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 強
圖1 紫砂百果壺
淄博市博物館收藏有一件民國時期的宜興紫砂百果壺,此壺為紫砂質地,其泥色為棗紅,杯體呈罐形、鼓腹,腹圓潤飽滿,通高12 c m。壺外壁布滿瓜果,其肩部嵌以花生、大棗、西瓜子、葵花子、蠶豆、紅豆、荸薺、白果。壺蓋為橢圓形香菇狀(蓋把缺殘),壺嘴形為蓮藕,壺把形為菱角,造型精致,惟妙惟肖。壺下腹近底處為核桃、栗子、銀杏果、荔枝、佛蓮果、蓮蓬,其蓮蓬內鑲嵌7粒活動的小蓮子,精巧逼真,妙趣橫生。壺底足呈小喇叭口狀,瓜果形成圍式,用以支撐杯體,巧妙地起到了底足的作用。紫砂壺體的裝飾全部取材于生活中的瓜果造型,整體布局勻稱緊湊,寓意豐富,富有濃郁的民間生活氣息。這些瓜果的自然之美,經(jīng)過工匠的精心構思,與壺體完美結合,把紫砂壺的情趣、雅致藝術地展現(xiàn)出來,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這件的藝術價值。觀賞者、使用者從中也不難領悟創(chuàng)作者獨到的匠心和藝術追求。
茶的故鄉(xiāng)是中國,中國是茶文化的發(fā)源地。茶文化的興盛自然而然地帶動了品茗茶具的興起。在眾多的茶具器物中,紫砂壺種類繁多,造型優(yōu)美多變,風格多樣,富含文化品位,既有使用價值,又富藝術之美。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藝術品市場的迅速發(fā)展,紫砂壺作為最適作泡茶品茶的茶具,已融入人們的生活之中,深受達官貴人、老百姓等喝茶人士的喜愛,被歷代品茗愛好著推崇、收藏。
紫砂壺以江蘇宜興(古稱陽羨)所產最為出名,也是歷代文人墨客、平民百姓公認的質地最好的茶具。紫砂壺的原料叫紫砂泥,宜興當?shù)厝朔Q為“富貴土”。紫砂泥分朱砂泥、紫泥和團山泥三種,燒制時溫度稍有高低,就會出現(xiàn)紫銅、葵黃、墨綠、鐵青、棕黑、海柴紅等各種顏色。而這件民國時期百果壺燒制時,壺身有17種瓜果、4種不同的顏色,充分體現(xiàn)了工匠的高超技藝與藝術審美水平。
江蘇宜興人杰地靈、瓜果豐盛、生活富裕,位于素有“魚米之鄉(xiāng)”稱號的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qū),此百果壺全身布滿瓜果,充滿了民俗文化元素,這正是紫砂壺雅俗共賞之魅力所在。據(jù)江蘇的親友介紹,此百果紫砂壺是清末、民國前后江蘇宜興周邊地區(qū)姑娘出嫁時,富裕娘家人陪送的嫁妝之一。此壺以棕黑菱角附腰作壺把,葵黃蓮藕一支作壺口,以香菇作壺蓋,香菇柄作蓋把,蓮蓬內7粒靈動的小蓮子活靈活現(xiàn),花生、大棗、紅豆、西瓜子等瓜果子伴隨周邊。這些皆是生活富足人家的日常生活食用品。在江南一帶地方口音中,菱角諧音伶俐,蓮藕諧音連偶,香菇諧音香姑娘,荸薺果肉雪白純潔,紅豆相思。因此,該壺的寓意是祝聰明伶俐純潔的姑娘喜結連理、早生貴子(大棗栗子)、幸福美滿、多子多孫(蓮蓬)。這充分體現(xiàn)了人們向往富裕生活、追求美好幸福的奮斗目標,是值得歌頌的民風喜事,是典型的中國地方民俗文化。
百果壺也稱花果壺,由清初名家陳鳴遠開創(chuàng),至乾隆時期工藝成熟,主要以宜興紫砂燒制多見。各式各樣的百果壺,壺身瓜果略有不同,以賜福納祥、吉祥美滿為主題思想,集傳統(tǒng)民俗文化和雕塑、瓷藝觀賞于一身。此紫砂百果壺是建國前后時期的富足人家使用的壺,來源與流傳經(jīng)歷不詳。據(jù)已退休多年的老保管部工作人員記憶,來源有兩種可能。一是:1953年三反運動,反腐敗收繳一批物品,暫存于此;二是:文化大革命時期,紅衛(wèi)兵抄家時收繳的物品,在當時黑白不清的動蕩年代,沒有任何交接程序、手續(xù)?;蚴菚捍?或是代保管,無人整理入檔,直到后來文物庫房核查,才得以建賬登記。此紫砂壺應為主人的心愛之物,泡茶、使用時間長久,壺內茶銹厚實,壺腹老包漿與壺身融為一體,壺腹表面略顯溫潤有光澤。美中不足的是,香菇蓋把(鈕)有缺殘。橢圓形香菇蓋與壺口嚴絲合縫,壺蓋內刻有方形印章款,應是百果壺制作者的名字。由于茶銹較厚,款識的字跡模糊不清,無法辨認。紫砂茶具之所以受人青睞,除了茶具的風格多樣、造型多變外,還在于它具有實用價值。據(jù)資料記載,南?!鞍賶厣金^”主人李景康、順德“碧山壺館”主人張虹在其合著書?陽羨砂壺圖考?中總結了百果紫砂壺的獨有特性:茗壺為日用必須之品,陽羨砂制,端宜論茗,無銅錫之敗味,無金銀之奢靡,善蘊茗香,宜于實用。一也:名工代出,探古索奇,仿商周、摹漢魏,旁及花果,偶肖動物,匠心獨運,韻致怡人,幾案陳之,令人意遠。二也:歷代文人或饌壺銘,或書款識,或鐫以花卉,或鋟以印章,托物寓意,書法不群,別饒韻格……
實踐證明,以江蘇宜興紫砂陶土燒制而成的紫砂陶茶具,是中國茶文化的發(fā)祥地,是世界茶文化用具中的奇葩。宜興紫砂壺泡茶既不奪茶真香,又無熟湯氣,能較長時間保持茶葉的色、香、味。因為有了藝術性和實用性的完美結合,紫砂壺才這樣珍貴。紫砂因茶而生,由茶乃盛,終攜茶而美。紫砂壺以其獨特的功能和卓越的工藝,贏得了“世間茶具稱為首”的美譽,為歷代品茗愛好者所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