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尚榮
近日,20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三位科學家獲獎,意在表彰他們在“糾纏光子實驗、驗證違反貝爾不等式和開創(chuàng)量子信息科學”方面所做出的貢獻。其中一位獲獎科學家安東·蔡林格,是南京大學物理學院馬小松教授讀博士和博士后期間的導師。這一信息讓我們尤為關注和興奮。
科學家們說,在了解今年的諾獎成就“量子信息”之前,必須先理解兩個概念—“量子”和“量子糾纏”。所謂量子,是指一個物理量存在的最小的不可分割單元,量子的傳播是不連續(xù)的,是一份一份的。所謂量子糾纏,是量子力學描述的現(xiàn)象:即兩個處于“糾纏態(tài)”的粒子A和B,無論它們間隔的空間和時間有多遠,永遠能產(chǎn)生關聯(lián)。對此,專家做了一個通俗的解釋: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一種現(xiàn)象似乎顛覆了自然法則,即如果把兩個粒子放到一起配對后,再把它們分開,將其中一個放在地球上的實驗室,另一個放在宇宙空間,那么即使它們距離數(shù)百光年,也能產(chǎn)生關聯(lián)。如果將地球上的這個粒子向左旋轉,那么宇宙空間的另一個粒子會同時向右旋轉,不受時空距離的限制。這就是神奇的量子糾纏現(xiàn)象。
看完對這一消息的描述和解釋后,我收到一位老師的微信:“成老師,您曾關注的量子糾纏獲諾獎了,您有眼光??!”我突然想起八個多月前,自己曾經(jīng)和這位老師以及他的孩子在微信上有過一段討論。他的孩子現(xiàn)在就讀于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當時他跟我說,物理學上有個概念叫量子糾纏。我立即回復:課程改革中提出的課程綜合,包括學科與學科、學科與生活的關聯(lián),就像物理學上的量子糾纏。量子糾纏這一概念特別形象生動,用它來描述課程世界中的關聯(lián)現(xiàn)象似乎是恰當?shù)?,我們不妨將它遷移到課改中。這個孩子說:這種遷移是好的,量子糾纏的理論很深,如果能深刻理解,那么課改對其的借用也會更深刻。我當然同意,后來在寫一篇有關課程改革的文章時還用上這一概念:課程綜合是課程改革的重要走向,加強綜合、注重關聯(lián),編織課程的綜合地帶,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猶如物理學上的量子糾纏。
我寫出這段美好的回憶,絕對沒有宣揚自己有先見之明的意思,也不是想證明自己對物理學前沿知識、理論的理解有多深刻,而是感到知識的神奇,感到課程改革背后或深處總會有一種理論在默默關注著,在以隱蔽的方式支撐著。也許,現(xiàn)在我們還不知道這種理論是什么,但終有一天它會突然冒出來,像是一道光照亮教育的天空。改革就是這么神奇,這般美好。
回憶不是目的,回憶后有持續(xù)的深思才會有更大收獲。于是,我又延續(xù)了八個多月前的討論—自己和自己對話,對話的結果使我有了新的想法,這些想法讓我的心智豐滿起來、情緒沸騰起來、思想也激蕩和飛揚起來。
比如:我們應該進一步加深對世界的認識。世界是一個整體,各種事物之間不是分割的,更不是對立的。如果將世界視作一個完整的圖譜,那么就會發(fā)現(xiàn)各種事物之間互相關聯(lián)著的那些個點,它們串聯(lián)在一起,像是一串串閃亮的項鏈戴在宇宙的脖子上,那是“糾纏”的神奇。
比如:我們應該進一步加深對學生的認識。學生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教育絕不應該通過學科劃分去肢解他們,相反應該尊重他們,維護他們生活的完整性。即使學科會在他們的生命中留下某些個點,也要將這些點聯(lián)結起來,讓他們發(fā)生“糾纏”,在“糾纏”中生命才會有更強的活力。
比如:我們對陌生的知識和事物不要遠離,不要畏懼,而要保留一顆好奇心,通過各種方式去親近和關注它們,這樣一定會帶給我們一些嶄新的啟發(fā)。我們就會接受新知識、新理論、新思想,自覺不自覺地走進一個新的世界,邁上一座新的山峰。好奇、敏感會讓我們在“糾纏”中變得更加美好。
比如:知識是可以遷移的。我們不要忽略知識的遷移價值,不要僅停留于對知識表層的認識,而要深入內(nèi)部、準確把握、大膽運用,這樣就會誕生新的知識。同樣,德智體美勞具有各自的獨特育人價值,各育之間是可以遷移的,在五育并舉的同時推進五育融合,形成育人合力,似乎也可以用量子糾纏的原理來解釋。
我還想到,課程改革不要生造概念,但可以讓概念自然誕生,這樣或許會推動改革走向深入。就比如量子糾纏這一概念,不是開創(chuàng)了量子信息這一學科嗎?
如上這些思考,使我的思維開始了新的“糾纏”……
(編輯 王淑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