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說《天龍八部》中有兩種帶有奇幻色彩的毒蟲:莽牯朱蛤與冰蠶,一陰一陽,一火一冰,是天下至毒之物,也是金庸武俠世界中最為神奇的兩種毒物。段譽吞噬了莽牯朱蛤,游坦之吸收了千年冰蠶,都是百毒不侵,并且開了外掛。那么金庸是如何塑造這些物種,讓讀者確信的呢?
首先是未見其人先聞其聲,做好鋪墊,引發(fā)好奇。讀者第一次聽說莽牯朱蛤這個名字時,是段譽被無量劍關(guān)起來聽他人說的。
突然“江昂、江昂、江昂”三響,那“莽牯朱蛤”又吼了起來。吳光勝道:“莽牯朱蛤一叫,我總是心驚肉驚,瘟神爺不知這次又要收多少條人命。”郁光標道:“大家說莽牯朱蛤是瘟神爺?shù)淖T,那也是說說罷了。文殊菩薩騎獅子,普賢菩薩騎白象,太上老君騎青牛,這莽牯朱蛤是萬毒之王,神通廣大,毒性厲害,故老相傳,就說它是瘟菩薩的坐騎,其實也未必是真的。”通過大家的傳說渲染了莽牯朱蛤的毒性,但誰也沒見過,因為“一見到莽牯朱蛤,毒氣立時沖瞎了眼睛,跟著毒質(zhì)入腦,只怕也沒工夫來跟你說這萬毒之王的模樣兒了”。
后面段譽是在什么情況下見到莽牯朱蛤的呢?他被閃電貂咬傷,四肢百骸都漸漸僵硬,知道劇毒已延及全身,后來眼睛嘴巴都合不攏了,猛聽得“江昂、江昂、江昂”三聲大吼,接著草叢中躍出一物,莽牯朱蛤的廬山真面目得以揭開:一只小小蛤蟆,長不逾兩寸,全身殷紅勝血,眼睛卻閃閃發(fā)出金光。它嘴一張,頸下薄皮震動,便是“江昂”一聲牛鳴般的吼叫,如此小小身子,竟能發(fā)出偌大鳴叫,若非親見,說什么也不能相信。
莽牯朱蛤雖然個頭小,卻能敵得過厲害的閃電貂。
只見那朱蛤大嘴一張,發(fā)出“江昂”一聲鳴叫,一股淡淡的紅霧向閃電貂噴去,閃電貂正躍在空中,給紅霧噴中,當即翻身摔落,一撲而上咬住了朱蛤的背心。不料頃刻間閃電貂便仰身翻倒,四腿挺了幾下,一動不動了。
草叢中簌簌聲響,游出一條紅黑斑斕的大蜈蚣來,足有七八寸長。朱蛤撲將上去,那蜈蚣迅速逃命,對準了段譽的嘴巴游來,鉆入了他肚中。莽牯朱蛤縱身一跳,便也上了他舌頭,但覺喉頭一陣冰涼,朱蛤竟也鉆入他肚中追逐蜈蚣去了,朱蛤皮膚極滑,下去得更快。段譽聽得自己肚中隱隱發(fā)出“江昂、江昂”的叫聲……
萬毒之王莽牯朱蛤和蜈蚣以毒攻毒,反而解了身上的貂毒,這就是段譽的奇遇。
再讓我們來看看冰蠶的塑造,又不相同。阿紫想抓冰蠶來練功,卻陰錯陽差讓游坦之功力大增。
這回是怎樣的寫法呢?先是用對比顯示出冰蠶的特別,這是寫神奇物種慣用的方法,用一種原本讓人感覺很厲害的生物襯托,和前面的莽牯朱蛤用閃電貂襯托類似。
阿紫用神木王鼎燒起香料,捕蟲練功。這次吸引到了一條白身黑章的大蟒蛇。蟒蛇頭作三角形,頭頂上高高生了一個凹凹凸凸的肉瘤,這蟒蛇身長二丈,粗逾手臂,看上去霸氣可怕。可這樣一條蟒蛇居然害怕冰蠶——那蟒蛇本來氣勢洶洶,這時卻似乎怕得要命,盡力將一顆三角大頭縮到身下面藏了起來。
冰蠶如同高手,自帶氣場——忽覺得一陣寒風(fēng)襲體,只見西角上一條火線燒了過來,頃刻間便燒到了面前。一到近處,看得清楚原來不是火線,卻是草叢中有什么東西爬過來,青草遇到,立變枯焦,同時寒氣越來越盛。
這蠶蟲純白如玉,微帶青色,比尋常蠶兒大了一倍有余,便似一條蚯蚓,身子透明直如水晶。……那水晶蠶兒異常迅速地爬上蟒蛇身子,一路向上爬行,便如一條熾熱的炭火一般,在蟒蛇的脊梁上燒出了一條焦線,爬到蛇頭時,蟒蛇的長身從中裂而為二,那蠶兒鉆入蟒蛇頭旁的毒囊,吮吸毒液,頃刻間身子便脹大了不少,遠遠瞧去,就像是一個水晶瓶中裝滿了青紫色的汁液。
冰蠶的外表并沒有多怪異,但它所過之處形成“焦線”和帶來寒氣的特點讓人覺得非同一般。
其由來也交代得非常有趣,暗藏玄機。游坦之偷聽到少林寺的慧凈和尚教訓(xùn)冰蠶:“你怎地如此不守規(guī)矩,一個人偷偷出去玩耍?……這樣下去,你還有什么出息,將來自毀前途,誰也不會來可憐你?!北Q的稀罕以及蘊含的可能性,又給人想象的空間。
這一段話交代了冰蠶的來處,夾雜著慧凈對冰蠶的期望憐惜,簡直像《白蛇傳》里法海對白素貞的期許。
慧凈被人叫走時,又用藥物畫了黃色圓圈,將冰蠶困住,恰似《西游記》中孫悟空給唐僧畫出的圈兒。然而冰蠶和唐僧一樣并不領(lǐng)情,主動跳出了圈子,辜負了慧凈一番好意,終于“自毀前途”,年幼早夭,被游坦之抓走了。
游坦之讓冰蠶鉆入葫蘆之后,便覺葫蘆冷得出奇,直比冰塊更冷,凍得他腦袋疼痛難忍,似乎全身的血液都要結(jié)成了冰。他解下腰帶,縛在葫蘆腰里,方能提著。但冷氣還是從葫蘆上冒出來,片刻之間,葫蘆外便結(jié)了一層白霜。這樣寒冷的毒物,之后進入游坦之體內(nèi),產(chǎn)生奇異的功能,讀者也就不奇怪了。
編輯/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