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雙減”政策的提出,應注重對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教育和培養(yǎng)切實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成為小學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語文學科作為基礎教育中重要的基礎性課程,對于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掌握基本學習技能起著重要意義。在“雙減”政策背景下,處理好“教”,“學”,“評”之間的關系,確保三者之間的一致性這對課堂教學質量及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鑒于此,本文首先對“教,學,評一致性”的基本感念進行解讀,其次分析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學,評一致性”應用的價值,最后探究了“雙減”政策下“教學評一致性”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改革策略。
關鍵詞:“雙減”政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引言:
2021年7月,隨著“雙減”政策的出臺,標志著“雙減”政策在全國范圍內實施,希望以此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促進學生的全面培養(yǎng)?;凇半p減”政策視角來看,“教,學,評一致性”旨在根據當前教學實際,已明確的課程目標為基本指向,將實踐教學、課下鞏固和課程評價統(tǒng)一起來,保證課程教學順利推進。在這種新教學理念的指導下,將打破原有教學過程中“教”、“學”、“評”三者之間的壁壘,建立一個更加科學化、系統(tǒng)化的教學體系[1]。對基礎教育而言語文學科具有核心地位和重要價值,閱讀教學更是小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學習技巧培養(yǎng)的重點內容。因此,以“雙減”政策為研究背景,探究“教,學,評一致性”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具有較強的實踐意義和理論意義。
一、“教,學,評一致性”的基本概念分析
“教,學,評一致性”是指將原本相互獨立的“教學”、“學習”、“評價”三者聯系起來,明確課程教學的基本方向,兼顧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特殊性,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學生的被動接收地位,加強對學生的主體性認識,推動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銅鼓對以往教學實踐的考察,很多任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未能認識到“教”、“學”、“評”三者之間的聯系,將其視為三個相互獨立的個體,導致教學缺乏聯系性,制約了課堂教學水平的提升。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加快引進新型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根據“教,學,評一致性”的基本觀念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中的具體環(huán)節(jié)和細則進行詳盡分析,同時積極與學生交流互動,了解學生的基本訴求,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學習思維。
二、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學,評一致性”應用的價值
(一)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也是教學目標設定的基本依據,但學生的學習活動不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過程中,以課前預習和課下鞏固為主要內容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是提供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動力。特別是對小學閱讀教學來說,僅靠課堂授課過程中的文章閱讀和解讀難以滿足學生閱讀能力提升的需求,需要學生結合自身能力和愛好在課下開展閱讀活動。而處于這一年齡段的學生,普遍缺乏良好的自制能力和辨別能力,影響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2]。而“教,學,評一致性”模式的應用可以對學生的課外閱讀起到正向引導作用,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有效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提升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
對于小學階段的教學來說,學生的年齡尚小,心智尚未成熟,教學主要以基礎性和啟蒙性教學為主,重視興趣愛好和辨別能力培養(yǎng)。而在小學閱讀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要落實“教,學,評一致性”教學模式的基本要求,重視對學生辯證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使學生能夠在閱讀過程中理解作者的主旨思想,并在這一過程中掌握基本閱讀技巧,在提升學生基本文化素養(yǎng)的同時,確保小學生在接下來的學習過程能夠順利進行。
三、“雙減”政策下“教,學,評一致性”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根據教學實際規(guī)劃教學目標
