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錦黎:終身讀書實踐者。鐘愛寫作,以筆書情,用文字凝視內(nèi)心,以理性洗刷人生。公眾號:錦黎書齋
有人說:“在這個內(nèi)卷的時代,內(nèi)耗是比內(nèi)卷更可怕的存在?!?/p>
內(nèi)耗是什么?
是面對小事思慮過度;是習慣性自責、糾結后的自我折磨與自我消耗。
人生道阻且長,我們不該自我為難,學會和自己和解的人生,才是坦蕩的人生。
看過一段黃覺和周迅的趣事。
有一次,兩人見面,周迅穿著一雙松糕鞋,黃覺隨口說了一句:“這鞋太難看了?!?/p>
誰知道,十幾年過去,周迅對此一直揪著不放,每次見黃覺都要問一句:“哎,看我的鞋好看嗎?”
周迅曾說,那次之后,每次出門都會為了穿哪雙鞋發(fā)愁,這件事甚至成了她生活中的一大障礙。
過于敏感的人,會更容易注意到別人不太注意的細節(jié),也更容易被他人的言行影響。
我們身邊這樣的例子其實有很多。
好友小依因生孩子居家兩年,其間她無數(shù)次想重回職場,可兩年后,真正要重返職場時,卻猶豫了。她覺得自己的業(yè)務能力早已生疏,兩年來很少和人打交道,適應不了職場生活,于是陷入焦慮。后來在老公及好友的開導下,她邁出步伐,踏入職場,可沒想到問題變得更嚴重。
她在工作中異常敏感,每天一半時間在工作,一半時間在和內(nèi)心作斗爭。
工作中,沒有得到同事的主動回復,她會認為同事覺得她工作能力差,不喜歡她,甚至認為自己好欺負,別人都不尊重她;做錯了一件小事,她會聯(lián)想到領導可能會否定她,不會再重用她。
用她的話來講,每個周末不是用來休息的,而是用來療傷的。
敏感的內(nèi)心就像一臺生活顯微鏡,能夠照到生活中不曾被人注視的每個角落,但人的精力畢竟有限,當大腦承載了太多無謂的瑣事,遲早有一天會宕機。
看過一句話:敏感的人容易有太多假想敵,到頭來會發(fā)現(xiàn),唯一的敵人只有自己而已。
的確如此,敏感的人總是在與自我的斗爭中不斷消耗自己,讓自己身心疲憊。
要學會把眼光從外界收回來,回歸在自己身上,多關照自己的內(nèi)心,只有自己變好了,外界看起來才會更美好。
綜藝《初入職場的我們》中有兩個競選品牌推廣崗位的實習生,一個叫鄭如秀,畢業(yè)于上海交通大學營銷專業(yè);另一個叫孟羽童,畢業(yè)于浙江大學西班牙語專業(yè)。
很顯然,拿專業(yè)來說,鄭如秀更適合這個崗位,可在幾輪考驗之下,專業(yè)度夠高、能力夠強的鄭如秀,總習慣自我懷疑,怕自己不能勝任。她說:“我覺得我還是不適合品牌推廣,感覺專業(yè)度不夠,心里沒底氣,也很難受?!?/p>
后來,她甚至直接和人事提出,要提前離開節(jié)目。
她的自我懷疑不僅讓自己壓力巨大、情緒低落,同時也錯失了很好的就業(yè)機會。
而孟羽童性格外向直爽,毫不怯場,比賽中總能展現(xiàn)自己最好的狀態(tài),結果她贏得了董明珠的賞識。
有些人明明很優(yōu)秀,卻陷在自我懷疑的泥沼中無法自拔,不僅給生活罩上一層陰霾,也錯過了生命途中的一些繁華景色。
網(wǎng)上一句話說得好:“你若自我懷疑,沒人替你勇敢?!?/p>
自我懷疑帶來的往往是限制性信念,當一個人堅定地認為自己不行的時候,剩下的就只有對生活的無力。而自己不行和認為自己不行本就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只有擺脫這種習得性無助的束縛,我們才能終止內(nèi)耗,輕松前行。
正如吸引力法則告訴我們的道理,只有不斷朝好的方向思考,我們才能更接近成功。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老和尚和小和尚在趕路,來到一條河邊,剛要過河,發(fā)現(xiàn)河邊有位女子想過河卻不敢過。于是老和尚主動上前背女子過河,然后繼續(xù)帶著小和尚趕路??勺咴诼飞闲『蜕虚_始心神不寧了,且一直不停嘀咕,一路走一路想,最后終于忍不住了,說:“師父,你怎么能背女子過河呢?你犯戒了。”老和尚語重心長說道:“你看,我只是背她過河,你卻背了她一路?!?/p>
有多少人如這小和尚一般,為自己的內(nèi)心無故增添了無數(shù)的負擔。
一段親密關系失敗,便覺得真愛難尋,為避免傷痛,從此遠離情感;和領導同事發(fā)生一次摩擦,就覺得職場險惡、人際復雜,從而給自己套上一層厚厚的偽裝,以面具示人。
殊不知,正是這些過往的生活碎片,才串聯(lián)成了我們五彩斑斕的歲月長河,既然已成過往,也不必念念不忘。
可很多人就是活在被過去填滿的當下,負重前行。不僅如此,還要給自己的生活再添些期望的柴火,活在自己設定的目標清單中,當目標遲遲達不到時,便陷入了內(nèi)耗的無盡循環(huán)。
汪涵說過一句話:“不管是逐漸繁華還是即將枯萎,此時此刻才是我們結結實實的人生?!?/p>
因此,學會臣服,臣服于已經(jīng)過去的事實和將來一定到來的事實;時常清理,清理掉自己想控制生活的一切想法;安住當下,把握我們唯一能掌控的此刻,這才是減少內(nèi)耗的開始。
很多時候,問題的起點和終點,都不在外面,而在自己心里。
我們總覺得一生煩惱太多,但最后會發(fā)現(xiàn),大部分擔憂的事情其實從來沒有發(fā)生過。
生活本就是一場與自我的長時博弈,只有學會和自己握手言和,停止內(nèi)耗,我們才能積攢成長的力量,收獲輕盈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