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俊紅,郝倩倩
天津醫(yī)科大學第二醫(yī)院門診 (天津 300211)
小兒肺炎是兒科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1]。病原體感染是引起小兒肺炎的主要因素,可造成患兒肺部炎癥病變,甚至出現大量膿性痰液阻塞呼吸道,影響呼吸功能,危及患兒的生命安全。此外,由于患兒年齡較小,肺部尚未發(fā)育成熟,纖毛運動功能低下,咳痰無力,難以將體內痰液咳出,導致痰液阻塞氣道,影響肺部通氣功能,延緩病情的恢復速度[2-3]。因此,臨床需加強對肺炎患兒的排痰干預,這對促進病情恢復意義重大。人工叩背、機械排痰是目前臨床常用的兩種排痰方式,是通過叩擊人體背部,松動體內痰液,從而促進痰液順利排出。但由于患兒自控能力差,排痰期間易出現哭鬧行為,不能較好地配合醫(yī)護人員,影響排痰效果,故在排痰期間還需輔助護理服務,以進一步增強排痰效果?;诖耍狙芯刻接憴C械輔助排痰聯合綜合護理干預在肺炎患兒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6月至2020年7月于我院就診的116例肺炎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58例。觀察組男35例,女23例;年齡10個月至6歲,平均(3.52±0.21)歲;病程5~12 d,平均(8.53±1.10)d。對照組男33例,女25例;年齡11個月至7歲,平均(3.66±0.32)歲;病程6~13 d,平均(8.62±1.14)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納入標準:經肺部CT檢查、臨床癥狀等確診為小兒肺炎;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咳痰、氣促、咳嗽等癥狀;家屬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合并呼吸衰竭;伴有哮喘等其他呼吸系統疾?。恢匕Y肺炎、膿胸。
兩組住院期間均接受化痰止咳、解痙平喘、霧化吸入等常規(guī)對癥支持治療。
對照組實施人工叩背排痰:護士與家屬協助患兒取側臥位,護士右手五指并攏,手背隆起,腕關節(jié)發(fā)力在患兒背部從下到上、由外到內均勻叩擊,40~50次/min,過程中可根據患兒的耐受程度適當調整力度與頻率,3次/d(于餐前或餐后2 h進行),持續(xù)干預5 d。
觀察組實施機械輔助排痰:使用珠海黑馬醫(yī)學儀器有限公司生產的G2000型多頻振動排痰機幫助患兒排痰;患兒取側臥位,接通儀器電源,設置排痰頻率(15~25 Hz)、時間(5~10 min),護士一手握住儀器叩擊頭、一手引導叩擊頭加壓,叩擊頭在患兒背部從下到上、由外向內均勻叩擊,3次/d(于餐前或餐后2 h進行),持續(xù)干預5 d。
兩組在排痰期間均接受綜合護理干預,具體如下。(1)健康宣教:對患兒家屬進行肺炎知識宣教,解釋排痰的必要性,并強調排痰注意事項及對患兒病情恢復的良好作用。(2)環(huán)境護理:保持病房整潔干凈,按時消毒,設置溫度為24~27 ℃,濕度為50%~60%,每日通風2次(上、下午各1次),30 min/次。(3)心理護理:對于3歲及以下患兒,護士囑家屬準備如撥浪鼓、圓球等小玩具,在排痰時用玩具吸引患兒注意力,或者利用手機播放動畫視頻;對于3歲以上患兒,護士囑家屬準備小汽車、洋娃娃、繪畫讀本,用于排痰后獎勵,或于病房內滾動播放動畫,或于墻上張貼卡通人物。(4)病情觀察:護士在患兒用藥后監(jiān)測其體征變化,排痰全程注意觀察患兒的反應,并適當調整叩擊頻率與時間;每隔4 h測量1次患兒體溫,對于體溫<38.5 ℃的患兒行物理降溫,對于體溫≥38.5 ℃的患兒遵醫(yī)囑予以退燒藥。(5)飲食護理:指導家屬為患兒準備易消化、維生素含量豐富的食物,在治療前期以流質飲食為主,待病情好轉后改為半流質,多飲水。