與其他課程的教學不同,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是一個長期,且潛移默化的過程,任課教師在怪話教學安排的過程中充分了解本班級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閱讀能力,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為教學實踐的開展提供必要保障??紤]到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長期性,任課教師應將教學活動劃分為不同階段,每個階段設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幫助學生能夠循序漸進地提升自身的閱讀能力。而教學目標的設立可以使任課教師全面掌握學生在這一階段學習的全過程,確?!敖獭?、“學”、“評”三者間的一致性。例如,在對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中的第七單元《古詩三首》、《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梅蘭芳蓄須》幾篇課文的講解過程中,任課教師要根據課文內容和主旨思想為本單元總結一個概括性主題,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以本單元為例,任課教師對本單元教學目標的規(guī)劃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第一,通讀全文,了解文章的主旨結構,對本單元出現的生字、生詞進行記憶;第二,通過對文章的初步研讀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探析其與本單元主題之間的明確聯系;第三,在老師的引導和講解下,認識文章的結構特點和寫作技巧,掌握基本閱讀技巧,以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3]。以短期目標為指向,更能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幫助學生全面掌握文章主旨的理解方式,提升閱讀技能。更為重要的是,階段性教學目標的設立具有一定靈活性,能夠根據實際教學情況和學生的興趣變化進行靈活調整。
(二)以學生興趣為導向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
在“雙減”政策下,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性地位不斷提升,但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缺乏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同時受到思維模式和識字能力的限制,導致學生很難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難以實現閱讀水平的提升。從這一視角來看,小學語文閱讀教師在規(guī)劃具體教學活動時,不僅要全面了解學生的基本素養(yǎng)和閱讀技巧掌握情況,還要定期與學生進行交流,認識到學生的基本訴求和興趣愛好,據此安排教學活動,使課堂教學能夠充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為課堂教學增添趣味性。例如,在對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主要是對中外神話故事和傳說進行講解,包括《盤古開天地》、《精衛(wèi)填?!返葍热?,任課教師應充分注意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采取能夠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教學模式,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第一,結合課本內容,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向學生播放神話故事相關的視頻短片或動畫片,更加直觀地向學生展示課本內容,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個基本印象,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第二,將學生華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根據自身興趣選擇合適的主題,以話劇表演的方式對課本內容進行展示,使任課教師能夠及時掌握學生對課文的閱讀理解情況。第三,鼓勵學生在課下閱讀神話故事,組織學生定期分享閱讀情況,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三)更新教學理念要求學生課前預習
隨著“雙減”政策的出臺,小學語文課程改革的方向愈發(fā)明顯,同時對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目標設定提出了新的標準和要求。受這一因素影響,任課教師要從整體層面把握教學實施情況和學生的閱讀水平,不斷吸收新的教學理念,對教學活動進行合理規(guī)劃,制定科學的教學策略,確保教學活動能夠順利推進[4]。因此,為了確保教學水平穩(wěn)步提升,保證閱讀教學效率,任課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對課本內容進行預習,使學生能夠在教學活動開始前對課本內容形成初步認知,具體來說,任課教師可以在正式授課前,利用便捷化的社交媒體與學生進行有效溝通,向學生發(fā)放下一章節(jié)的主旨結構,并就課文內容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對文章進行初步閱讀,從而為課堂教學提供基本保障。
(四)以能力提升為指向優(yōu)化教學活動
從“雙減”政策視角對“教,學,評一致性”的基本理念進行考察,為適應新的變化應統(tǒng)籌好“教”與“學”之間的關系,使教學活動能夠向更廣的范圍延展,確保教學活動和學生閱讀活動之間的連結性,以學生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提升為目標指向對教學活動進行優(yōu)化。為實現這一目標,任課教師應定期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和閱讀能力進行考查,從整體視角出發(fā),設計更加新穎性、科學性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可以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全面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一般來說,對文章主旨認識不清,生字生詞儲備不足是制約學生閱讀能力提升的最主要因素,因此,任課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對生字生詞記憶和文章主旨分析環(huán)節(jié)進行優(yōu)化,利用更加新穎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克服閱讀能力提升過程中存在的不足。比如在講解《圓明園毀滅》這篇課文過程中,任課教師應對“火燒圓明園”事件發(fā)生的背景及其影響進行介紹,在結合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探析文章的寫作意圖,從而在此基礎上對文章主旨進行分析。同時,由于課文中生字詞較多,應將課文中出現的生字詞羅列出來,讓學生之間采用相互交流互動的形式展開對課文中生詞、生字的學習,進而讓學生的語言表達交流協(xié)作等多方面能力獲得鍛煉和提高,同時也實現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提升語文閱讀能力。
