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虎春,劉 磊,王 霞,邢風光
(濰坊市寒亭區(qū)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山東濰坊 261100)
蘿卜霜霉病是由寄生霜霉(Peronospora parasitica)侵染引起的,在蘿卜生產種植中時有發(fā)生。一般情況下,輕癥對蘿卜產量影響不大,但如果不及時防治,發(fā)展成重癥田,則嚴重影響蘿卜的產量。霜霉病主要為害蘿卜的葉片,發(fā)病初期葉面上形成淺黃色圓形或多角形病斑,在空氣潮濕時葉背會產生白色霜狀霉層;發(fā)病嚴重時,葉片病斑變紫黑色,外葉逐漸枯死,發(fā)病過程從下部葉片向上發(fā)展。另外,感病蘿卜的莖、花梗和種莢也會表現(xiàn)出類似的癥狀[1-2]。雖然,品種抗性、栽培措施、種子處理都會影響蘿卜霜霉病的發(fā)生,但是氣候因素是決定性因素[3]。尤其在溫暖潮濕的環(huán)境中,溫度7~28 ℃,相對濕度90%以上,最宜造成蘿卜霜霉病的發(fā)生[4]。濰縣蘿卜是濰坊市知名的地方特色品牌,是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近年來,由于氣溫升高,雨水增多,霜霉病成為是影響蘿卜生產的重要病害之一。為了綠色有效地防治蘿卜霜霉病,提高蘿卜的產量與品質,幫助農民減少損失,本文對3種藥劑進行田間試驗,以篩選出經(jīng)濟、有效、低毒和低殘留的農藥,滿足農產品質量安全要求,為科學有效安全地控制田間蘿卜霜霉病的發(fā)生和為害提供技術支撐。
試驗地點應選擇環(huán)境條件和栽培管理符合試驗要求,靶標病蟲害發(fā)生較為均勻的地塊。經(jīng)過一系列調查,最終選擇在地勢平坦開闊、有澆水條件、肥力中等、病害發(fā)生程度一致、栽培管理措施一致的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qū)朱里街道俊青蘿卜專業(yè)合作社進行試驗。試驗地面積1 134 m2,土質為壤土,土壤有機質含量1.12%,pH=6.8。
蘿卜霜霉病,病原為寄生霜霉(Peronospora parasitica)。
濰縣蘿卜,由濰坊隆聚農資有限公司提供,成品單重0.5~0.6 kg。2019 年8 月20 日播種,種植密度6 000 株/667 m2,選擇處于膨大期(一般為每年的10月)的蘿卜進行試驗。
687.5 g·L-1氟菌·霜霉威懸浮劑,由德國拜耳公司生產;50%烯酰嗎啉可濕性粉劑,由深圳諾普信農化股份有限公司生產;20%氟嗎啉可濕性粉劑,由沈陽科創(chuàng)化學品有限公司生產。
1.5.1 藥劑處理
每種供試藥劑設置2 個濃度(每組藥劑中較低的濃度為登記推薦用量,較高的濃度為生產中的實際用量)及一個空白對照組,共7 個處理(表1)。每組試驗設置3 組平行重復,試驗結果取平均值。
表1 供試藥劑名稱及用量表
1.5.2 小區(qū)設計
試驗小區(qū)面積30 m2,各處理間小區(qū)隨機排列。試驗共計7 個處理(Ⅰ~Ⅶ),各小區(qū)施加處理如表1 所示,每處理重復3 次,共計21 個小區(qū),小區(qū)采用隨機區(qū)組排列。
采用葉面噴施的方法,于發(fā)病初期開始施藥,2019 年10 月19 日第1 次施藥,于10 月26 日再施藥1 次,共施藥2 次。施藥器械工具為山東華盛農業(yè)藥械有限公司生產的衛(wèi)士牌背負式手動噴霧器,噴片直徑為1.3 mm,操作壓力2.5 kg·cm-1。藥液兌水稀釋,每667 m2用量為30 kg,以等量清水作為空白對照。在無風時,首先噴清水測算出每平方米用水量及流速,以葉片充分均勻著藥而不滴藥液為宜。配制藥液時,用移液管量取,先用少量水溶解藥劑,然后按確定施用藥液的用水量充分混勻。施藥時依次由低濃度到高濃度。試驗期間噴霧器單用,不使用與試驗無關的其他藥劑,避免交叉感染。
1.7.1 藥效調查
