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紅
內容摘要:《貓》用平淡的筆觸,將“我家”三次養(yǎng)貓的生活畫面展現(xiàn)出來,并由“我家”對三只貓的不同態(tài)度造成三只貓的不同結局,從而引發(fā)人們對于人性的思考。作者對家庭生活的簡單描述,平淡真實中寓意了人性的虛假和脆弱。
關鍵詞:《貓》 鄭振鐸的文學觀 人性的脆弱 文本解讀
鄭振鐸的《貓》寫于1925年,此時的中國不僅處在新舊社會交替之際,而且還面臨內憂外患的困境。這篇小說被歸于鄭振鐸的小說集《家庭的故事》當中,為其中的首篇。鄭振鐸著重描寫的是那些在新思想與舊思想的碰撞下不斷走向瓦解的舊家庭,但他對于舊家庭的描寫與當時同期作家直接露骨的批判舊社會、舊家庭的小說相比,有其獨立的情感思考,追求文學的“真”,即對國民性和社會現(xiàn)實的真實情景進行描述,不在文字的雕飾之中下太大的功夫。因此鄭振鐸對于舊家庭故事的回憶是平淡又夾雜有淡淡的哀愁,由此構成這種“由誤解而憤怒,由憤怒而做錯事,由做錯事而悔恨”的情緒宣泄方式,[1]對于舊家庭中的悲劇和造成悲劇的人來說,鄭振鐸所持的態(tài)度不是批判,而是在展現(xiàn)生活的“真”,并通過平淡事件的背后引出作者對產生的悲劇的反思與思考?!敦垺肪褪瞧渲械囊黄?,僅僅是通過養(yǎng)貓這件在大眾生活中再普通不過的事情,在弱小動物的悲劇當中看到人的悲劇,反映出作者因為“誤貓事件”對人生、人性的思考,呈現(xiàn)出人性的脆弱感以及無可奈何的哀愁。
一.平淡的敘述傳遞生活的“真”
通讀《貓》的全文,會給人以十分平常的感覺,有人說鄭振鐸的作品與魯迅、巴金相比,缺少了歷史的厚重感,沒有深度和廣度。但正是這樣平淡無奇的作品,卻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也體現(xiàn)了鄭振鐸追求真實的文學觀,即與那些通過猛烈抨擊中國舊社會大家庭的黑暗來對封建社會進行批判不同,“他只是在‘追憶”自己熟悉的家庭生活,‘隨意寫下生活在那些舊家庭的人物和他們平凡的故事”,[2]從而體現(xiàn)出舊社會下人們真實生活的現(xiàn)狀和思想情感。鄭振鐸認為“中國家庭是個神妙莫測的存在”,[3]4不能對其進行好壞的評判。因此他描寫舊家庭的作品不是在特意的去批判那些制造出悲劇的某些家庭或者某些人,而是帶有絲絲眷念的回憶這些事,從平淡且真實的現(xiàn)實情景中顯露不一樣的人生哲理,引發(fā)人們對真善美的思考,也把中國式家庭“自古承傳的思想觀念、人情世態(tài)”[2]延續(xù)至今。
《貓》講述的是一個喜愛貓的家庭,三次養(yǎng)貓都沒有好的結果,接而轉向“我家永不養(yǎng)貓”的一個極端。第一貓是一只新生的貓,很活潑。三妹常常逗它玩耍,而我能在藤椅上看著他們,一兩個小時的光陰,這只貓給“我家”初次帶來了“生命的新鮮和快樂”,而生命的消逝卻是那么的快,這只貓很快因為生病死了,“我心里也感著一縷的酸辛”,這是生物的生存法則,生老病死是無法決定的,更何況貓的最長壽命也僅僅有十幾年。第二只貓,更活潑,會爬樹、捉蝴蝶、捉老鼠,不怕生人,顯然較第一只貓,我們更喜歡這只貓,因此在它遭到陌生人的毒手時,“我”感到的是憤恨,甚至詛咒那個帶走“我們喜愛的東西”的“兇手”,一位知識分子也忍不住做了“惡毒”的事情。前兩次的失意都是建立在貓的得失上,但第三次養(yǎng)貓就轉移到“我”對自己良心上的反思。第三只貓與前兩只相比,因為樣貌的難看、不活潑,讓我們家對它先就沒有什么好感,“在我們家是若有若無的動物”,在后面芙蓉鳥被吃事件中的先被懷疑為嫌疑人,最后直接被定為真正的兇手,慘遭“我”的毒打。當真相大白時,“我”無法向它“贖罪”,只能譴責自己的良心,第三只貓的死亡是令“我”更加難過,這時“我”的情感從物質上的得失上升到了人性的反思。
