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聯生
老家是撫河邊的一個鄉(xiāng)村,美麗的撫河從村邊蜿蜒而過,一年四季奔流不息。我家的老屋就在一個叫院下村的村里。老屋是磚木結構的青瓦房,這是一棟被農村人稱作向三間的大瓦房。中間是堂屋,東邊和西邊各有前后兩間房,堂屋后面還有一間舵房。堂屋里有個供桌,供桌后方的墻壁上有一個凹進去的神龕,里面貼著一張紅紙,上書“天地國親師位”,兩旁還密密麻麻地書寫著一些小一點的字。每當初一、十五或是傳統(tǒng)節(jié)日,母親就會燒上幾炷香,放一些供品,點亮一盞小油燈放在神龕上,希望神靈和先祖先宗保佑家人。
老屋保存著我童年的記憶,有屬于我小時候的一片天空。每次回到老家,我都會一遍遍觸摸小時候在老屋的痕跡,兒時的生活片段仿佛就在眼前,那么真切,令人回味。孩提時代,居住在老屋里的人們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單調平靜的生活,只有過年的時候老屋才會熱鬧起來。大紅的春聯,熱鬧的年畫,讓老屋的氛圍躁動起來。這期間,老屋堂屋的墻壁上便掛著各式各樣的年貨,八仙桌上擺滿了供品,此時的老屋顯得那么富有生氣,充盈著濃濃的農村生活氣息。
記憶中,一年四季,老屋門外的墻壁上總會掛滿東西。母親是個勤快人,夏天會把茄子、南瓜之類的蔬菜切了曬干,等到秋冬季節(jié),沒什么菜的時候就拿出來吃。秋季收獲的紅薯、芋頭,如果沒有地方放的話,母親也會用袋子把它們裝起來,用根繩子將其掛在老屋的墻壁上。
春天來臨,萬物復蘇,老屋年年春天都有燕子來做窩。母親忠厚,慈愛善良,村里的頑童經常會掏燕窩,母親看見了,就會教育他們燕子是益鳥,會吃田里的害蟲,保護莊稼,要愛護燕子。有一回,老屋屋梁上的燕窩里剛孵出的小燕子不慎摔了下來,母親愣是登梯爬高把小燕子送回窩里。有一次,我回老家看望母親,吃飯時,燕子拉的屎不偏不倚正好落在我的脖子上,當時我真想拿竹竿把燕窩搗下來。母親趕忙說,這些燕子通人性,愛干凈,糞便從不拉屋里,就是孵小燕期間,大燕子叼食回來喂完小燕子后也會再把小燕子的糞便叼出去,今天的情況實屬例外,肯定是小燕子拉的。我看看地上,確實沒有多少鳥屎痕跡。再看屋梁上,幾只小燕子正在窩里探頭探腦,張大著嘴“唧唧”待哺。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高中畢業(yè)后,我離開了農村,也離開了老屋,來到城市工作。遠離家鄉(xiāng)在外上班的我,習慣了把老屋當作家的標志,不管多久回家一次,只要遠遠地看見那棟老屋,親切感便油然而生。
幾十年歲月蹉跎,轉眼間物是人非。父母已離開我們多年,老屋因沒有人居住,破敗不堪,幾年前在新農村改造中,老屋按規(guī)劃被拆了。
現在,每當想起父母那慈愛的音容笑貌,我就禁不住想起老屋,想起住在老屋里的歲月,想起在老屋里天真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