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凱翔
周厲王姬胡是周夷王之子,西周第十位天子。其在位期間,中國正處于由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zhuǎn)型的重大變革時期,同時王朝賴以維系的政權(quán)統(tǒng)治也漸漸向傳統(tǒng)型轉(zhuǎn)變。在這一歷史時期,周王室的實力和地位開始沒落,而貴族勢力有所上升。為應對危局,周厲王實行了一系列飽受詬病的改革。將從《詩經(jīng)·大雅》的文本內(nèi)容,結(jié)合史料探尋周厲王改革的歷史背景和其遇到的阻力,重新解讀《大雅》對周厲王的歷史批評。
周厲王姬胡是西周第十位君主,其在位期間,周王室與貴族諸侯的矛盾空前激化,以召公、周公為首的貴族發(fā)動叛亂,將周厲王逐出鎬京,并開啟了歷時十四年的貴族“共和政治”。史書上普遍認為,周厲王昏庸無道、寵信奸佞、任用衛(wèi)巫防民之口,最終招致國人叛亂,而他自己也不得不出奔彘邑。因此,周厲王統(tǒng)治時期常被視作西周走向衰亡的重要節(jié)點之一。
然而隨著史學研究的深入,對周厲王的歷史評價呈現(xiàn)出新的態(tài)勢。周厲王在位期間恰逢由奴隸制社會步入封建社會的重要轉(zhuǎn)型時期,維系社會的政治秩序和權(quán)威模式正在發(fā)生重大改變。而在社會變革的獨特背景下,周厲王及其朝中重臣的政治舉措和當世評價都需要且正在得到重新審視。
根據(jù)柏楊先生對中國歷史的劃分,周厲王的主要政治實踐發(fā)生于半信史時代末期,當時的史跡尚未得到充分的記錄和留存。而在今天可以獲知的有限史料中,《詩經(jīng)》是極有價值的資料。《毛詩·卷阿傳》載,“王使公卿獻詩以陳其志”,可見,“詩”作為諷諫頌美的重要工具,能夠較為直觀地傳達出時人對統(tǒng)治者政治行為的價值判斷。
《詩經(jīng)·大雅》中《板》《蕩》《桑柔》三篇是諷諫周厲王的作品中較有代表性的篇目。據(jù)《毛詩序》記載,三篇作品分別為西周重臣凡伯、召穆公和芮伯所作,能夠相對廣泛地反映出當時貴族對周厲王的具體批評思路。將以上述三篇作品為切口,從經(jīng)濟模式、權(quán)威模式和階級立場三個層面加以展開,嘗試梳理西周貴族眼中周厲王的主要過錯,并結(jié)合相關史料,從社會變革的角度探析周厲王改革的時代背景和其遭遇的阻力來源。
捋采其劉——經(jīng)濟模式的轉(zhuǎn)型與阻力
《大雅·桑柔》曰:“菀彼桑柔,其下侯旬。捋采其劉,瘼此下民?!薄对娊?jīng)》擅用比興,常假托外物引出歌詠之事。此處的“捋采其劉”,字面上是說桑樹的枝葉被采摘一空,實則矛頭指向周厲王的專利政策對所謂“下民”的盤剝。王符《潛夫論·遏利篇》說:“昔周厲王好專利,芮良夫諫而不入,退賦桑柔之詩以諷?!边@一點可在《史記》中得到印證,《十二本紀(四)·周本紀》載:“厲王即位三十年,好利,近榮夷公?!避橇挤騽t借用雅頌中的詞句勸諫歷王,指出,“匹夫?qū)@?,猶謂之盜,王而行之,其歸鮮矣。榮公若用,周必敗矣”。
對周厲王和榮夷公的批判首先集中在其專利行為上——榮夷公通過政令明確了王室對國境內(nèi)山林川澤的壟斷地位,并將貴族百姓賴以謀生的百工百業(yè)改由王室經(jīng)營,收益統(tǒng)一歸周王室所有。這一政策顯然與自西周立國時的經(jīng)濟模式有所背離。西周的經(jīng)濟政治格局承襲自半信史時期的“先圣王”,《尚書·武成》中有“惇信明義,崇德報功,垂拱而天下治”的內(nèi)容,芮良夫也說,“夫王人者,將導利而布之上下者也”??梢?,在西周的政治譜系中,天子通常僅承擔教化、祭祀、禮樂、王室重臣任用等具有符號性意義的職能,而包括賦稅在內(nèi)的各項實際事務則由在分封中“受土、受民”的各級貴族承擔。自然,周厲王倍受指責的“與民爭利”,也并非和底層百姓之間發(fā)生直接的利益沖突,其糾葛主要存在于王室和盤踞刮分了山澤之利的各級貴族間。
