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鶴
琴棋書畫又稱四藝,在古代,琴棋書畫是文人騷客修身所必須掌握的技能,其中的“琴”,是我國歷史上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現(xiàn)稱古琴或七弦琴。古琴的制作歷史悠久,許多名琴都有文字可考證,而且具有美妙的琴名與神奇的傳說。最著名的是齊桓公的“號鐘”、楚莊王的“繞梁”、司馬相如的“綠綺”和蔡邕的“焦尾”。這四張琴被人們譽為“四大名琴”。
“號鐘”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之洪亮,猶如鐘聲激蕩,號角長鳴,震耳欲聾。相傳,春秋時期,齊桓公某次路過一個村莊,聽到一陣極其難聽的琴音,不由得去尋找到底是誰在亂彈,卻發(fā)現(xiàn)一個五六歲的小孩被一群小孩毆打,但是他還是拼命護著一把琴。齊桓公救下那個小孩,才知道這琴是他的父親留下來的。小孩父母皆早亡,自己想要學(xué)父親彈琴謀生,但是因為沒有學(xué)過,所以才彈得那么難聽,再加上搶了乞丐的地盤,所以被人群毆。齊桓公憐憫這個小孩,又驚訝他的那把琴居然比自己收藏的那么多琴都要好,所以把小孩帶回去,請樂師來教他彈琴,并且為他取名“號鐘”。數(shù)年之后,齊桓公將要出征時,聽到一陣慷慨激昂振奮人心的琴音,那正是號鐘彈奏出來的。此后,號鐘名聲大振。后世為了紀(jì)念號鐘,就把他所彈奏的那把琴也取名為號鐘。
“繞梁”這個詞到現(xiàn)在為止,還有贊美聲音美妙動聽的意思,好像就在耳邊縈繞,久久不絕。而在歷史上,相傳這是一個叫華元的人送給楚莊王的禮物,而因為繞梁這把琴聲音太美妙,楚莊王自從得到它之后,整天沉迷其中無法自拔,荒廢朝政,有一次甚至連續(xù)七天都沒有上朝。他的王妃樊姬深明大義,力勸楚莊王回歸朝政,不要再這樣沉迷音樂了,她以“夏桀酷愛妺喜之瑟而招致殺身之禍,失去了江山社稷”來規(guī)勸楚莊王。終于,楚莊王醒悟過來,但是他實在是無法抗拒繞梁美妙的琴音,沒有辦法,只得忍痛割愛,命人用鐵如意捶琴,琴身碎為數(shù)段。從此,萬人羨慕的名琴“繞梁”成為絕響。
“綠綺”是漢代著名文人司馬相如彈奏的一張琴。司馬相如原本家境貧寒,但他的詩賦極有名氣。梁王慕名請他作賦,司馬相如寫了一篇《如玉賦》相贈。梁王極為高興,就以自己收藏的“綠綺”琴回贈。“綠綺”是一張傳世名琴,琴內(nèi)有銘文“桐梓合精”,即桐木、鋅木結(jié)合的精華。司馬相如精湛的琴藝配上“綠綺”絕妙的音色,使“綠綺”琴名噪一時,以至于“綠綺”成了古琴的別稱。后來,司馬相如撫“綠綺”琴歌《鳳求凰》向才女卓文君求愛,締結(jié)良緣,被傳為千古佳話。
“焦尾”是東漢著名文學(xué)家、音樂家蔡邕親手制作的一張琴。蔡邕就是蔡文姬的父親,他愛好音律并且十分精通。相傳蔡邕在“亡命江海、遠(yuǎn)跡吳會”時,偶然聽見隔壁燒火的聲音,他聽出來那是在燒難得的桐木的聲音,馬上跑進烈火中搶救出一段尚未燒完的梧桐木。他依據(jù)木頭的長短、形狀,制成一張七弦琴。此琴音色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為“焦尾”。
責(zé)編/ 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