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祿
摘要:近幾年,我國經濟水平明顯提升,推動了我國藝術快速發(fā)展。古詩詞藝術歌曲作為一種具有代表性的音樂形式,其在音樂情感、聲音表現(xiàn)上,都有著較為豐富且多樣的色彩,能夠帶給人不一樣的感受。“情”與“聲”是音樂作品的主要構成,如何在演唱過程中更好的展現(xiàn)這兩大元素,并與人產生情感共鳴,這成為演唱者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本文將以《楓橋夜泊》為例,對古詩詞藝術歌曲中“情”與“聲”的具體表現(xiàn)方式進行詳細分析。
關鍵詞:古詩詞藝術歌曲? 《楓橋夜泊》? 情感表現(xiàn)? 演唱技巧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2)07-0079-03
古詩詞藝術歌曲中,情感表達與聲音傳遞是十分關鍵的要素。其中《楓橋夜泊》是較為經典的作品,有著鮮明的中國特色,不管是歌詞,還是音樂,都能充分體現(xiàn)出情感,在演唱時,要求演唱者做好演唱處理,使聲音能夠更好的傳遞到聽眾的耳中,從情感上產生共鳴。因此,分析古詩詞藝術歌曲《楓橋夜泊》的情感表現(xiàn)與演唱技巧是十分必要的。
一、中國藝術歌曲概述
藝術歌曲最早產生于18世紀末—19世紀初期,是對歐洲抒情歌曲的統(tǒng)稱,其歌詞多以著名詩歌為主,能夠較好地反映出人的內心世界,歌曲曲調具有較強的表現(xiàn)力,表現(xiàn)手段、作曲技巧也相對復雜,主要以鋼琴伴奏為主,具有較強的藝術性。這是由于歌詞部分引用了文學性較好的詩歌,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展現(xiàn)出詩人、作家細膩的情感,提高歌曲的藝術價值,使歌曲的藝術性更加明顯。20世紀20年代,藝術歌曲進入中國,并且與傳統(tǒng)文化、音樂發(fā)生碰撞,之后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中國藝術歌曲,《大江東去》《我住長江頭》等,都是代表性的歌曲作品。這些歌曲大多數(shù)帶給人意韻深遠、風格清新、意境深邃之感,使人難以忘懷,其中大量使用唐詩宋詞,再結合鋼琴伴奏,實現(xiàn)了中西方音樂的較好融合。時至今日,中國藝術歌曲已經得到良好的發(fā)展,并且誕生了諸多代表作品,以獨特的形式、魅力彰顯中國音樂特色,是我國現(xiàn)代音樂藝術發(fā)展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
二、《楓橋夜泊》簡介
《楓橋夜泊》是由唐朝詩人張繼創(chuàng)作的一首故事,創(chuàng)作于安史之亂爆發(fā)以后,張繼為躲避戰(zhàn)亂,經過江浙一帶,在途中看見戰(zhàn)亂荒涼的凄慘場景以后,產生對國家前途命運擔憂、人民流離失所的同情等復雜情緒,在夜不能寐之際,創(chuàng)作出《楓橋夜泊》,第一句“月落烏啼霜滿天”,描繪了凄慘寒冷的月落時分,烏啼劃過靜謐的夜晚;第二句“江楓漁火對愁眠”,寫的是在月色朦朧的深秋之夜,岸邊漁火與對岸的楓樹遙遙相望;第三句“姑蘇城外寒山寺”,闡明了地點;第四句“夜半鐘聲到客船”,講述的是殘夜破曉時分,詩人臥在床頭,聽著遠處傳來的悠遠鐘聲,在漫漫長夜中陷入深思。結尾的“鐘聲”,將詩人的無奈、孤寂、思想、愁苦的心情充分展現(xiàn)出來,也將感情進一步升華,可以說是整首故事的點睛之筆。中國藝術歌曲《楓橋夜泊》是以詩人張繼的詞為歌詞,由黎英海作曲,最終形成的一首藝術歌曲。