xiāng)村社會的一道迷人風景。鄉(xiāng)民在熱鬧的慶?;顒又蟹窒碡S收的喜悅,讓身心得到狂歡,同時也寄寓著神靈護佑,期待來年風調雨順,再有一個好收成。
(三)指刺不勞而獲。一方面勞者與不勞者境遇對比鮮明,憤慨無比,“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李紳《憫農·其一》)?!爸扉T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用強烈的對比,寫出了勞者與不勞者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世界,貧富懸殊,尖銳且鮮明。勞者辛苦,不勞者卻享受。種花人與賞花者的貧富迥異,“富貴閑人一束花,十戶田家一年糧”的社會現(xiàn)實殘酷,如白居易《買花》:“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燒瓦工人卻沒屋住,不勞者卻居大廈,如梅堯臣《陶者》:“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用者不肯為,為者不得用。“年年道我蠶辛苦,底事渾身著苧麻”(杜荀鶴《蠶婦》),養(yǎng)蠶人穿麻衣,穿綺羅者卻不養(yǎng)蠶,如張俞《蠶婦》:“昨日到城郭,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yǎng)蠶人?!毕矏埙|魚美味之人是全然不曉打魚人出生入死于驚濤駭浪之中的艱難與危險的,如范仲淹《江上漁者》:“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币环矫娌粍谡呤凰夭?,強烈憤懣,“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里”(《韋應物《觀田家》),“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魏風·伐檀》)
參考文獻
[1]羅麗.中國古代農事詩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7.
[2]吳彤.自然與文化:中國的詩、畫與煉丹[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3]潘海燕.淺談詩經中的農事詩[J].中國民族博覽,2021(5).
[4]黃鉅.唐代農事詩流變論述[J].山東農業(yè)大學學報,2020(6).
[5]張雪揚.《詩經》農事詩民族文化心態(tài)闡釋[J].漢字文化,2019(12).
[6]韓梅,孫旭.宋代農事詩的文化闡釋[J].赤峰學院學報,2012(5).
課題項目: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規(guī)劃2021年重點課題“統(tǒng)編教材小學語文古詩題材研究”(編號:2021A045)、廣西民族師范學院民族教育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課題“小學古詩專題研究”階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