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
每一個人,從生到死,始終相依相隨、不離不棄的,就是你自己。
不管是富可敵國還是一貧如洗,你都會擁有的一項財富,就是自己的身體。
然而,即使是上可九天攬月、下可海底探險的今天,我們依然不得不承認,人類對自己身體的認識還是不夠,還有更多人體奧秘亟待探索。
“認識你自己”,阿波羅神廟(約建于公元前540年,是希臘現(xiàn)存較為古老的建筑遺跡之一)門柱上的這句銘文,其意義也許比我們想象的還要更為深遠和雋永,遠遠超出哲學層面。
值得欣慰的是,醫(yī)學領域對人體的探秘從未停止。雖然現(xiàn)代醫(yī)學的起始時間并不算早,自16世紀英國著名的生理學家、醫(yī)生威廉·哈維提出血液循環(huán)理論并實證至今不到500年,但在古希臘時期,西方醫(yī)學奠基人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年—前370年)就已經確認人的心臟有兩個心室和兩個心房。在中國,《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對上古醫(yī)人“割皮解肌”的手術過程做了詳細闡述;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陰陽十一脈灸經》《足臂十一脈灸經》,成書于戰(zhàn)國及秦、漢之際,對血管解剖的觀察已經相當精細;成書于西漢的《黃帝內經》,更是明確指出12條經脈組成閉合系統(tǒng)。
醫(yī)學是如何界定人體的呢?人體是生命的載體,細胞是人體最小的生命體。由一個細胞(受精卵)的增殖和分化,到成人時20萬億個細胞的分工、合作,匯集成上皮組織、結締組織、肌組織和神經組織。這些組織結合起來構成共同執(zhí)行某一功能的器官,若干個功能相關的器官再聯(lián)合起來成為系統(tǒng),有負責動力的運動系統(tǒng)、負責思考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負責加工食物的消化系統(tǒng)、負責交換氣體的呼吸系統(tǒng)……就這樣,細胞—組織—器官—系統(tǒng),構成了人體這一龐大而又精密、復雜而又智慧的有機整體,并且是一個全天候輪值、工作不停息的動態(tài)世界。
2022年6月15日,英國科學家彼得·斯科特·摩根去世,他被公認為全世界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半機械人”(又稱賽博格,指人類與電子機械的融合體)。2017年彼得被確診漸凍癥,醫(yī)生斷言只剩6個月壽命。他作為全球知名的機器人科學家,決定進行史無前例的醫(yī)學嘗試,把身體部分器官改造為機械——不但通過胃造口術、結腸造口術和膀胱造口術而擁有一個維持生命的外接系統(tǒng),而且利用語音合成技術、面部表情捕捉、眼動追蹤等智能系統(tǒng)與外界溝通。5年之后他離開了這個世界,但給人體醫(yī)學留下了重大啟示——他的離去并非結束,而是人體數(shù)字化改造技術新的開始。
認識自己,讓我們就從身體開始,本期《知識就是力量》會帶你走進人體這個神奇而美妙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