黎英海是我國著名的作曲家、教育家、音樂理論家,其在重慶音樂專業(yè)學校接受系統(tǒng)的音樂學習以后,遷至南京學習音樂,在弗蘭克爾和扎哈羅夫的指導下,開始自己的音樂創(chuàng)作生涯,其作品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歌曲改編與編配,將民歌、民間音樂元素融入到聲樂創(chuàng)作中,完善聲樂作品;第二,對本民族的古典音樂進行深入發(fā)掘,致力于探索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奧秘,同時發(fā)掘漢語言魅力,將古典的詩詞歌賦應用歌曲創(chuàng)作,進而營造良好意境,實現(xiàn)古詩與音樂的完美融合,以此為基礎,創(chuàng)作出較多經典的中國藝術歌曲,《楓橋夜泊》就是其中一首較為著名的歌曲。
三、《楓橋夜泊》的情感表現(xiàn)
(一)借景抒情
整首作品演唱主要有五句歌詞,將詩人所見所聞所感充分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為人們營造出凄涼的情境,寒山寺傳來的陣陣鐘聲正好與寧靜的夜晚相對比、襯托,直擊人凄涼、哀婉的心境,使人感受到無盡的悲涼?!肮锰K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看似沒有直接表述作者的心情,但卻巧妙的借助景物展現(xiàn)自己愁苦、悲涼的心緒,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這種“借景抒情”的手法很常見,即在寫景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也可以理解為將個人情感寄托在景物中,保證全詩的情感表現(xiàn)能夠一脈相承。作曲者的創(chuàng)作手法,也使整首音樂作品的情感表達更為充分,在演唱結束以后,原有的歌詞并不能完全將苦悶之情完全體現(xiàn)出來,因此在結尾部分又重復“夜半鐘聲到客船”這一句,演唱者需要以弱起音,減少氣息量,最后慢慢趨近于平靜,將人帶到更為清幽寂靜的意境中,升華音樂情感。
(二)虛實結合抒情
詩歌是一種較為特殊的文學載體,與其他文學載體不同,有著較為充分的想象空間,而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也經常會選擇采用虛實結合的方式來體現(xiàn)場景,語言簡練,但含義卻十分深邃有緣,不拘泥于寫實,更加增添了詩歌自身的藝術魅力。《楓橋夜泊》的第一、二句,主要是對人看到的景物進行描寫,比如月、烏、霜、江水、楓橋等,而第三、四句,則是描寫聽到了遠處寒山寺傳來的鐘聲,是對虛景的一種描繪,利用了虛實結合的抒情手法,將詩詞中的意境充分展現(xiàn)出來,同時側面描繪出詩人內心中的愁情,并外化至這些景物上,讓人能夠身臨其境的融入到古詩詞所創(chuàng)設的氛圍中,深層次感受詩人當時內心中的情緒。鋼琴伴奏更是進一步渲染了這樣一種氛圍,帶給聽眾更為良好的聽覺體驗。
(三)鋼琴伴奏推動情緒發(fā)展
鋼琴誕生于西方,是一種難度較高,且表現(xiàn)力豐富的樂器。藝術歌曲主要是利用鋼琴伴奏來深化情感,屬于一項復雜的藝術思維與實踐活動,綜合了腦力、體力、技能、技巧、邏輯與抽象思維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與歌詞中表達的情感相輔相成,是推動歌曲情緒發(fā)展的重要動力?!稐鳂蛞共础愤@一首藝術歌曲,在開始部分,由純五度音程切入演奏,低沉的鋼琴聲與消沉的鐘聲相類似,由遠及近,與詩詞形成呼應,好似寒山寺的鐘聲從遠方飄來,為觀眾營造出一種古樸典雅的氛圍,做好情感抒發(fā)的鋪墊。在五度音程結束以后,鋼琴伴奏開始更為豐富,好似流水一般,引入主旋律,而后演唱者開始演唱。隨后,鋼琴伴奏運用了大量的半音、調性轉換,豐富作品情感色彩,使詩詞中的情感能夠與鋼琴伴奏緊密結合,深入人心。在演唱過程中,演唱者字里行間都要體現(xiàn)出古樸典雅的起止,分句部分也要做好處理,選擇合適的換氣位置與時機,便于演唱者更好的抒發(fā)個人情感。