從貴族的視角來看,王室要求他們交出自己的經(jīng)濟來源,當然是“民不堪命”。然而,考察當時的時代背景,周厲王的專利傾向不能簡單地被理解為天子個人貪圖享樂的昏聵之舉,也應看到社會變革中天子的無奈之處?!妒酚洝こ兰摇酚涊d,當世“王室微,諸侯或不朝,相伐”,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封建秩序已經(jīng)瓦解,王室賴以生存的朝貢制度也無法得到保障。此外,當時的周王室還面對著周邊部族的侵略,《竹書紀本》載:“三年,淮夷侵洛,王命虢公長父征之,不克?!笨梢?,此時西周王室面臨的情形是具有高度緊迫性的。
《荀子·王制篇》中關于“霸者”和“王者”的一組對比可以頗為有趣地展現(xiàn)出當時周厲王面臨的艱難抉擇。一方面,當時諸侯貴族中的“霸者”正在“辟田野,實倉廩,便備用”,收束地方權(quán)力,將經(jīng)濟、政治、軍事領域的職權(quán)集中掌控在諸侯手中;另一方面,對天子的要求卻是實行“田野什一,關市幾而不征,山林澤梁以時禁發(fā)而不稅”的王道,哪怕是面對國庫空虛、國防力量不足的重重困境。據(jù)《史記》記載,商鞅入秦后曾借秦孝公重臣景監(jiān)之力四次面見秦孝公,前兩次先后以“王道”“儒道”為治秦之策,孝公皆不見用,直到商鞅提出“霸道”之說,秦孝公才有所動。后世對這一史實進行評議時,大多肯定秦孝公不拘舊制、敢為人先的變法精神,褒揚商君富國強兵的法家學說。
而對《大雅·桑柔》一篇進行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周王室真正的困窘局面:各級貴族在經(jīng)濟上漸漸步入中央集權(quán)的軌道,這迫使王室向?qū)@龀雠?;但在此時,各級貴族又為了已經(jīng)掌控的利益不被剝奪,向周厲王發(fā)出了“倬彼昊天,寧不我矜”的抗爭。考慮到這種充滿矛盾的政局,對周厲王的為政舉措持純粹的批判態(tài)度顯然有失偏頗。
民之多辟——權(quán)威模式的流變
政令變革
德國社會科學家韋伯的權(quán)威理論將人類社會的統(tǒng)治形式分為克里斯瑪型的統(tǒng)治、傳統(tǒng)型的統(tǒng)治和法理型統(tǒng)治三種形式。無意在論述中引入西方社會科學理論,但借用韋伯提出的概念,可以較為明晰精確地體現(xiàn)周厲王時代權(quán)威存在形式的微妙變化。
在周厲王以前,中國的王朝統(tǒng)治長期以克里斯瑪型權(quán)威的形式存在,其特點是統(tǒng)治政權(quán)建立在領袖個人的神圣性和人格魅力之上。不過,中國政治的特殊性體現(xiàn)出這種具有超凡魅力的領袖并非某個確定的個體,而是一個具有共同特質(zhì)的群體,且這種領袖魅力可以通過特定的方式在歷代統(tǒng)治者之間進行傳承。這一群體在西周時期被稱作“先圣王”,包括堯、舜、禹在內(nèi)的上古賢王自然成為先圣王的一部分,商周兩代的開國君主商湯、文王、武王也都進入了圣王之列?!渡添灐ばB》曰:“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周頌·昊天有成命》曰:“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圣王通過“天命”取得統(tǒng)治的合法性;周朝歷代天子則通過祭祀先祖、沿用古禮、效法先代典章等方式完成領袖魅力的傳承和統(tǒng)治合法性的確立,這一系列手段被統(tǒng)稱為“法先王”。
正因為西周君主權(quán)威的取得高度依賴于因循古禮的治國模式,對原有政令典章的修改則勢必引發(fā)領袖權(quán)威的動搖和傳統(tǒng)衛(wèi)道者的反對。這種反對普遍見諸西周貴族對周厲王的批評?!洞笱拧ぐ濉酚谩懊裰啾伲瑹o自立辟”勸誡歷王,要求他不要“自立辟”,在祖宗成法以外另立新規(guī);《大雅·蕩》則更直接地威脅“匪上帝不時,殷不用舊。雖無老成人,尚有典刑。曾是莫聽,大命以傾”,告誡厲王,如果不能遵守典章祖訓,周王室恐怕會“大命以傾”。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傳統(tǒng)的典章已不能適應當下的社會現(xiàn)實。突破成法、改革舊制,因此成為于周天子而言名不正言不順,于周王室而言卻又在事實上不得不實行的奇特政治舉措。
