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彩霞,趙濡鈺
(1.蘭州職業(yè)技術學院 基礎教學部, 甘肅 蘭州 730070; 2.陜西師范大學 新聞與傳媒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62)
《二十四孝》只是一本薄薄的故事集,準確地說,是老百姓眼里的一本小人書——與我國同時期出現(xiàn)的四大名著之類的宏篇巨制不可同日而語。但是自明代誕生以來,該書卻是家喻戶曉、流傳甚廣、影響極大。北大教授錢理群說:“《二十四孝》是一本傳統(tǒng)的兒童讀物,是宣揚儒家‘孝’的觀念的通俗讀本,可以說是向兒童樹了二十四個行孝的標兵。”[1]在這24個“標兵”中,本文要進一步研究的是故事里或隱或現(xiàn)的女性形象。
為什么用了“或隱或現(xiàn)”這樣一個概念來指代這一群體呢?未接觸《二十四孝》之前,相信很多讀者都會以為,故事中的那些“孝子”全都是些男性!然而細讀之,卻發(fā)現(xiàn)這24個“孝子”中居然還傲然挺立著2位女性,即孝女楊香、孝婦唐夫人。其實更準確地說,應該是3位——這第3位就是被遮擋在丈夫身后的姜詩之妻龐氏——正是因為她的頗有意味的出場形式,才給了筆者寫作本文并探尋古代女性形象的若干靈感與洞見。
《二十四孝》里,與男性并肩站在同一舞臺上的這三位女性,以她們的數(shù)量而言,的確是鳳毛麟角,無法與男性分庭抗禮或平起平坐。但畢竟,在歷史的天空中,在古代社會的夾縫里,我們看到了中國女性的身影?!懊恳粋€成功男人的背后必定站著一位偉大的女人?!奔氉x《二十四孝》故事,發(fā)現(xiàn)很多男性孝子的背后,同樣無一例外地隱現(xiàn)著一位乃至幾位這樣或那樣的女性形象(母親、妻子、女兒)。進行一下梳理,大致可以看到如下三種女性形象。
就像很多流行歌曲里贊美的大多是母親而較少有父親一樣,《二十四孝》里也有一個同樣有趣的現(xiàn)象,那就是中國故事中的孝子們,他們行孝的對象也多數(shù)是母親;父親也有,但數(shù)量極少;父母雙全而得到兒女孝敬的也同樣很少。為了便于分析,對《二十四孝》里孝敬的對象做了統(tǒng)計,如表1所示。
表1 《二十四孝》中行孝對象統(tǒng)計表
如表1所示,孝順的是親生父母2個人(包括亡父亡母)的孝子有5個,占比21%;孝順的是母親1個人的孝子有11個,占比46%;孝順的是刁鉆的繼母的孝子有3個,占比13%;孝順的是父親1個人的(包括亡父)孝子有4個,占比17%;孝順的是曾祖母1個人的孝子有1個,占比4%。
結論:孝順的對象中,母親占絕大多數(shù)。如果把繼母和曾祖母也包括進去,占比就高達63%。而這些母親的形象,又可以細分為以下三類:生母、繼母和婆母。
常言道:“狗不嫌家貧,兒不嫌母丑?!敝灰兄夑P系,打斷骨頭都連著筋。所以,以下這14個(《戲彩娛親》《鹿乳奉親》《百里負米》《嚙指痛心》《親嘗湯藥》《拾葚異器》《埋兒奉母》《刻木事親》《懷橘遺親》《行傭供母》《聞雷泣墓》《哭竹生筍》《滌親溺器》《棄官尋母》)故事中的母親,都是兒女們無條件孝養(yǎng)的慈母形象——雖然這些母親大多數(shù)都是一個模糊不清的輪廓,看不到具體性格、喜好,但卻是中國母親的一張群像圖,是母愛與善良的化身,也是每個人無限熱愛又在用心報答的那一個人。
