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鋒,焦旭博,許 斌
(1.河南省登封市人民醫(yī)院,河南 登封452470;2.河南省人民醫(y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研究指出,顱內動脈瘤出血概率僅次于腦血栓形成和高血壓腦出血[1]。據不完全統計,約2%的單發(fā)顱內動脈瘤患者會由于瘤體的破裂而出現蛛網膜下腔的出血,嚴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2]。手術為當前臨床治療單發(fā)顱內破裂小動脈瘤最為主要的手段,常用方式為開顱夾閉術、介入栓塞治療等,其中開顱夾閉術由于對機體造成的創(chuàng)傷較大,加之術后易發(fā)生一系列的并發(fā)癥,不利于患者的恢復,故并不常應用;而栓塞介入治療能有效避免對于患者腦組織的直接損傷,故已成為臨床治療顱內動脈瘤最為常用的手段[3]。但目前有關于介入栓塞治療時機的選擇仍存有一定的爭議[4]?;诖耍狙芯烤徒槿胨ㄈ委煹臅r機進行研究分析,旨在研究介入的不同時機對單發(fā)顱內破裂小動脈瘤患者療效、預后的影響,為合理個體化治療提供重要資料,現報道見下。
1.1 一般資料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于登封市人民醫(yī)院診治的單發(fā)性顱內破裂小動脈瘤患者98例,納入標準:①診斷均滿足顱內破裂動脈瘤的標準[5],患者皆經腦血管造影、CT血管成像明確診斷;②均為單發(fā),且顱內動脈瘤直徑≤5mm;③臨床資料、影像學資料完整無缺漏;④均為初次發(fā)病。排除標準:①伴有心、肺、肝等器官嚴重功能不全者,顱內其他疾病者;②存在惡性腫瘤者;③存在免疫及血液系統疾病者;④動脈瘤破裂出血是由于創(chuàng)傷或者感染等原因造成;⑤存在凝血功能障礙者;⑥存在精神疾病、意識障礙等配合度低的情況。納入病例根據治療時間差異分兩組:于動脈瘤破裂72 h內進行介入栓塞治療為研究組(n=51),發(fā)病72~96 h進行手術為對照組(n=47)。兩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且自愿參加,并簽訂相關協議書。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執(zhí)行(編號:DFSRMYY2018-03)。
表1 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
1.2 方法兩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降顱壓、預防出血、維持水電解質等常規(guī)對癥治療。研究組于發(fā)病72 h內進行手術,對照組于發(fā)病72~96 h進行手術。介入栓塞治療操作:于手術前采用DSA造影確認患者顱內動脈瘤的部位、大小及形態(tài)?;颊邭夤懿骞苋砺樽?,使用Seldinger穿刺技術,選擇經股動脈穿刺管置,將動脈瘤載瘤血管肝素化處理,利用微導絲配合將微導管送至動脈瘤腔內,并將微導管調至適宜位置,根據動脈瘤形狀和大小選取介入材料,造影觀察引導下行顱內動脈瘤致密栓塞,并確認載瘤動脈通暢后退出導管,對穿刺點予以壓迫止血后消毒敷料加壓包扎處理。術后叮囑患者臥床休息,給予常規(guī)補液、支持等治療?;颊叱鲈汉笠蚤T診及住院復查隨訪6個月以上。
1.3 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根據術后DSA造影結果判斷[6]:完全閉塞:動脈瘤血管栓塞程度>94%;次全閉塞:動脈瘤血管栓塞程度為80%~94%;部分閉塞:動脈瘤血管栓塞程度<80%。②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質量: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數(BI)評測[7],總分為100分,包括修飾、進食、洗澡、用廁、穿衣等項目,得分越高,說明日常生活能力越佳;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評分量表(the MOS 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評測[8],分為生理與心理兩個方面,共8個條目,總分為100分,得分與生活質量呈正比。③格拉斯哥預后評分(GOS)評估[9]:估評內容包含死亡、植物生存、重度殘疾、輕度殘疾、恢復良好。(恢復良好+輕度殘疾)/總數×100%=預后優(yōu)良率。④并發(fā)癥:包括腦梗死、腦血管痙攣、再破裂出血、腦積水、下肢靜脈血栓。
1.4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 22.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n(%)描述,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描述,比較采用t檢驗。效驗水準為a=0.05。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研究組完全閉塞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220,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n(%)]
2.2 兩組BI評分、SF-36評分比較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兩組BI評分、SF-36評分均升高,且研究組治療后3、6個月BI評分、SF-36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3 兩組預后情況比較研究組預后優(yōu)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038,P<0.05)。見表4。
表4 兩組預后情況比較 [n(%)]
2.4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研究組患者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891,P<0.05)。見表5。
表5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n(%)]
顱內動脈瘤屬于神經外科一種常見疾病,由于血管壁囊性突起引起的病理性改變,患者常易出現眼瞼下垂、劇烈頭痛以及惡心嘔吐等癥狀[10]。顱內動脈瘤成因復雜,目前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11,12]。部分動脈瘤患者在血壓突然升高等誘因情況下,瘤體破裂引起蛛網膜下腔出血,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13]。顱內動脈瘤所致蛛網膜下腔出血應在積極保守治療基礎上盡早血管成像檢查明確診斷,及時對因治療;傳統開顱夾閉手術治療曾是主要治療手段,雖然能夠有效清除患者顱內血腫及蛛網膜下腔積血,但由于該術式創(chuàng)傷大,易引起蛛網膜下腔再次出血,且對于較小的動脈瘤,受手術空間限制難以操作[14,15]。
隨著醫(y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發(fā)展,介入栓塞治療被廣泛應用在神經外科的疾病治療中,由于介入栓塞治療患者造成的損傷較小,還能促進患者快速恢復,現已成為臨床上治療顱內破裂動脈瘤的首選治療方法[16]。但目前臨床上對患者進行介入栓塞治療的時機仍然存在爭議,如何科學地選擇介入時機,以便最大限度的改善預后是現階段關注的熱點[17]。Salem等[18]研究發(fā)現,于發(fā)病72h內行栓塞介入治療的患者動脈瘤完全閉塞率顯著高于發(fā)病72~96 h行介入栓塞治療的患者。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完全閉塞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說明于發(fā)病72 h內介入栓塞治療相比發(fā)病72~96 h行介入栓塞治療更有利于患者治療后臨床效果的提升,這與既往研究報道結果相符合[19,20]。除此之外,關于介入栓塞治療時機對動脈瘤術后預后質量的影響,同樣得到廣泛關注,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后3、6個月BI評分、SF-36評分均高于對照組,且研究組預后優(yōu)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證實了早期行介入栓塞治療對改善患者的預后質量具有積極作用。究其原因可能為,顱內破裂小動脈瘤患者患病時間越長,病情的惡化程度也會隨之增加,對預后的影響也會越顯著,故盡早行介入栓塞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質量以及預后情況。本研究還發(fā)現研究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盡早行介入栓塞治療可在一定程度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單發(fā)顱內破裂小動脈瘤患者發(fā)病72 h內行介入栓塞治療效果更為理想,有利于改善患者預后和提高生活質量,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具有一定臨床實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