《大雅》中對周厲王的上述批評較為直觀地反映出其在當時進行過一系列突破祖宗成法的政治實踐,而這種變法改制的思想也印證了當時禮崩樂壞、政治形式變動的時代特征。事實上,幾代以后,中原就進入了霸主迭起的時代;幾百年后,商鞅就提出了“三代不同禮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的歷史事實,屈原就在《天問》中發(fā)出了“授殷天下,其位安施?反成乃亡,其罪伊何”的質(zhì)疑,并直言“天命反側(cè),何罰何佑”,對以天命為核心思想的中國式克里斯瑪型權(quán)威進行了全面的反制。戰(zhàn)國時期的宋康王甚至以“射天笞地”這種驚世駭俗的舉措來突破巫權(quán)與“天命”的束縛,取得對國家的絕對控制權(quán),這一切都可以在周厲王的時代發(fā)覺先兆。
人才選拔
政治層面上,周厲王另一項飽受詬病的舉措是其對官員,即王室卿士的任用。史學論述上通常認為榮夷公受寵,凡伯、召公等一批老臣不受重用是周厲王用人不明、寵信奸佞的結(jié)果。然而,從歷史文獻中,除了實行專利政策之外,并沒有發(fā)現(xiàn)榮夷公被明確標出的惡劣行為,恰恰相反,榮夷公、虢公長父等一批厲王近臣在經(jīng)濟、軍事上取得了不菲的政績。
事實上,周厲王在經(jīng)濟上任用榮夷公,在軍事上任用虢公長父,最大的不合規(guī)矩之處在于改變了周、召二公世為卿士的慣例。如前文所述,對貴族的任用同樣是周王室取得統(tǒng)治合法性的規(guī)則之一。《大雅·蕩》通過“以殷為鑒”的手法,指出商紂滅亡的原因是“不用舊”,不用“老成人”;《大雅·板》則指出:“大邦維屏,大宗維翰。懷德維寧,宗子維城。無俾城壞,無獨斯畏”。上蒼的天命和先祖的賜福都并非賜予天子個人,而是賜予整個宗族。對于朝臣的任免也并非天子個人的權(quán)力,而是由祖先依據(jù)天命確立的規(guī)則。因此,榮夷公等人無論能力強弱,他們?nèi)〈耸来鷤鞒械馁F族,就已經(jīng)破壞了“大宗維翰”“宗子維城”的古禮,觸及了貴族的核心利益和王室統(tǒng)治的基石。
從整體史觀上看,周厲王時代正處于從克里斯瑪型權(quán)威向傳統(tǒng)型權(quán)威轉(zhuǎn)變的過程中,人才選任的方式也正在發(fā)生改變。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官員任免已經(jīng)在很大程度上摒棄了傳統(tǒng)世襲觀念,“雖王公士大夫之子孫也,不能屬于禮義,則歸之庶人。雖庶人之子孫也,積文學,正身行,能屬于禮義,則歸之卿相士大夫”(《荀子·王制》)。商鞅更是直接提出了“士有斬首、捕虜之功,必其爵足榮也,祿足食也”(《商君書·君臣》)。周厲王在人才選拔上的改革很大程度上迎合了時代變遷的大勢,只是面對王畿強大的舊貴族勢力,這種改革注定是難以為繼的。
我即爾謀——貴族話語權(quán)的獨立
與周厲王所做出的努力相對應,在這一時期,貴族的勢力和話語權(quán)也在不斷上升,他們從周王室傳統(tǒng)的話語體系中分離出來,形成了獨特的身份認同。在周厲王時代以前,貴族獻詩中諷諫的作品并不多見,更多的是“藹藹王多吉士,維君子使,媚于天子”(《大雅·卷阿》)一類的褒獎。這一時期,貴族并未形成獨特的階層,他們將自己視為與周王同氣連枝的宗族子弟,作詩多為表達歌頌和祝福之意。
然而,在周厲王時期貴族的詩歌作品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对姶笮颉穼⑦@種變化概括為“至于王道衰,禮儀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劉熙載《藝概·詩概》則指出:“大雅之變,具憂世之懷”。面對禮崩樂壞、國家動亂的社會現(xiàn)實,一些貴族將自己視作周王朝的實際治理者,迫切地試圖向天子提出自己的建議?!洞笱拧ぐ濉返淖髡叻膊谠娭卸嗵幨怯昧恕拔译m異事,及爾同寮。我即爾謀,聽我囂囂”及“老夫灌灌,小子矯矯”一類的詞句,表達了進行整治諷諫的迫切心理和政治主張不受重視的激憤。這種創(chuàng)作思路和創(chuàng)作理念讓人很容易聯(lián)想起戰(zhàn)國以后以屈原為代表的愛國詩人,事實上,此時的貴族也正在形成獨立的國家意識。