從小看遍了古今中外有關繼母的童話、神話、歷史故事以及現(xiàn)實故事,總之,這個形象讓人刻骨銘心也心懷恐懼的是——她們很少有例外地都是一副毒辣心腸與“惡婦”嘴臉。
《二十四孝》中總共出現(xiàn)了3個繼母形象?!缎⒏袆犹臁分杏菟吹睦^母是這樣的:“母囂?!盵1]83否則,虞舜的親生盲眼父親就不會伙同他的繼母,以及他同父異母的弟弟一次次置舜于死地了!《蘆衣順母》中,閔損的繼母也是“妒婦”一個,她不但心胸狹窄,而且還缺乏憐憫之心:“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損,衣以蘆花。”[1]88《臥冰求鯉》中,王祥的繼母同樣是一個刁鉆之婦:“繼母朱氏不慈,與父前數(shù)僭之,由是失愛于父。母欲食生魚,時值冰凍,祥解衣臥冰求之?!盵1]100寒冷冰凍之天,明知江河早已凝結,非要吃河里的鮮魚,而王祥“臥冰求之”實為不得已,但這個繼母的用心之歹毒,卻是毫不遮掩。
《弟子規(guī)》中有這么一句:“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2]21孔圣人要訓誡弟子們的是:父母喜歡我們,我們要做到孝順并不難;當父母不喜歡我們時,我們還能竭盡全力去盡孝,這才是難能可貴的。佛也說:每一個人的出現(xiàn),都不是無緣無故的,都是值得感恩的緣分。愛你的人,會給你溫暖和勇氣;恨你的人,也教會了你寬容和尊重?!澳切﹤δ愕娜?,其實都是來渡你的?!盵3]虞舜、閔損、王祥他們3個之所以能夠載入史冊,估計也是在用他們的磨難與痛苦,為后人書寫著人間的大愛與大道吧!
在《二十四孝》里,居然有4個故事有意無意、隱隱約約寫到了婆媳關系。自古婆媳多不和,究其原因,都是因為婆婆多為“惡婆婆”之故。比如古典文學名篇中劉蘭芝的婆婆(《孔雀東南飛》)、唐婉的婆婆(《釵頭鳳》)等,但在《二十四孝》故事里,我們卻窺見了另外一些比較立體和多面的婆母形象。
1.《涌泉躍鯉》中龐氏的婆母
龐氏的婆母生活和做人似乎都比較講究。比如她有三大嗜好:喜歡喝長江水,非常愛吃魚,有好吃的東西就喜歡與鄰居的老婆婆共食。在她身上,沒有一般婆婆的刁鉆與狹隘,卻多了幾分老年婦女的可愛、大方和友善。無疑,在這位婆母的影響下,故事里的親子關系、婆媳關系以及鄰里關系都是和睦、輕松而有愛的。
她好飲長江水,兒子兒媳就義無反顧地去離家六七里的江邊取水給她喝;她喜歡吃魚,兒子兒媳就想方設法給她做魚吃;她喜歡將好吃的東西與鄰居老婆婆一起分享,兒子兒媳也樂見其成,從不違逆老人的愿望與做法,由此可見,這位婆母是一個有福之人。與此同時,鄰居婆婆與她的關系也可見一斑:親密和諧,情同姊妹??梢杂成涑龅氖?,這位婆母還是一位聰慧的老人,在人際關系的經(jīng)營上熱情大度、游刃有余。
2.《埋兒奉母》中郭氏的婆母
這是個貧困到難以度日的家庭,兒子郭巨至孝,他不忍看到母親每每把僅有的一點吃的都給了3歲大的唯一的孫子,因此動了殺子孝母的念頭。妻子眼巴巴看著丈夫挖坑埋兒卻不敢言——既不敢與丈夫據(jù)理以爭,也不敢將此事告知婆婆。就在郭巨把活埋兒子的坑挖好了的時候,天地顯靈,孩子幸免于難。整個“埋兒”事件都是背著母親進行的,顯然,該故事中的婆婆是一個好母親、好奶奶、好婆婆,無奈“貧賤夫妻百事哀”,貧賤家庭更是百事哀??!