四、《楓橋夜泊》的演唱技巧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了解到《楓橋夜泊》中包含了較為豐富的情感,演唱者若是想要較好地呈現(xiàn)這部作品,就必須合理運用演唱技巧,增強古詩詞藝術歌曲的音樂表現(xiàn)力,為觀眾帶來更為良好的聽覺體驗。
(一)速度與力度控制
《楓橋夜泊》的速度是Lento(慢板),每分鐘大約演奏 52 個四分音符。力度記號包括: PP、P、mP、漸強(<)、漸弱(>)、f。由于每個人對歌曲理解都不同,而演唱的本質,就是在原有詞曲的基礎上,通過融入個人情感、運用演唱技巧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因此,在演唱時,不同演唱者在速度與力度控制上也存在較大差異。以吳碧霞演唱的版本為例,在演唱時速度具有一定的流動性,字噴口有力,旋律之間的強弱關系也十分明顯。在演唱開始以后,一直以從容速度行進,從18小節(jié)開始,進入高潮部分“夜半鐘聲到客船”的旋律,速度、力度都明顯增強,進行到最高音“到”時,音量飽滿、力度最強,隨后做減弱處理,“客”字前都必須要控制音量,而在“船”字開始時,將音量放出,給人更為悠長的聽覺。在處理這一句時,整體情感起伏較為明顯,聲音飽滿,與寒山寺的聲音一樣,從遠處傳到近處,最終進入人們的心中,這種最強到最弱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能夠給人帶來更為強烈的聽覺享受與美感,進而增強《楓橋夜泊》這首歌曲的藝術性。
(二)共鳴與音色運用
在聲樂演唱中,共鳴的運用是十分必要的,對改善音色有著直接影響。通常情況下,共鳴腔腔體主要包括胸腔、咽腔、口腔、鼻腔、頭腔共鳴等幾種,其中胸腔共鳴是最為基礎的,同時也是最為重要的。通過合理運用共鳴腔,演唱的聲音能夠更加飽滿,更加具有穿透力,聲音強弱變化、情感處理也會更加容易?!稐鳂蛞共础繁旧砭褪且皇浊楦胸S富的中國藝術歌曲,在演唱過程中,歌手應充分利用共鳴腔,協(xié)調音色,更為完美的呈現(xiàn)音樂作品。從整體上來看,《楓橋夜泊》主要是表現(xiàn)了凄涼的意境,因此需要演唱者較好地把握共鳴與音色的比例。演唱第一句時,應注意音色不宜過亮,起音要放輕緩;第二句在突出運用胸腔共鳴的同時,也要保持位置的穩(wěn)定;第三句旋律線條是由高到低的走向,所以要利用音色的渾厚通暢來塑造整體孤寂的自然環(huán)境;第四句,要求突出運用頭腔共鳴,音色高亢挺拔。
(三)呼吸與音量運用
呼吸與音量是影響藝術歌曲演唱質量的重要因素,需要演唱者較好把控。在“月落烏啼霜滿天”演唱時,應該以弱起小節(jié)進入,避開強音可能帶來的頓挫感,為營造全曲凄涼意境做好鋪墊,而后在漸強表情術語下,逐漸加大音量,將觀眾帶入歌曲意境當中,“霜”字演唱時,演唱者需要考慮到音程跨度大的情況,做好音量處理,避免出現(xiàn)“霜”字過于突出的情況,打破整首歌曲的意境,注意氣息下沉,巧妙運用橫膈膜的張力,緩緩出字頭,最后歸韻,攻克難關。句末“天”字在演唱時,一共有5拍,時間較長,要求演唱者控制好氣息,保持均勻,且逐漸減弱,泛音頻率不能過快,也不能過慢,保證意境與氛圍感不受破壞?!敖瓧鳚O火對愁眠”是為后面情感抒發(fā)做鋪墊,演唱者這時應該保持深沉、穩(wěn)重的氣息,不能出現(xiàn)虛音?!肮锰K城外寒山寺”則是要盡可能營造出一種孤寂、凄涼質感,腰腹用力,讓聲音更加空曠、靜謐,從而更好地表達情緒?!耙拱腌娐暤娇痛笔钦鬃髌返母叱辈糠?,難度較高,尤其是“到”字,演唱時為全曲最高音,且是一個由弱到強的過程,是逐漸的,而不是突然性的,因此身體必須放松、氣息下沉,使音色更加高亢、圓潤,同時腰腹用力,使聲音更加具有延展性。
