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史記》居“二十四史”之首,對后世史學和文學的發(fā)展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文學上,《史記》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在史學上,《史記》更是被后世公認為中國史書之典范?!妒酚洝愤\用了多種多樣的表現(xiàn)手法,塑造了一個又一個鮮明生動的形象,這些形象的塑造技巧至今仍有可借鑒之處。本文將以《史記·陳涉世家》為例,淺析司馬遷筆下出生卑微的農(nóng)民起義軍領導者陳勝存在的多種形象。
關鍵詞:《史記》陳勝形象
一、司馬遷和《史記》
《史記》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主要記載了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至西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妒酚洝啡珪ㄊ炯o(主要記載先前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主要記載歷代諸侯王)、七十列傳(主要記載除帝王諸侯外其他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和少數(shù)民族有關內(nèi)容)、十表(大事年表)、八書(主要記載各種典章制度)。全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余字。《史記》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zhì)而不俚”,班固稱贊《史記》“其文直,其事核”。
司馬遷生于漢景帝中五年(公元前145),卒年不詳。司馬遷對編寫《史記》有很大的執(zhí)著,即使是在身心都遭受了巨大打擊之下,從未放棄編寫《史記》。司馬遷之所以對此事有這般堅持,大致有如下幾點原因:第一,受他父親的影響。父親司馬談熟悉史事,懂天文地理,于漢武帝在位期間做了太史令。他早就有意論載“天下之史文”,但始終沒有如愿。為彌補父親缺憾,司馬遷承擔起父親的遺愿。第二,歷史發(fā)展進程上到司馬遷時尚無一部完整的通代史。在《史記》誕生之前,沒有像《史記》那樣包羅各方面而又融會貫通、脈絡分明的通史。有的僅是以年代為次的“編年史”如《春秋》,以地域為限的“國別史”如《國語》《戰(zhàn)國策》,以文告檔卷形式保存下來的“政治史”如《尚書》。面對此種局面,司馬遷有心改變,于是他下定決心寫史,以補缺千秋遺憾。第三,司馬遷肩負史家職責。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指出身為太史的職責說:“且余嘗掌其官,廢明圣盛德不載,滅功臣世家、賢大夫之業(yè)不述,隳先人之言,罪莫大焉?!币虼耍梢娝抉R遷著有一心秉承先人世傳及述往事以思來者的責任感。
司馬談死后,司馬遷子承父業(yè),繼任太史令后,開始搜集資料。得益于漢興以來的“百年之間,天下遺聞古事靡不畢集太史公”,司馬遷很容易就能讀到皇家所藏的古籍,所以掌握的史料可以說是相當豐富。可是,資料眾多也給司馬遷帶來了一個難題,即整理資料需要花費格外多的時間。還有就是為確保資料的準確性,司馬遷經(jīng)常遠走他鄉(xiāng)去走訪故地遺址,從當?shù)厝丝谥谢蚴枪Τ己笕双@取材料,繼而相互印證。有時不遠萬里地奔波,僅能得到幾條有用材料。這樣的資料收集過程持續(xù)了好幾年,到漢武帝太初元年,司馬遷和公孫卿、壺遂等人,開始著手編寫《太史公書》,也就是后來的《史記》。
編寫工作持續(xù)了五年,意外從天而降。天漢三年(前98)李陵戰(zhàn)敗投降匈奴,司馬遷因為其辯護惹怒皇帝而被捕入獄,并被處以宮刑。司馬遷一下從一個高高在上的太史令淪為階下囚,這樣的落差并沒有影響到司馬遷,在獄中司馬遷依舊繼續(xù)著他的編寫工作。后來他被特赦出獄,做了中書令。中書令這一官職在當時并不比太史令低,可是當時擔任此官職的都是由所謂的“刑余之人”的閹官充任的。在身心和精神遭受雙重摧殘后,司馬遷并沒有自暴自棄。他在做中書令期間,著書工作一直沒有停止,到武帝征和二年(前91),司馬遷已經(jīng)基本完成了創(chuàng)作。無論是被捕入獄,遭受宮刑,還是充任閹官專屬的中書令,司馬遷都沒因此而放棄自己手中的工作,可以說沒有司馬遷的堅持,就沒有太史公書的問世。
二、《史記》中人物形象塑造的特點