3.《刻木事親》中丁氏的婆母
丁蘭“幼喪父母,未得奉養(yǎng),而思念劬勞之恩,刻木為像,事之如生。其妻久而不敬,以針戲刺其指,血出。木像見蘭,眼中垂淚。因詢得其情,即將妻棄之。”[1]93按理,丈夫丁蘭對亡父亡母能做到孔圣人所訓誡的“事死如事生”[2]21,其情可鑒,其行可表,但哪知在他每天對著父母雕像虔誠恭敬地做著“晨則醒、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2]21的功課的時候,他的所作所為卻激怒了妻子,妻子對未曾謀面的婆婆醋意大發(fā)、懷恨在心,居然趁著丈夫不在家惡毒地針刺她以泄其憤——顯然,在丁氏眼里,無辜的婆婆并不無辜,而是儼然成了一個隱形的第三者插足形象,不僅嚴重破壞了他們小夫妻的平靜生活,還奪走了丈夫對她本該有的關注與呵護,因此,該故事中的婆母是躺著中槍型,變成了兒媳婦生活中的受氣包、出氣筒。
4.《乳姑不怠》中唐夫人的婆母
該故事弘揚的孝行是《二十四孝》里最讓今人膈應、也最使當代年輕人匪夷所思的。請看故事原文:“唐崔山南,曾祖母長孫夫人,年高無齒。祖母唐夫人,每日櫛洗,升堂,乳其姑。姑不粒食,數(shù)年而康?!盵1]104故事是以孫子的口吻敘述的,其中的“曾祖母長孫夫人”,當時的身份是婆母;“祖母唐夫人”,當時的身份是兒媳。這里的婆母由于年事已高,牙齒全部脫落了,于是幾十年如一日,顆粒不進,僅靠兒媳婦每天用自己的乳汁來喂養(yǎng),多年過去,婆母居然身體健康——且不說這個兒媳婦一年四季源源不斷的乳汁是怎么流淌出來的,光是想象一下這個婆婆吃奶的情景——像嬰兒一樣依偎到兒媳婦的懷中吮吸的樣子,就讓人很是費解。究竟是因為這個婆母太嬌弱才不得不選擇舍棄五谷養(yǎng)生呢?還是因為太貴氣、太霸氣才以媳乳為生的?總之,感覺這個婆母既像個弱者,又像個強人。有趣的是,插圖里還有幾個年幼的孫兒在圍觀曾祖母是怎么吃祖母的奶的。
《二十四孝》的主角無疑是“孝子”,因為故事主要講述他們和父母之間感天動地的孝道故事,所以他們的父母也可以被看作是主角——唯有妻子或隱或現(xiàn),出場的人數(shù)也不多,所以自然是配角。盡管如此,只要是跟著丈夫出來露個臉的,無論善惡、賢愚,其形象都極為鮮明,值得分析?,F(xiàn)統(tǒng)計如表2。
權且以善惡、美丑以及她們在家庭中的地位而言,粗略地將《二十四孝》中的妻子形象劃分為以下四類:
像《涌泉躍鯉》中的龐氏、《乳姑不怠》中的唐夫人,她們倆就是中國文化中典型的端莊賢淑、通情達理、善解人意的賢妻形象,也是中國歷朝歷代占比最高的一類妻子形象。
1.《涌泉躍鯉》中的龐氏
該故事的主人公本來是孝子姜詩,但作者在講述過程中,筆墨卻偏向了他的妻子,而且描寫她的篇幅明顯超過了丈夫。原文如下:
漢姜詩,事母至孝;妻龐氏,奉姑尤謹。母性好飲江水,去舍六七里,妻出汲以奉之;又嗜魚膾,夫婦常作;又不能獨食,召鄰母共食。舍側忽有涌泉,味如江水,日躍雙鯉,取以供。舍側甘泉出,一朝雙鯉魚。子能事其母,婦更孝于姑。[1]94
夫至孝,妻子更是賢惠溫良,這夫妻二人琴瑟相和,最終為后人留下了一幅夫唱婦隨、婆媳之間其樂融融的美滿和諧的景象。再現(xiàn)了中國人的家庭智慧:“夫妻同行其利斷金?!薄鞍V人畏婦,賢女敬夫?!盵4]181“夫妻相和好,琴瑟與笙簧?!薄凹矣匈t妻,勝過良田萬傾?!盵4]210
表2 《二十四孝》中的妻子形象
2.《乳姑不怠》中的唐夫人
2021年初,浙江湖州營盤山景區(qū)一組“二十四孝雕塑”引發(fā)熱議。特別是《乳姑不怠》這一雕塑,甚至遭到不少網(wǎng)民的嘲諷、質疑和投訴,稱其坦胸露乳是不雅景觀,不僅辣眼睛,還擔心帶壞下一代。
