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陸成全
(錦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性病與艾滋病防治科,遼寧 錦州 121000)
免疫抑制是艾滋病毒感染的主要特征[1]。CD4+T淋巴細胞計數(shù)是嚴重免疫抑制和疾病進展的重要預測標志物,是預測艾滋病患者免疫重建的重要指標[2]。對艾滋病患者進行定期CD4+T淋巴細胞計數(shù)監(jiān)測有利于及時了解患者的免疫重建情況;對CD4+T淋巴細胞計數(shù)低的患者及時調(diào)整治療方案,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健康狀況,提高生命周期質(zhì)量。高活性抗逆轉(zhuǎn)錄病毒治療(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能夠極大地改變疾病的進展,接受HAART能夠提高艾滋病患者的CD4+T淋巴細胞計數(shù),降低病毒載量[3]。本研究分析影響CD4+T淋巴細胞計數(shù)的因素,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進行及時有針對性的干預。
研究數(shù)據(jù)來源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tǒng)——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統(tǒng),包括《成人抗病毒治療管理基本情況信息管理數(shù)據(jù)庫》和《成人抗病毒治療管理隨訪及用藥信息管理數(shù)據(jù)庫》,數(shù)據(jù)收集時間2015年6月1日至2020年05月31日。病例入選標準參考《國家免費艾滋病抗病毒藥物治療手冊第4版》[4]。排除標準:孕產(chǎn)婦及兒童(年齡小于14周歲);治療前未進行T細胞檢測的病例;隨訪未進行T細胞檢測的病例。
艾滋病患者HAART使用替諾福韋(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拉米夫定(Lamivudine,3TC)、依非韋倫(Efavirenz,EFV)、齊多夫定(Zidovudine,AZT,ZDV)、阿巴卡韋(Abacavir,ABC)、洛匹那韋/利托那韋(Lopinavir/ritonavir,LPV/r)、多替拉韋(Dolutegravir,DTG)等藥物組合進行治療。對于病毒載量檢測>1000拷貝?mL-1的患者,耐藥檢測顯示出現(xiàn)耐藥突變時,按耐藥結(jié)果更換藥物。
1.1.1 無癥狀HIV感染者
自愿接受HAART的HIV感染未發(fā)病者316例,男289例,女27例,年齡16~75歲,經(jīng)過抗體確證試驗——免疫印跡試驗(Western Blot,WB),報告“HIV-1抗體陽性”,治療前平均CD4淋巴細胞計數(shù)為(357±155)·μL-1。
采用TDF+EFV+3TC組合治療的患者為309例(97.78%),2例患者采用AZT+EFV+3TC。5例患者及時更換二線藥治療方案,其中1例患者采用ABC+DTG+3TC,4例患者采用LPV/r+TDF+3TC。
1.1.2 艾滋病患者
自愿接受HAART的艾滋病患者242例,男225例,女17例,年齡18~80歲,經(jīng)過抗體確證試驗——免疫印跡試驗(Western Blot,WB),報告“HIV-1抗體陽性”,根據(jù)WS 293—2019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診斷HIV/AIDS的臨床分期均為Ⅲ期(AIDS期),治療前平均CD4淋巴細胞計數(shù)為(85±77)·μL-1。
采用TDF+EFV+3TC組合治療的患者為235例(97.11%),1例患者采用AZT+EFV+3TC,1例患者采用DTG+TDF+3TC。5例患者及時更換二線藥治療方案,其中2例患者采用ABC+EFV+3TC,2例患者采用ABC+DTG+3TC,1例患者采用LPV/r+TDF+3TC。
1.2.1 隨訪
治療前由醫(yī)務人員對患者進行流行病學調(diào)查,收集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身高、體重等基本信息,計算體質(zhì)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BMI=體重(kg)÷ 身高2(m)。BMI 指數(shù)19.0~23.9為正常,≥24.0超重異常。并于治療后隨訪0.5 y,調(diào)查其服藥情況及相關(guān)臨床癥狀,
1.2.2 CD4+T淋巴細胞計數(shù)
收集外周抗凝血5 mL,樣品混勻6-8次,全血保存在室溫(18~25℃),采用流式細胞儀(DxFLEX/A-02-159)于48 h之內(nèi)完成檢測。
采用軟件SPSS 20.0整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采用構(gòu)成比描述。兩組治療前后CD4+T淋巴細胞增長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根據(jù)治療后CD4+T淋巴細胞是否增長建立Logistic回歸模型,篩選影響CD4+T淋巴細胞增長因素,檢驗水準α=0.05(雙側(cè)),以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jīng)χ2檢驗,不同性別、年齡、教育程度、BMI指數(shù)和感染途徑的無癥狀HIV感染者,治療前后CD4+T淋巴細胞增長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是漏服藥物會導致治療前后CD4+T淋巴細胞增長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并且未漏服的患者CD4+T淋巴細胞增長率高達86.56 %,見表1。
表1 艾滋病患者治療前后 CD4+T 淋巴細胞計數(shù)是否增長情況比較
研究影響治療前后CD4+T淋巴細胞增長情況的因素,經(jīng)χ2檢驗,不同性別、年齡、教育程度、感染途徑、以及漏服藥物的艾滋病患者,治療前后CD4+T淋巴細胞增長率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是不同的BMI指數(shù),治療前后CD4+T淋巴細胞增長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并且BMI指數(shù)正常的患者CD4+T淋巴細胞增長率高達82.41 %。見表1。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jié)果顯示,在無癥狀HIV感染者中,漏服藥物(P=0.017,OR=0.438)為影響CD4+T淋巴細胞增長因素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2-1;在艾滋病患者中,年齡(P=0.036,OR=0.69)和BMI指數(shù)(P=0.002,OR=0.309)為影響CD4+T淋巴細胞增長因素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2-2。
表2-1 影響CD4+T淋巴細胞增長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無癥狀HIV感染者
表2-2 影響CD4+T淋巴細胞增長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艾滋病患者
隨著年齡增長,人體胸腺功能會自然減退,在艾滋病患者中,胸腺功能可能受損明顯,導致不同年齡組患者的CD4+T淋巴細胞差異明顯[5]。
我們通過分別對影響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CD4+T淋巴細胞增長因素的研究分析,在艾滋病患者中,年齡對增長的影響更明顯。既往研究認為BMI指標能夠反映患者的自身的營養(yǎng)健康狀況,患者營養(yǎng)不良,會影響自身免疫重建[5]。艾滋病患者免疫重建的維持,需要長期不間斷的服藥,需要維持自身一定的血藥濃度,才能抑制病毒在體內(nèi)的復制?;颊呤欠衤┓苯佑绊懼委熐昂?CD4+T淋巴細胞計數(shù)變化值,提示如果監(jiān)測發(fā)現(xiàn)患者出現(xiàn)漏服情況,要及時對該患者進行干預,加強健康教育。
綜上所述,增加患者的營養(yǎng)狀況,保持標準BMI和提高服藥依從性,有利于提高艾滋病患者HAART中CD4+T淋巴細胞數(shù)。在以后工作中,要對患者進行個體化監(jiān)測,及時發(fā)現(xiàn)患者的不良因素,提高服藥依從性,有利于患者免疫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