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世明
“瓦倫達心態(tài)”是心理學的一個術語。探究其源,卻翻到一頁令人淚目的史實。
1978年,波多黎各海濱城市圣胡安,以高超而穩(wěn)健的演技聞名于世的美國鋼索表演藝術家瓦倫達(又譯瓦爾登),將以七十三歲高齡在這里最后走一次鋼絲,作為幾十年藝術生涯的“謝幕之作”,并在之后宣布退休。當晚,現場群情沸騰,似一口熱氣騰騰的大鍋。猝然,從未出過任何差錯的瓦倫達卻于這大鍋之頂栽了下來——當他剛走到鋼索中間,僅做了兩個平常動作,竟從近七十米高的鋼索上一下跌落,成千古之恨。
事后,他的妻子噙淚說道:“這次表演對他而言太重要了,他就給自己加了許多重擔,出場前就不停嘀咕,‘不能失敗,不能失敗……”由此產生了“瓦倫達心態(tài)”又稱“瓦倫達效應”——在做某一件事前,總是患得患失,而越在意的卻越容易失去。
無疑,“瓦倫達心態(tài)”易釀成一幕幕悲劇。筆者在嘆息之際,想起了唐人柳宗元的寓言小品《蟲負蝂傳》。蟲負蝂,是作者杜撰的小蟲。它善于背東西,爬行中一遇到東西,就抓取過來,背在身上。由此,一路上,它背負的東西越來越重,即使疲憊至極也不止步。人們可憐它,替它除去背上的物體。可是,如果它還能爬行,仍會不停地抓取物體,背負爬行。而且,它又喜歡往高處爬,用盡力氣也不停止——所以,蟲負蝂最終都會落個從高處跌落摔死的下場。
柳宗元為何杜撰出蟲負蝂這樣的小動物呢?柳宗元于公元805年被貶官永州,一困十年,如置一鐵屋,遠親友,身孱弱。面對糜爛的官場,他就塑造了一個貪婪、愚頑的蟲負蝂形象,借以諷刺吏道的黑暗和官場的腐敗,一抒胸中塊壘。柳宗元妙筆生花,通過描寫
蟲負蝂善負物、喜爬高這兩大特性,諷刺“今世之嗜取者”斂財無厭、追求名位、貪婪成性、至死不悟的心態(tài)與丑行,批判的矛頭直指時弊:“遇貨不避,以厚其室,不知為己之累”。柳宗元以蟲負蝂為喻,發(fā)出感嘆:世上那些貪得無厭的人,見到錢財一點也不放過,卻不知道財貨過多會成為累贅;他們即使面臨著從高處摔下來的危險,看到前人因極力求官貪財而自取滅亡也不知引以為戒。
從瓦倫達到柳宗元筆下的蟲負蝂,鮮活的具象描繪出這類悲劇的主因:欲望忒盛,背上的包袱太重。這包袱是名欲,是利欲,是情色欲,是長壽欲……包袱多多,欲望種種。其實,有心皆有欲,有欲望無錯,而人一旦欲望無極限,就會跌進欲壑難填的深淵里?!妒酚洝烦稣Z干脆:“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笔扔撸鸬溨R也。
于此,歷史的鏡鑒不勝枚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一篇《蘭亭集序》流芳千古,晚年卻貪戀“長生不老”。他服用了大量的五石散,結果長壽未得,還因此而逝。
現實的教訓也近乎天天上演,且觀那些落馬的袞袞諸公,不都是因“遇貨不避,以厚其室”,最后墜地而死的嗎?
可嘆,蟲負蝂之累今猶在。柳宗元于一千二百多年前便發(fā)出警告:“其名人也,而智則小蟲也。亦足哀夫!”是啊,有些人名義上是人,智慧卻和蟲負蝂一樣,太可悲了!但“蟲負蝂”的子孫綿延不絕,《蟲負蝂傳》也給后人提供了無盡的想象空間。
瓦倫達是一位名人,柳宗元筆下更多的是官人。今朝,除了名人與官人,蕓蕓眾生不同樣應該引為鑒戒嗎?愿每一個善良的人都能跨過人生的“瓦倫達鋼索”。
【原載《意林》】
●遼寧阜新 高廣平薦
插圖 / 不必負重前行 /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