1)調查時間和方法。采用定點、定株、定葉調查,每小區(qū)對角線5 點取樣法,每點定查2 株,每株從低部葉向上調查5 片葉[5]。每次施藥前調查病情基數(shù),2次施藥,間隔7 d,末次施藥后分別在施藥后第7 d 和第10 d 統(tǒng)計標記葉片的發(fā)病程度,計算病情指數(shù)。以每一片葉上的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百分率來分級,按9 級分級標準逐葉記載發(fā)病情況,詳見表2。
表2 病情指數(shù)等級表
2)藥效計算方法。參照《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計算藥效。
式中:CK0為空白對照區(qū)施藥前病情指數(shù);CK1為空白對照區(qū)施藥后病情指數(shù);PT0為藥劑處理區(qū)施藥前病情指數(shù);PT1為藥劑處理區(qū)施藥后病情指數(shù)。
1.7.2 顯著性分析方法
使用DPS 軟件的鄧肯氏新復極差(DMRT)法分析顯著性差異。
通過施藥前后4 次調查蘿卜霜霉病的發(fā)病程度,計算病情指數(shù)及施藥后的防效(見表3)。從表3 中可以看出,空白對照組的病情指數(shù)隨著調查次數(shù)的延后而顯著增加,而其他6 組藥劑處理組的病情指數(shù)也逐漸增加,但與對照組相比,增幅明顯放緩。
表3 3 種殺菌劑對蘿卜霜霉病藥效試驗結果表
1)試驗表明,第2 次藥前調查,687.5 g·L-1氟菌·霜霉威懸浮劑的防效最好,每667 m2使用75 mL 和60 mL 處理的防效為73.46%和68.76%;50%烯酰嗎啉可濕性粉劑的防效稍差,每667 m2使用40 g 和30 g 處理的防效分別為68.75%和62.82%;20%氟嗎啉可濕性粉劑防效最低,每667 m2使用50 g 和37.5 g 的防效分別為62.71%和58.51%。統(tǒng)計學分析表明,處理Ⅱ、Ⅲ、Ⅳ防效與處理Ⅴ、Ⅵ防效差異極顯著,處理Ⅳ的防效最好,處理Ⅲ、Ⅱ防效次之。
2)末次施藥后7 d 調查,687.5 g·L-1氟菌·霜霉威懸浮劑防效最好,每667 m2使用75 mL 和60 mL 處理的防效分別為82.36%和76.70%。此時使用50%烯酰嗎啉可濕性粉劑和20%氟嗎啉可濕性粉劑的防效接近,前者每667 m2使用40 g 和30 g 的防效分別為75.58%和67.27%;后者每667 m2使用50 g 和37.5 g的防效分別為74.04%和67.35%。統(tǒng)計學分析表明,處理Ⅱ、Ⅲ、Ⅳ防效與處理Ⅰ、Ⅴ的防效差異極顯著,處理Ⅳ防效最好,處理Ⅲ、Ⅱ防效次之。
3)末次施藥后10 d 調查,687.5 g·L-1氟菌·霜霉威懸浮劑的防效仍然最高,處理Ⅳ和處理Ⅲ的防效為84.69%和80.61%。50%烯酰嗎啉可濕性粉劑和20%氟嗎啉可濕性粉劑的防效仍較為接近,處理Ⅱ和處理Ⅰ的防效分別為78.82%和70.94%;處理Ⅵ和處理Ⅴ的防效分別為76.66%和70.39%。統(tǒng)計學分析結果表明,處理Ⅳ的防效最好,與處理Ⅰ、Ⅲ、Ⅴ、Ⅵ的防效差異顯著。
試驗中觀察,供試藥劑所試濃度范圍內對蘿卜植株生長安全,無藥害發(fā)生。
本試驗結果表明,在蘿卜霜霉病發(fā)生初期每 667 m2使用687.5 g·L-1氟菌·霜霉威懸浮劑60~75 mL、每667 m2使用50%烯酰嗎啉可濕性粉劑30~40 g、每667 m2使用20%氟嗎啉可濕性粉劑37.5~50.0 g,對蘿卜霜霉病均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本試驗通過噴施不同濃度藥劑發(fā)現(xiàn),每667 m2使用75 mL 的687.5 g·L-1氟菌·霜霉威懸浮劑對蘿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最好,值得在實際生產中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