(四)咬文吐字處理
咬文吐字是演唱的基本,演唱者在演唱《楓橋夜泊》時,必須做好處理,保證發(fā)音吐字清晰。尤其演唱中國藝術歌曲時,歌詞通常是古詩詞,具有獨特的韻味,咬字發(fā)音必須清晰,這樣才能更好的把握整首作品的音樂風格。在《楓橋夜泊》這首曲目中,主要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1.“江”需要演唱者利用舌面與牙背面相抵而阻擋氣息發(fā)出的聲音,“楓”則要用下齒咬住下唇,有力的爆破噴氣,“對”要注意歸韻,表現(xiàn)古詩詞的韻味,“愁”“眠”兩個字在演唱時,應保持緩慢、柔和,使人們能夠更好的了解作者雜亂的心境;2.“愁”字主要是描寫作者失意,且對戰(zhàn)爭時期人們的漂泊生活表示擔憂,最終導致失眠難以安睡,因此在演唱時,作者要緊扣唐詩主題,以及其要表現(xiàn)的情況,咬字、氣息應控制好,更多的是要展現(xiàn)出作者難以安睡的情緒;3.“夜半鐘聲”在演奏時,整體較為緊促,需要從整體上進行控制,保證吐字清晰,實現(xiàn)情感升華。
五、結語
綜上所述,藝術歌曲在我國發(fā)展時間較短,是從20世紀20年代才進入中國并慢慢發(fā)展的,同時還與傳統(tǒng)文化、音樂形式產生碰撞,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中國藝術歌曲。古詩詞藝術歌曲是將古詩詞融入到歌曲中,以音樂的形式傳遞古詩詞中的情感,《楓橋夜泊》作為具有代表性的古詩詞藝術歌曲,其情感表現(xiàn)主要是借助借景抒情、虛實結合抒情、鋼琴伴奏推動情緒發(fā)展實現(xiàn)的。為了將這種情感充分展現(xiàn)出來,演唱者必須在速度、力度、音色、呼吸、音量、吐字等方面做好處理,使音樂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實現(xiàn)情感外化,與觀眾產生共鳴,增強觀眾主觀體驗。
參考文獻:
[1]黃檸檸.古詩詞藝術歌曲《楓橋夜泊》的意境探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8年.
[2]王銘.試探《楓橋夜泊》的情感處理與演唱技巧[J].藝術評鑒,2018(08):21-22.
[3]李燦.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楓橋夜泊》創(chuàng)作特點與演唱處理[J].鴨綠江,2019(12):81-83.
[4]李慧.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演唱的意韻表達——以《楓橋夜泊》為例[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7年.
[5]王紅艷.如何展現(xiàn)古典詩詞聲樂作品的藝術魅力——以《楓橋夜泊》為例[J].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4):197-198.
[6]林芳彬.藝術歌曲《楓橋夜泊》的演唱與審美表達[J].藝術研究,2021(02):116-117.
[7]高艷萍.《楓橋夜泊》古典詩詞藝術歌曲演唱的審美創(chuàng)新研究[J].黃河之聲,2021(06):100-102.
[8]謝寧.中國藝術歌曲《楓橋夜泊》的演唱處理[J].黃河之聲,2020(04):36.
[9]郝鵬飛.藝術歌曲《楓橋夜泊》的藝術表現(xiàn)及演唱技巧研究[D].長春:吉林藝術學院,2015年
[10]胡楊雪.論藝術歌曲《楓橋夜泊》演唱中的情感表現(xiàn)[J].北極光,2018(01):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