身為兒媳婦,世上有幾人能像故事中的唐夫人那樣:像喂養(yǎng)自己的孩子一樣,盡心盡力用自己的乳汁多年喂養(yǎng)自己的婆婆?估計這樣的一份心意、一個壯舉,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都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吧!古人因此對唐夫人的孝行大為稱道,但今人卻不以為然,相反,對這樣一種親密無間到親昵乃至于有些狎昵的孝婦做法瞠目結舌、渾身都在起雞皮疙瘩。說明的是,唐夫人的孝道思想和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中國男人常常戲稱自己的妻子為“糟糠之妻”,可以想象這是一群其貌不揚還不施粉黛、粗衣爛衫到蓬頭垢面、任勞任怨在夜以繼日地忘我操持著家務的女性群像。
而《賣身葬父》里父母雙亡、家貧如洗的董永,他的妻子卻不是凡人一個!她不是田野地頭或海河湖濱邊的普通農家女子或漁家姑娘,而是神話世界里錦衣玉食、嬌生慣養(yǎng)的天帝的女兒——七仙女,她從天而降,還要執(zhí)意委身于董永這個即將成為地主家長工的年輕佃農——這是一場怎樣華美而激動人心的艷遇!又是一個多么令人神往而又浮想聯(lián)翩的傳奇故事!在這里,七仙女身世的高不可攀還是次要的,關鍵是,這個仙女妻子要模樣有模樣,要心腸有心腸,要本事有本事。她來無蹤去無影,讓丈夫對她愛得小心又笨拙、深情而熱烈,大有一種將她“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珍惜。而七仙女作為一個妻子,不僅幫丈夫成就了一番曠世姻緣,還助力他戰(zhàn)勝了種種艱難險阻,并最終使其跳出了苦海。如此柔腸義膽的妻子,多么像當今流行歌曲里唱的“鏗鏘玫瑰”之形象!
上文提到的3個繼母(《孝感動天》中虞舜的繼母、《蘆衣順母》中閔損的繼母、《臥冰求鯉》中王祥的繼母),以及丁蘭的妻子全部都在惡婦之列。
以上惡婦的共同之處是,她們最初都心不正、行不端。其惡行劣跡主要表現(xiàn)在:在丈夫面前陽奉陰違,虐待丈夫前妻的幼兒,或者,對自己的公婆不敬不孝。前者主要指虞舜、閔損和王祥的繼母,后者主要指丁蘭的妻子?!抖男ⅰ分羞@4個惡婦的不同結局是,有的最后棄惡從善了(閔損的繼母),有些被丈夫發(fā)現(xiàn)后給休掉了(丁蘭之妻),有些不但一直在為非作歹(虞舜的繼母、王祥的繼母),而且還拉上了自己的丈夫和親生兒子,一起干著陷害之勾當。
所謂“棄婦”,就是被丈夫拋棄了的妻子。中國古代詩歌史里有一類詩歌就叫“棄婦詩”,而且歷朝歷代源源不斷。比如《詩經(jīng)》里的棄婦詩、漢樂府里的棄婦詩、唐詩宋詞里的棄婦詩等,其佳作之多,足以說明歷史上的棄婦現(xiàn)象之普遍。
這一類女性在《二十四孝》中有2個?!稐壒賹つ浮分兄靿鄄纳竸⑹纤阋粋€。故事如下:
宋代朱壽昌,年七歲,生母劉氏,為嫡母所妒,出嫁。母子不相見者五十年。宋神宗朝,棄官入秦,與家人訣,誓:不見母,不復還。后行次同州,得之,時母已年七十余矣。[1]106
這個劉氏的幸運之處在于:作為妾,她卻生了一個好兒子、大孝子。盡管她丈夫的妻容不得她、她丈夫也保護不了她,年輕的她被逼無奈拋下幼兒遠嫁他鄉(xiāng)50多年,個中心酸自然一言難盡,可一旦兒子有朝一日在朝為官,她“母以子貴”的日子就到了!朱壽昌,就因為念念不忘生母而寧可棄官尋母,這才成就了一段人到晚年母子重逢的佳話。
