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教育部發(fā)布了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及各學科新修訂課標(2022年版),一時間,如何理解并實施新課標,成為廣大教師熱議的核心話題。
關于新課標,雖有專家們的權威解讀珠玉在前,但仍有一些老師們最關切的問題令人困惑。因此,便想從一線教師的視角,以《信息科技》為例,談一點個人看法。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獲悉《信息科技》有了新課標,朋友圈里最先炸了鍋,字里行間都能感受到各式各樣抑制不住的喜大普奔。但情緒平復后細研內容,老師們有了各自的擔心和迷茫。
有人不解,我們好不容易從“綜合”走向了“獨立”,可教學的內容和形式看起來怎么更“綜合”了呢?
個人理解,信息技術(科技)從綜合實踐課程中獨立出來,是學科地位進一步提升的象征,而內容和形式上的偏于綜合,則是新的課程方案整體上的價值取向的轉變。
因此,我們需要在進一步熟悉課程方案的基礎上去解讀學科標準,同時還需注意各學科課標內容、形式上的橫向比較和關聯。
有人疑惑,一、二年級的信息科技有內容卻沒學時,那么這內容到底誰來上?去哪上?又該怎么上?
從經驗主義出發(fā),我給(小學段)小伙伴的建議是,一、二年級的你主要負責關心“內容”,“學時”擔憂直接留給九年級的他們就行。
我認為,一、二年級的無學時有內容,可以理解為信息科技的學習應該從跨(多)學科引入,需要更加注重教室里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的信息滲透。九年級的無學時有內容,則可以理解為是一種跨學科的深度融合,是信息科技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習的一個綜合考量。
至于具體的誰來上和去哪上的問題,限于篇幅,只能表個態(tài)說:既然“獨立”來得如此不易,“主權”大事又豈能假手他人。
有人惶恐,新課標里的“圍繞信息科技教學指南和學生學習手冊,開發(fā)配套資源”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將來沒了教材?
沒有教材是不可能的,但教材的形式會更加多維和多元是必然的。我認為,傳統(tǒng)意義上的紙質教材可能會越變越薄,線上的數字化學習資源則會越積越厚。
薄,是一種必然。因為新技術、新內容、新方法使得再厚的教材都會顯得很“薄”。因此,唯有人人參與資源共建,讓我們在共建共享中迭代,才能漸積漸厚,形成良好的學習生態(tài)。
有人提出,新課標讓我們挺直腰桿“上位”了,那“正規(guī)軍”的裝備是不是也應該有個標準配置?
老師們的這個想法簡單而直接,卻也是經常被我們習慣性忽略的重要且迫切的問題。事實上,信息技術裝備是老師們最為關心的話題之一,卻也是最羞于在正式場合提及的。所以我們很少見到一線教師寫純粹談硬件配置的文章,因為這顯得“不高級”,但在各種“秀肌肉”的場合,卻又是另一番光景。例如,我們在安排參觀路徑時,總是有意無意地會“路過”學校最好的實驗裝備室,匯報里炫耀的也往往是所謂的各自區(qū)域內的“獨一無二”。但,我們沒有一個符合行業(yè)標準的信息技術裝備標準。期盼著在《信息科技》新課標之后,我們會擁有一個權威又實用的信息科技裝備配置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