文中拋棄了同時期特別尖銳深刻的、極具諷喻性的描寫,通篇采取簡潔、平實的寫法,就把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平淡單調的生活描寫了出來,并且沒有涉及到當時的社會背景,緊緊聚焦于家庭內部養(yǎng)貓這件平常事的簡單描述,經過獨特的情緒反差敘述,呈現(xiàn)出“我”對三次養(yǎng)貓得失的情感,并且是層層遞進的,從外在環(huán)境轉向了對自我反思。正是對生活的真實描述,才能把“我”的感受傳達給讀者,并且留下令人繾綣的淡淡的哀思,從而引發(fā)人們的思考。
二.人性的脆弱
(一)功利的驅使袒露人的“真心”
鄭振鐸接受了列夫·托爾斯泰的人道主義觀和泰戈爾“愛的哲學觀”,因此他是一個人道主義的倡導者,同時他對人的認識是人的本心由利他和利己組成,只有人類是在利他的時候,才是真正的走向了人道主義?!拔壹摇睂η皟芍回埖膽B(tài)度,從表面上可以看出“我家”是喜愛貓的。但第三只貓的出現(xiàn),將“我家”喜愛貓這件事打回了原形。首先“我”和三妹對貓的喜歡是具有功利性的,當審美活動中的審美主體對審美對象只是存在著對美單純的欣賞,不考慮獲取任何利益時,才是無功利性的。第一只貓“花白的毛,很活潑,如帶著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陽光里滾來滾去?!?,第二只貓“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潑。它在園中亂跑,又會爬樹,有時蝴蝶安詳?shù)仫w過時,它也會撲過去捉?!薄耙稽c也不怕生人”。這兩只貓都很討人喜歡,因為它們本身的特性具備了審美主體的審美需求,審美主體不會對審美對象產生其他的審美需求。這時我家對于貓的審美需求就是無功利性的,只是單純的享受和貓在一起的時光,不需要它們再給予什么。而第三只貓的意外出現(xiàn),它的“毛色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但大家都不大喜歡它,它不活潑?!焙竺妫谌回埖拿l(fā)又被燒掉了幾塊,就更加難看了。這只貓與前兩只相比實在相差甚遠,“我家”本質上還是希望這只貓能有前兩只貓身上的一點優(yōu)點,但它沒有,并且是滿身缺陷,所以導致“我家”對于第三只貓的態(tài)度是冷漠的,可有可無的。當妻子買了一對叫聲很好聽的黃色芙蓉鳥,“我家”把對第三只貓得不到的需求轉移到了芙蓉鳥的身上,并且把芙蓉鳥看作“我家”的重點關注對象,第三只貓對這對鳥的行為引起“我家”對它的防范,害怕它將鳥吃掉,才有下文對于第三只貓吃掉芙蓉鳥的誤會。
其次,張媽和李媽對貓的冷漠態(tài)度,并不是她們是生性冷漠的人,而是與她們的社會地位是有關,作為家中的仆人,本身就有被主人家壓制的這一層關系,而她們不僅要照顧主人家的生活起居,還要承擔起看護好家中寵物的責任,有時還會因為寵物而遭到主人家的責怪,此時她們又多了一層壓制的關系,而且還是什么都不用干就能獲取主人家喜歡的寵物。因此,貓和芙蓉鳥的生死與她們的生存關系不大,因此她們不會過多關注貓,只要遵循主人家的要求,履行自己的工作即可。
第三只貓事件成功的說明了“我家”的“真”喜歡其實是虛假的,功利性的,同時也將人性的脆弱性展露無疑,人對于事物的態(tài)度是可以隨時轉變的,并且在建立的過程中不斷的摧毀;以及在生存都難以維持的狀況下,人是很難具有同情心再去關注其他弱小生命的不幸。
(二)動物的難言正是人的真實生活