《埋兒奉母》中,按理,郭巨的妻子不能算一個棄婦,但看到她目睹丈夫挖坑準備活埋親兒——站在一旁抱著孩子的她卻對如此扭曲、偏執(zhí)的丈夫“不敢違”[1]91,其膽怯、懦弱、無力與無助,既暴露出郭巨夫權思想的嚴重,眼里只有母親而沒有妻子和孩子;也反映了這個妻子在順從、成全丈夫的時候,簡直就是無原則地忍氣吞聲、無底線地委曲求全!她不是棄婦但勝似棄婦,因為她在那個家庭里根本就沒有話語權、沒有存在感,所以也將她劃進了棄婦之列。
《二十四孝》中關于女兒的故事只有1個,那就是《扼虎救父》中年僅14歲的孝女楊香(有些版本將其說成是男孩,有些則認定為女孩)的事跡。
楊香被塑造成一個少年英雄形象,其過人膽識及勇猛壯舉,與《水滸傳》中打虎英雄武松極為神似。細看繪本上的插圖,這個黃香形象也大多都帶有幾分中性特征。
其實,翻開中國歷史,發(fā)現(xiàn)被廣為傳頌的幾個感天動地的“孝女”故事,無不是類似的版本與價值觀,即,女兒的孝順不是表現(xiàn)在“孝養(yǎng)”這個一般層次上,也不是表現(xiàn)在為父母揚名、為家族光宗耀祖這一個高端層次上,而是否能在于“臨危舍身救父”上——相比于《二十四孝》中大多數(shù)男性孝子的所作所為,這些孝女的孝行顯然要悲壯得多。比如孝女曹娥的故事,說的是上古時期江西的鳳凰山下,14歲的漁家女曹娥在一場洪水中舍身救父的故事,情節(jié)極其慘烈,女兒經(jīng)過幾天幾夜入河下海,終于在大海深處找回了父親的尸體,并把他背上了沙灘,但是她也死了,死后的姿勢是女兒還背著父親死尸的樣子;孝女婧的故事,講的是周朝時齊國婧女孤身前往相府去拜見晏子諫槐救父的故事;孝女緹縈的故事,講述的是西漢時著名醫(yī)學家倉公由于醫(yī)術過人,甚至能預知他人生死故遭人陷害,他15歲的小女緹縈就向漢文帝上書伸冤,寧可代父一死,最終不但使父親免于刑罰,還感動了漢文帝致使其廢除了“肉刑”這一歷史上的酷刑;花木蘭代父從軍,該故事已經(jīng)家喻戶曉,不必再說??傊齻兌加米约旱拇鬅o畏精神回擊了男尊女卑的偏見,喊出了“誰說女子不如男”的呼聲。
借細讀《二十四孝》之機,深思中國古代女性群體的成長歷程,發(fā)現(xiàn)她們幾乎沒有過無憂無慮的童年期——出生伊始,她們就被性別偏見界定為“別人家的妻子”;到了待嫁年齡,又是娘家人眼里“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沒有戀愛經(jīng)歷的青春期,自然尤其短暫和蒼白,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護佑下,等洞房花燭夜一過,她們的少女時期便戛然而止,于是女兒變成了女人,只見她們盤起了俏麗的長發(fā),穿上了灰暗的粗布衣衫,整天穿梭在廚房、臥房、豬圈、雞籠之間,侍奉老的,哺育小的,開始進入了漫長的賢妻良母時代——這將是女性一生沉溺最久也經(jīng)營最長的一個身份。早已實現(xiàn)男女平等夙愿、生活在“女性能頂半邊天”時代的當代中國女性,會調侃這些歷史上的賢妻良母是最易被遺忘的“棄婦”,同情她們“睡得比狗晚,吃得比豬差,干得比驢多”的生存狀態(tài);待多年的媳婦終于熬成婆,回頭一望,原來女人的一生就如井底之蛙:天地就井口那么大!而她們的主要身份盡管有三個——女兒、妻子和婆婆,但究其一生,卻無不都是在圍著鍋臺轉圈。觀古思今,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盡享現(xiàn)代社會的各種發(fā)展機遇,也不再為生存權、受教育權、婚戀權、生育權、就業(yè)權、參政議政權而苦惱的當代中國女性,又是何其幸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