同時,貴族也通過獻詩的方式,完成了內(nèi)部的交流和互認,確立了統(tǒng)一的利益訴求。通過這種共同利益的確認,貴族的政治力量有所加強,逐步從周王室的手中取得話語權(quán)。一項較為明顯的變化在于,曾經(jīng)的貴族通常在朝貢、祭祀或狩獵等由天子舉辦的儀式上獻詩,詩被用于表達對天子行為的應和和稱頌;而在周厲王時期,貴族開始通過獻詩主動表達自身的利益訴求和政治主張?!洞笱拧ぐ濉芬筇熳印熬刺熘瑹o敢戲豫。敬天之渝,無敢馳驅(qū)”,通過天命對天子的行為加以限制;《大雅·桑柔》強調(diào)“民之未戾,職盜為寇”,貴族為民請命、代民發(fā)聲,借助民本思想和輿論力量制衡王室權(quán)威;《大雅·蕩》更是反復發(fā)出“文王曰咨,咨女殷商”的呼告,借助商朝的歷史教訓甚至周朝先祖的名義表達自己的觀點。貴族獻詩中呈現(xiàn)的以上種種傾向,體現(xiàn)了西周后期貴族勢力的上升和王室話語權(quán)的下放。而在周厲王統(tǒng)治末期,幾大貴族引導國人進行暴動,將周厲王放逐彘邑,則是這種話語權(quán)下移最直觀的體現(xiàn)。
《論語·陽貨》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大雅》作為西周貴族獻詩陳志的重要途徑,能夠為我們提供一個窺見時人心理的窗口,讓我們對幾千年以前人物的所思所想有所了解。
史學研究告訴我們,任何人物的言行和觀念都有其時代局限性,當我們閱讀和審視歷史時,不能要求個體的思維超越其所處時代的桎梏。但與此同時,從超越單一時代的視角去重新審視和評價歷史,也有其自身的意義。
這種意義主要集中于“還以公正”和“以史為鑒”之上。首先,湮沒于歷史中的個體都曾是具有主體性的存在,無論是生不逢時的周厲王,還是政治主張未能被記錄的貴族,抑或是在天子貴族搏弈中失語的底層民眾,都應被后人根據(jù)真實的史料和客觀的史學研究方法還以公道。而周厲王時代,也顯然不應被簡單地視作一個昏君與臣民對立的時代。其次,歷史事實能夠為我們當今的生活提供指引和借鑒,全面豐富地還原歷史真相,能夠為當下提供更精確的指引和關照。
希望能夠借由對《詩經(jīng)·大雅》中《板》《蕩》《桑柔》三篇內(nèi)容的梳理,重新對周厲王時期的社會變革背景進行還原,并透過這一還原嘗試對周厲王和各級貴族的政治邏輯加以窺探。
參考文獻
[1]余冠英.詩經(jīng)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2]司馬遷.史記[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3]安小蘭.荀子.[M].北京:中華書局,2007.
[4商鞅.商君書[M].葉平,注譯.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9.
[5]柏楊.中國人史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
[6]中圖文庫委會.詩經(jīng)[M].昆明:云南美術出版社,2006.
[7]張應橋.重評周厲王[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2):113-116.
[8]趙運濤.周厲王時期詩篇政治話語的“下移”[J].江西社會科學,2018,38(02):148-154.
[9]吳曄,馬亮.青銅時代的土地戰(zhàn)爭 連載十一 周厲王壟斷資源的鬧劇[J].南方國土資源,2011(06):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