關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有兩種方法,即直接刻畫與間接刻畫。其中直接刻畫是指對人物的外貌、心理、動作、語言等方面直接描寫以表現(xiàn)人物特征;間接刻畫則是通過環(huán)境描寫、他人的言行等來體現(xiàn)、烘托、反襯人物的性格命運。而在《史記》中對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兩者兼用。在《史記》中司馬遷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又一個鮮明生動的形象,例如力能扛鼎的項羽、心狠手辣的呂后、胸懷大志的陳勝等人。那么這些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作者又是如何塑造成功的呢?在堅持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相結合的總原則下,司馬遷綜合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法,如平實敘述與重點突出相結合、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等方法,并且注重對諸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社會環(huán)境進行考察,從而使人物形象更加立體生動?!妒酚洝分腥宋镄蜗笏茉斓萌绱顺晒€離不開以下幾點:一是司馬遷善于通過典型事件刻畫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二是通過個性化的語言、動作展示人物性格;三是將人物置于錯綜復雜的矛盾沖突中去突顯人物的性格特征;四是善于運用側面描寫來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史記·陳涉世家》中陳勝的形象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一百三十篇。其中世家主要記載王侯封國事跡和重要人物事跡,然而身份低微的農(nóng)民陳勝卻被司馬遷列入其中,在陳勝起義失敗后司馬遷仍將其納入世家行列之中,可見司馬遷并沒有以成敗論英雄,不以稱王長短定優(yōu)劣,對陳勝的功績做出了很中肯的評價。
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陳勝、吳廣于大澤鄉(xiāng)率領本應去戍邊的農(nóng)民打響了反秦統(tǒng)治的第一槍,雖這次起義最終以失敗而告終,但對推翻秦朝的暴政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正如《史記·陳涉世家》所言:“陳勝雖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將相競亡秦,由涉首事也?!标悇伲粋€被發(fā)配去戍邊的農(nóng)民,在生死存亡之際發(fā)出“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陳勝身上的這種反抗精神也許是司馬遷把他列入世家的重要原因。
(一)志向遠大的少年英雄形象
在《史記·陳涉世家》中司馬遷對陳勝的家庭情況以及成長經(jīng)歷并沒有做過多的記載,但司馬遷僅用幾十個字,就成功地將陳勝塑造成了一個不服從命運安排、懷有遠大志向的上進少年。
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茍富貴,無相忘?!庇拐咝Χ鴳唬骸叭魹閭蚋?,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每當讀到史記此篇開頭之時,一個不愿服從命運安排,胸懷遠大抱負的少年英雄形象就屹立在讀者眼前。當富人家孩子在學堂求學之時,陳勝早已有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那就是幫別家放牛;當富人家的孩子已有一份體面的工作之時,為了活著或者說活得比之前好,陳勝有了另一份工作,那就是幫名下有很多田產(chǎn)的地主耕田除草。即使出生低微,工作低賤,陳勝依然有一顆向往美好生活的心,也許正是這顆上進的心,才使得他在眾人看不到希望時,依然保持著一顆上進的心。
(二)通曉時事的農(nóng)民政治家形象
如果讀者是在沒有提前了解陳勝的家庭情況下去讀《史記·陳涉世家》的前幾段,可能會對陳勝的身份質(zhì)疑。對于讀者來說他們寧愿相信陳勝是一位優(yōu)秀的政治家,而不愿相信陳勝只是一個出生卑微的農(nóng)民。
不論是現(xiàn)今還是幾千年前,通曉世界大事,都能給我們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好處?,F(xiàn)今通過各種社交媒體,能夠讓我們第一時間了解和掌握外面世界的變化,從而使得自己能夠根據(jù)世界的變化做出改變,從而得以緊跟世界潮流。通曉時事,往往能夠先人一步發(fā)現(xiàn)隱藏于時事背后的商機。在古代,要讓像陳勝這樣的農(nóng)民能經(jīng)常能夠聽到國家最近所發(fā)生的大事實屬不易,要知道在古代社會,很多人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都花費在了田地之中,忙碌了一天哪里還有時間來關心國家大事?陳勝雖是個農(nóng)民,受制于家庭條件,他從小并沒有接受過很好的教育,卻對時事有著不一樣興趣。二世元年七月,于大澤鄉(xiāng),陳勝與900農(nóng)民本應去戍邊,可是“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這種情況在秦朝按照法律得殺頭,在眾人慌張之際,陳勝像一個政治家一樣,清晰地分析了天下形勢。正如《史記·陳涉世家》中言:“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shù)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蛞詾樗溃蛞詾橥?。今誠以吾眾炸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痹谝蛞粴㈩^而眾人慌亂之際,陳勝說出這一番話,無疑是加分項。陳勝一個傭耕,在生死存亡之際,可以將天下大事總結得如此到位,可見其天生對時事有格外的關注,職業(yè)雖為傭耕,卻是一位天生的政治家。
