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淑芬
瑞士的勞動課被簡稱為WAH,三個字母分別代表德語中的經(jīng)濟、勞動和家庭。課程的內(nèi)容和教學目標就和這個課程的名稱一樣,雖然課程的實操部分主要是做飯,但是老師在傳授廚藝的同時,會把WAH的教學大綱穿插其中。
有時候還會有比較時尚的主題,比如怎樣減少食物浪費,老師還會帶孩子們到一家賣臨過期食品的店家去選購食材,帶孩子們?nèi)⒂^農(nóng)產(chǎn)品交易會,看看農(nóng)產(chǎn)品是如何生產(chǎn)和進入售賣渠道的……老師還會做一些有異國情調(diào)的食物,比如日式壽司和中式炒面。
其實,瑞士孩子并不是自覺熱愛勞動的。我女兒在瑞士上8年級。她上完勞動課回家向我抱怨:老師不讓學生使用洗碗機,要求手洗餐具;老師的食譜不符合現(xiàn)代營養(yǎng)學標準,比如蛋白質(zhì)不夠,糖分太高。不過,這個過程讓孩子們知道了勞動是既動手又動腦的。
除了做飯之外,瑞士的孩子在學校一直都有手工類課程。這個課程在當?shù)胤浅V匾?,是必修課而不是興趣班。瑞士重視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幼兒園和初小教得比較簡單,到了高小和初中,手工課便被分成技工類和紡織類兩個分支,孩子們都需要學習基本的木工技術(shù)、簡單的金屬電焊、縫紉和針織。
讓孩子參加家庭勞動,瑞士人有兩種觀點:第一,孩子參與勞動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勞動和零用錢不掛鉤;第二,零用錢是勞動所得,所以會支付孩子工資。我家采取的方式介于兩種之間,孩子有一部分固定的義務家務勞動,額外的勞動會有一些報酬。
瑞士人認為,孩子從小就應該知道勞動力是有交換價值的。為人提供勞務和請專業(yè)工人工作的時候都需要支付合理的工資。在瑞士請電工師傅修個插座、換個燈泡都有可能花一大筆人工費,所以瑞士的孩子都知道,日常生活中動手能力越強,也就越能為自己省錢。
根據(jù)最近瑞士教育改革的規(guī)定,不論性別,所有的小學生都要參與技工類技術(shù)課和紡織類技術(shù)課。不管你是男孩還是女孩,都得會做簡單家具,會做簡單的縫紉,修個小東西、織個圍巾帽子,等等。我家女兒上6年級時從課堂上給家里帶回來一個可以翻蓋的咖啡桌,平時背自己做的運動包,冬天戴自己織的毛線帽;8年級時穿自己做的衛(wèi)衣,吃自己卷的壽司。家里的沙發(fā)靠墊上也套著孩子自己設(shè)計印染和繡花的套子,爺爺奶奶在圣誕節(jié)收到的是孩子自己制作的切菜板和茶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