文中出現(xiàn)的三只貓、黑貓和芙蓉鳥都各自有自己的角色,共同建構了一個世界,而這個世界正是人類世界的一個縮影?!拔壹摇睂τ谒袆游锏膽B(tài)度又呈現(xiàn)出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對動物或者是身邊的人的態(tài)度。前兩只貓和芙蓉鳥從出身來說,都是家中飼養(yǎng)的,最后由“我家”自愿帶入到家中。家中飼養(yǎng)的,勢必會經過曾經主人家的調教,加上本身具備的優(yōu)勢,就更會討人歡心,就如同生活中懂得迎合他人的人。第三只貓,從文中來看應該是被遺棄的貓,因為它很瘦,“蜷伏”則體現(xiàn)了它的虛弱,被拋棄后來到“我家”,但因為樣貌,不活潑,遭到“我家”的嫌棄。而這只貓現(xiàn)在的困境也許是因為上一個主人造成的,讓它經歷在外漂泊的日子,所以對人類不信任,不愿意再去討好人類,看到芙蓉鳥,或許覺得無聊的日子里,有了小伙伴,但這樣的舉動,讓它遭受了誤會,被“我家”判定為吃鳥的犯人,還被不明真相的“我”狠心懲戒了。黑貓的出現(xiàn),讓作者的內心受到沖擊,意識到自己誤會了第三只貓。第三只貓的死亡可以說是不明不白的,不知道是因為“我”的懲戒導致它受傷而死,還是被其他人懲戒。但此時“我”的愧疚才讓死掉的第三只貓有了真正的歸屬,它的的稱呼從“厭惡的貓”變到“我們家的貓”,造成文中的一大遺憾。第三只貓就像生活中那些被人類無情傷害的動物或者說是那些弱勢群體,因為他們往往是有口難言,他們的話不具備話語權,就像文中“我家”的仆人張嫂在芙蓉鳥被貓吃時,受到妻子的責怪,沒有看好鳥,最后只能默默無言。李媽后面看到黑貓,說了一句“貓,貓!又來吃鳥了”,一個“又”字說明李媽可能知道吃鳥的兇手是誰,但可能因為害怕被主人家責怪而沒有選擇在第一時間為第三只貓澄清,這些只能說是小人物生活的無奈,而不是冷漠。
黑貓的出現(xiàn)好像是證明了第三只貓的清白,但不管黑貓有沒有吃掉“我家”的芙蓉鳥,它本身就是一個掠奪者,就像那個將第二只貓捉走的人一樣,他們的行為不僅傷害了貓,也給別人造成了困擾。貓和芙蓉鳥的生活是對人的生活的映射,人將自己的生活情緒強壓在了動物的身上,但不會因為自己對動物的傷害而負責,因為它們只是無法訴說的動物,生活中處于弱勢的群體,也在很努力的生活,但他們在強勢面前沒有話語權,如同動物一般,有口難言,只有道不清的無奈。
三.從“我”的悔恨衍生出對人性的思考
(一)“我”的悔恨
文中的最后是“我”對于一只有口難辯的弱小動物,被誤會、被懲戒,在不明不白之中死去的懺悔。不管文章的主題最后是不是指向要愛護動物,為弱勢群體說話,其最后都指向了人性,因為是人的作為對身邊的人事物產生影響。“我”的懺悔不僅僅是對自己的審視,也是對其他正在做著和“我”一樣的事的人的審視?!拔摇睂ψ约旱膶徱?,是指在沒有明確的證據(jù)之下,因為先入為主的想法冤枉了“一只不能說話辯訴的動物?!泵鎸Φ谝恢回埡偷诙回垺拔摇倍际潜3窒矏鄣模沂巧屏嫉?。并且在面對前兩只貓的亡或失,“我”是十分痛心的。第一貓的死亡是生物的生存法則造成的,“我”感嘆生命的脆弱,對小貓流露出同情之感;第二只貓是外在力量的干涉,導致小貓的離開,“我”成為一個道德的評判者,對陌生人的行徑進行了譴責;但在誤以為是第三只貓吃掉芙蓉鳥時,“我”卻“一時怒氣沖天,拿起樓門旁倚著的一根木棒,追過去打了一下。”對第三只貓造成身體和心理上的雙重傷害,第三只貓的死亡,讓“我”將自己放到了道德批判的臺上,“我”對自己進行了從身體到靈魂的解剖。這時的“我”是十分脆弱的,尤其體現(xiàn)了“我”自身精神的脆弱,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我用憤怒代替了理智,傷害了有口難言的弱小生命。
(二)對“我家”的審視