兩組均持續(xù)觀察至患兒出院。
(1)排痰量:記錄兩組排痰第3、4、5日的排痰量。(2)病情恢復情況:記錄兩組臨床癥狀(氣促、咳嗽、咳痰、肺部濕啰音、肺部哮鳴音)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
觀察組排痰第3、4、5日的排痰量均多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排痰效果比較
觀察組氣促、咳嗽、咳痰、肺部濕啰音、肺部哮鳴音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病情恢復情況比較
肺炎患兒以氣促、咳嗽、咳痰等為主要臨床癥狀。目前,針對肺炎患兒,臨床主要采取霧化吸入、化痰止咳等對癥支持治療,可有效減輕患兒咳嗽、氣促等癥狀[4]。但肺部炎癥會造成支氣管分泌物增多,使支氣管黏膜充血、水腫,影響正常的肺通氣與換氣功能,加之患兒支氣管與肺部未發(fā)育完全,氣管、支氣管狹窄,且纖毛運動能力發(fā)育不良,肺泡數量少,導致其咳嗽與咳痰反射創(chuàng)建不完善,較成年人排痰能力差,致使痰液淤阻氣道,進一步影響肺部正常通氣。
在針對呼吸系統疾病的護理中,采取有效的排痰措施,幫助患兒排出支氣管、肺部等部位的痰液,維持氣道暢通,對改善患兒病情尤為重要[5]。目前,臨床常用的排痰方式為人工叩背排痰、機械振動排痰。其中,人工叩背排痰是通過均勻叩擊患兒背部產生氣流振動,使肺部著落的痰液脫落,從而順利排出體外。但在人工叩背過程中難以掌握合適力度,會導致叩擊頻率不固定,且患兒咳嗽反射能力不足,僅依靠叩擊產生的振動力難以有效地將痰液排出,且若叩擊力度過大,會引起患兒不適,從而拒絕配合醫(yī)護人員,增加了實施難度[6]。機械振動排痰的主要工作原理為物理定向叩擊,在叩擊過程中會產生水平力與震顫力,可松動支氣管、肺部等處痰液,然后借助咳嗽排出體外,達到清除肺泡、深部支氣管痰液的目的[7];排痰機還可通過清除患兒呼吸系統分泌物來減輕細菌感染情況,改善肺部血液循環(huán),從而加快癥狀消失時間;此外,機械振動排痰能夠根據患兒的身體耐受情況靈活調節(jié)叩背力度與頻率,叩擊力量穩(wěn)定且均勻,不易引起患兒不適,進而更好地協助患兒將體內痰液排出,有效加快咳痰、咳嗽等癥狀緩解,促進患兒病情恢復。但是,由于肺炎患兒的年齡小,面對陌生的就醫(yī)環(huán)境與各項診療操作,易產生恐懼心理,治療依從性差,不利于病情恢復。本研究在治療與排痰干預的基礎上聯合實施綜合護理服務,通過多方面、多角度滿足患兒的護理需求,促進排痰工作落實,從而獲得更佳的排痰效果,加快患兒癥狀緩解,縮短住院時間??紤]到患兒行為與情緒對排痰實施效果的影響,綜合護理通過優(yōu)化病房布置,可從視覺方面減輕患兒的陌生感;在排痰時,通過利用提前準備的玩具或動畫視頻與患兒互動,可轉移患兒的注意力,利于減少患兒的哭鬧行為,減輕個人情緒與行為對排痰效果的影響;此外,綜合護理干預兼健康宣教與飲食指導,不僅可獲得家屬的充分支持與配合,還可通過科學合理的進食,以維持患兒機體的正常代謝,進一步加快病情恢復,縮短病程[8]。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排痰第3、4、5日的排痰量均多于對照組,氣促、咳嗽、咳痰、肺部濕啰音、肺部哮鳴音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機械輔助排痰聯合綜合護理干預可減輕肺炎患兒咳嗽、咳痰等癥狀,促進痰液順利排出,從而加快病情恢復,縮短住院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