(三)有勇有謀的領導者形象
陳勝憑借著自己對天下時事的一番分析,成功地“說服”了吳廣。初步的成功,并沒有讓陳勝得意忘形。通過《史記·陳涉世家》,可以看出陳勝是一個有勇有謀,頗具反抗精神的農(nóng)民起義軍的領導者。
首先,陳勝是一個極具勇氣之人。就算從事著永無出頭之日的工作,陳勝也能發(fā)出“茍富貴,無相忘”的誓言,可見陳勝是一個不安于現(xiàn)狀而有遠大抱負之人。而正是得益于他的遠大志向,使得陳勝在機會來臨之際,敢于站了出來,并發(fā)出“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豪言壯語。
其次,陳勝也是一個有謀略之人。陳勝在喊出那句千古名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之前早已做了周全的謀劃。陳勝明白起義這種事,單靠他一人之力很難成功。于是,他先是憑借自己的口才在眾人之中脫穎而出,就這樣成功地說服了吳廣,得到了吳廣的支持。緊接著為了讓自己的起義更具有合法性,他井井有條地謀劃了“丹書”“魚腹”“篝火狐鳴”等一系列行動。
最后,為了其他人死心塌地跟隨自己,陳勝與吳廣一起斷了他們的退路。正如《史記·陳涉世家》中所言: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將尉醉,廣故數(shù)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眾。尉果笞廣。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勝佐之,并殺兩尉。召令徒屬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藉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徒屬皆曰:“敬受命?!?/p>
陳勝充分利用了人性,先故意引士卒來打深受眾人愛戴的吳廣,然后以此為理由殺死將尉,借此將眾人拉到同一條船上,使得他們無路可退。
(四)脫離群眾、貪圖享樂的悲劇英雄形象
在陳勝取得一番功績之前司馬遷是十分贊賞他的,無論是在作為傭耕之時還是在“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的生死存亡之際,司馬遷筆下的陳勝總是一副懷有遠大志向、有勇有謀的形象,然在陳勝自立為王,建立張楚政權后,司馬遷筆下陳涉的形象則有了不一樣的變化。而這一變化剛好很好地應和了陳勝所處階級的局限性。
從900多人于大澤鄉(xiāng)起義到“攻铚、酂、苦、柘、譙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余,卒數(shù)萬人”,再到“陳涉乃自立為王,號為張楚”,至此可以說陳勝已經(jīng)成功了。然而陳勝卻沒能將這個政權長久地經(jīng)營下去,最后也沒落得個好下場。張楚政權驟亡的原因,至今我們?nèi)灾档梦覀內(nèi)シ此肌?/p>
建立政權之后陳勝已然從一個屠龍者變成了一條惡龍。作為起義軍的首領,陳勝在自立為王后自身的缺點逐步顯露,開始只顧眼前的利益,貪圖享樂。正如《史記·陳涉世家》中言:“陳勝為王后,客曰:伙頤!涉之為王沉沉者!”由此可見,陳勝在稱王之后已沉迷于享樂之中,早已沒了少年之時的遠大志向和心氣。
陳勝和吳廣所領導的這場起義最終雖以失敗而告終,但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重要的一筆。這場起義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農(nóng)民政權——張楚政權,雖僅在歷史長河中短暫存在過,但他們的精神鼓舞了千百萬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tǒng)治。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99.
[2]吳汝煜.卓越的史識和高度的藝術概括的結合——談司馬遷對陳勝、項羽、劉邦形象的塑造[J].徐州師范學院學報,1980(2).
[3]王瑩,孫偉威.司馬遷《史記》世家諸侯形象塑造方法初探[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
作者:劉波,浙江海洋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教學。
編輯:曹曉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