“我”的悔恨不僅是對自己的審視,也是對我們一家的審視,對于前兩只貓的得失,“我家”的喜怒哀樂總是與它們相聯(lián)系的,是愛護和同情小動物的家庭。而第三只貓的出現(xiàn),全家的態(tài)度是及其冷漠的,在誤以為第三只貓是吃鳥的“兇手”后,全家都充當正義的使者去緝拿第三只貓,在真相明了之后,并沒有說“我家”其他人對誤會了第三只貓后的態(tài)度,只有“我”在愧疚,在反思,在懺悔,家中的其他人并沒有意識到這樣的問題,將冷漠延續(xù)到底。體現(xiàn)人們對于事物的喜歡或者是身邊的人,是可以隨時變換的,情感并不能成為維系人心的東西?!拔壹覐拇瞬火B(yǎng)貓”,看似是”我家“的懺悔,更像是一種懲罰,懲罰“我家”對第三只貓造成的傷害。不管是對動物或是人,都不能打著虛假喜愛的旗號去傷害他們。
(三)對社會的審視
“我”的審視更是對生活中做著和“我家”同樣事的人的審視。因為外貌、不活潑遭到不公平待遇的第三只貓,在生活中也有很多的動物遭受這樣的對待,只因它們是動物,在給它們提供生存環(huán)境的同時,以不公的態(tài)度對待它們,這是對生命的不尊重。除了動物,許多底層的群眾也在像動物一樣受到不公的待遇。而對于黑貓是否真的是吃鳥事件的真兇,并不明了,只能算是懷疑對象,因為作者只用了它的嘴里有一只黃鳥,并不確定就是“我家”的芙蓉鳥。黑貓的出現(xiàn)更重要的目的是為了審視人心,它是掠奪者的代表,如同將第二只貓抓走的人一般,他們給他人在生活中造成許多莫須有的麻煩,他們并不會考慮自己的行為造成的后果。不過從另一個角度思考,他們是為了自己能夠生存下去,采取了損害他人的行徑。面對這樣的行徑,是應當受到譴責的,但在生存之下人或者動物都是生活重擔下的前進者,無可奈何。
每個家庭一堆雞毛蒜皮的事便構筑了一個社會的景象,人的理智在生活當中是具有矛盾性的,沖動會走在理性的前面;同情心盡管是在悲劇發(fā)生時流露出來,但總比沒有的好;自己的某個舉動可能會帶給別人傷害,但那是為了生存。這些是人性脆弱的體現(xiàn),也是現(xiàn)實生活的真實描述。但不能將人性的脆弱當做自己冷漠、做壞事的借口,而是要選擇戰(zhàn)勝自己,如同“我”一般,勇于自我剖析。
鄭振鐸的《貓》還是如同他對文學的“真”的追求那般,只是在記述普通家庭中平平淡淡的人或事,即使其中具有一些悲劇,但那正是現(xiàn)實生活的反應,是普遍性的,而不是特殊的典型,才給讀者呈現(xiàn)“真實”“質樸”的感受?!拔壹摇钡酿B(yǎng)貓事件又何嘗不是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生活的真實寫照。文中“我”的反思是鄭振鐸人道主義思想的體現(xiàn),是一種利他的性情,對“我”誤會了一只弱小動物的良心的譴責,又是對第三只貓的遭遇飽含同情。其它比如“我家”虛假的喜愛、對貓的冷漠態(tài)度、在不明真相時喜歡用憤怒代替理智處理事情和小人物只能面對生活等級的壓制等現(xiàn)象,既是生活的真實反映,又體現(xiàn)了人性的脆弱,并且在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但人性的脆弱不能代表人的整體,人們也需要對此寄寓對美好人性的追求。
參考文獻
[1]葉金春.輕籠于家庭的那份情感——論鄭振鐸《家庭的故事》[J].福州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4):72-76.
[2]江衛(wèi)社.平平淡淡才是“真”——論鄭振鐸的短篇小說集《家庭的故事》[J].龍巖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3):60-65.
[3]鄭振鐸.家庭的故事(自序)[M].吉林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