(五)結合學生課堂表現進行量化評價
為了能夠使“教、學、評”達到統(tǒng)一,任課教師可以采用量化評分的方式,對學生的閱讀情況以及整個閱讀的過程進行評價打分。首先,這種量化評分方式要求教師能夠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科學合理的量化評分表,保證打分一定要公平,教學目標中的每一項評比標準都要出現在評分項目當中[5]。其次,量化評分表準備完成之后就是針對學生表現情況進行打分了。以表格內容為依據,根據學生課內課外的閱讀情況進行評比打分,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打分過程中,一定要避免主觀意志的干擾,盡量保證打分公平合理。以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中的課文《爬天都峰》為例,教師可以根據本科的教學目標以及學生們的實際情況,制定量化標準,然后根據標準制定教學方案,在教學完成之后,為學生布置課下閱讀作業(yè),設置相關的問題,并選取合適的時間,對學生關于課文的掌握和理解情況進行考察,比如,是否真正了解了文章的主旨和大意,能否運用自己的語言將文章的大意生動地講述出來等等,根據同學們的表現情況以及每個問題在評分表中所占的比重對學生進行評價打分,以此來實現“教”、“學”、“評”三者的統(tǒng)一。
(六)依據教學評價結果調整閱讀教學
對教學質量和效果進行考核評價的目的在于發(fā)現實際授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彌補當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優(yōu)化教學體系?!半p減”政策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更加重視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和綜合素質的提升,但這一目標的實現涉及的教學周期較長,需要根據教學推進情況不斷調整教學內容,以此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和閱讀能力。仍然以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中的課文《爬天都峰》為例進行分析,在了解實際教學的量化評價結果后,任課教師能夠認識到學生在對故事的敘事理解能力和情景感知能力上存在不足,因此,任課教師可以讓學生整理文章的主體脈絡或指出每段的中心句,逐步提升學生對文章主旨的把握能力,彌補現階段閱讀過程中存在的不足,改善語文閱讀教學的整體質量。除此之外,文學創(chuàng)作來源于實踐,也應用于實踐,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還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引導學生掌握更加豐富的實踐經驗,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和學習能力。
結語:
綜合以上分析,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習來說,小學語文教學起著基礎性作用,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但隨著“雙減”政策的出臺,以及一系列政策指標的制定,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為適應這一趨勢,需要對小學語文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全面調整,推動“教,學,評一致性”在實踐教學中的應用。因此,本文基于“雙減”政策視角,對“教,學,評一致性”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小學語文閱讀中的應用價值進行探析,并分別從根據教學實際規(guī)劃教學目標、以學生興趣為導向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更新教學理念要求學生課前預習、以能力提升為指向優(yōu)化教學活動、結合學生課堂表現進行量化評價、依據教學評價結果調整閱讀教學六個方面提出了具體的應用策略。
課題項目:2020年福建省尤溪縣教育科研課題-開展農村小學親子閱讀活動的探究(編號:yxkt20007)
作者簡介:周玲玲(1974.04-),女,漢族,福建尤溪人,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參考文獻:
[1]杜慧如.基于教學評一致性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設計探究——以統(tǒng)編四年級上冊《夜間飛行的秘密》為例[J].課外語文,2022(03):52-54.
[2]江玉婷.基于“教學評一致性”的小學語文二年級學習單設計策略探究[J].新課程,2021(40):75.
[3]鄢靜.基于“教學評一致性”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探究——以統(tǒng)編版六年級下冊《兩小兒辯日》教學為例[J].新教師,2021(09):33-34.
[4]孫博.多角度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一致性[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1,6(15):35-36.
[5]陳家堯,劉政,李衛(wèi)國,劉莎,段琴琴.推進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教學評一致性”課程改革 以重慶市第三十八中學為例[J].今日教育,2021(06):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