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 媚 曾婧純 林詩雨 羅 浩 林國華
(1.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廣東 廣州 510405;2.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廣東 廣州 510405;3.廣東省深圳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廣東 深圳 518100)
周圍性面癱多由莖乳空內非特異性炎癥引起的一側面部表情肌功能障礙的疾病。本病發(fā)病率約(17~35)/10萬/年,臨床最常見的面神經疾患[1]。本病病因復雜,常急性發(fā)病,治療不及時常易演變成頑固性面癱,外觀損容性的改變給患者帶來極大的心理負擔,易導致焦慮、緊張、煩躁等負性情緒,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以往現(xiàn)代醫(yī)學多采用抗病毒、營養(yǎng)神經等治療方式,存在一定局限性和爭議[2]。針灸廣泛應用于周圍性面癱的治療,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得到循證醫(yī)學的證實和肯定[3]。中藥超聲導入通過超聲波物理效應將中藥制劑通過皮膚或黏膜進入機體,發(fā)揮治療作用,近年來應用廣泛,主要應用于心血管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等,但目前其應用于面癱的報道較少[4]。本研究旨在觀察毫火針半刺聯(lián)合翳風穴牽正散超聲導入治療急性期周圍性面癱(風寒證)的臨床療效?,F(xiàn)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考《神經病學》[5]有關內容。分期標準[6]:將病程1~7 d、1~2周、2周至2個月、2個月以上,依次分為急性期、靜止期、恢復期、后遺癥期。風寒型面癱診斷標準參考《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7]有關診斷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首次發(fā)病,且均為單側;年齡18~65歲,男女不限;患者同意參加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不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由中耳炎、乳突炎、腮腺炎、腦血管疾病、急性感染性多發(fā)性神經根炎、外傷等引起的面癱者;雙側面癱者;妊娠期、哺乳期婦女;病程>7 d者;伴心、肝、腎等臟器嚴重疾病者。
1.2 臨床資料 選擇2020年4月至2021年5月筆者所在醫(yī)院就診的急性期周圍性面癱(風寒證)患者84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2例,兩組年齡、性別、病程、患側等臨床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表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參考《周圍性面神經麻痹診斷與治療專家共識(2015)》予以常規(guī)治療[8],主要有:激素治療;抗病毒或抗生素治療;維生素;改善局部循環(huán);降低面神經管內壓;神經功能修復。遵照神經內科醫(yī)師的意見給予單藥或聯(lián)合用藥治療。觀察組采用毫火針半刺聯(lián)合翳風穴牽正散超聲導入治療,具體如下:毫火針半刺法治療,穴位選擇參考《針灸治療學》[9],選取患側陽白、攢竹、太陽、四白、迎香、顴髎、地倉、承漿、頰車、牽正。穴位常規(guī)消毒后,采用換球牌針灸針0.25 mm×25 mm,押手手持止血鉗夾持點燃95%燃燒的酒精棉球,將針尖置于準火焰的外焰燃燒,直至通紅或發(fā)白,對準穴位,行半刺法針刺,快速刺入,破皮即止,不行針,不留針,即“淺內而急發(fā)針”,每日1次。翳風穴牽正散超聲導入治療,患者取健側側臥位,將白附子、白僵蠶、全蝎各10 g,洗凈后加水500 mL浸泡30 min,將藥物濃煎30 min,制成濃縮水煎劑備用,選用超聲藥物導入治療儀HZ-CS30,取5 mL藥液裝入注入治療頭凝膠貼片中,將治療頭對準患側翳風穴,導入?yún)?shù)為頻率1 mHz,功率3~5 mW,以局部有輕微針刺感為宜,每次透藥治療30 min,每日1次。連續(xù)治療2周。療程結束后進行療效評價。
1.4 觀察指標 1)面神經功能評分,采用面神經功能分級House-Brackmann(H-B)分級量表[10]評價兩組干預前后H-B分級,包含患側靜態(tài)、動態(tài)及聯(lián)帶運動病情分級,面癱程度分6級,評級越高,癥狀越重。2)面部殘疾指數(shù)量表[11],包含面部殘疾指數(shù)軀體功能(FDIP)、面部殘疾指數(shù)社會功能(FDIS),評價兩組干預前后軀體功能和社會功能。
1.5 療效標準 參考《臨床疾病診斷依據(jù)治愈好轉標準》[12]擬定。痊愈:癥狀和陽性體征消失,面部表情肌恢復正常。顯效:癥狀和陽性體征基本消失,動態(tài)時稍差。有效:癥狀和陽性體征有所改善。無效:無明顯改善。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6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22.0軟件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符合正態(tài)分布采用t檢驗,非正態(tài)分布采用Mann-Whitney U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H-B分級比較 見表2。治療后兩組H-B分級均較治療前改善,且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H-B分級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FDI評分比較 見表3。治療后,兩組的FDIP評分均較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FDIP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的FDIS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FDI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表3 兩組治療前后FDI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FDI評分比較(分,±s)
組別觀察組(n=42)對照組(n=42)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FDIP評分16.35±2.44 22.46±3.12*△15.87±2.38 19.57±2.86*FDIS評分15.82±2.14 8.22±1.18*△16.04±2.08 11.45±1.46*
2.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4。經治后,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表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周圍性面癱多指莖乳空內急性非特異性炎癥水腫所致的周圍性面神經麻痹?,F(xiàn)代解剖發(fā)現(xiàn),面神經是人體骨管內行程最長的腦神經,若面神經發(fā)生水腫,極易受到狹窄的骨管壓迫。至于何種原因引起面神經水腫,目前對于其發(fā)病機制尚無定論,主要認為與病毒感染、神經缺血、解剖異常、免疫異常等因素引起各種微循環(huán)障礙,局部缺血、缺氧,面神經出血、水腫及脫髓鞘改變,最終導致面神經功能損傷,導致面部表情肌癱瘓[13]。目前對于其治療多采用激素、抗病毒、營養(yǎng)神經等方式,治療方式多樣,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目前中醫(yī)治療常應用于面癱的治療,其中針灸受到較多臨床醫(yī)師重視和關注,面癱不僅被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十一五”列為針灸重點??萍膊。瑫r也是世界衛(wèi)生組織推薦的針灸適宜病種之一。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已得到循證醫(yī)學的支持和證實[14],但是目前對于急性期是否介入針刺治療仍存在一定的爭議,但筆者認為,面癱發(fā)病初期,病邪尚未深入,應及時驅邪外出,正所謂“既病防變、先時治療”。同時,針刺控制刺激量和針刺深度,取穴避開神經根和面神經主干,可極大地避免加重面神經水腫風險。目前普遍認為急性期周圍性面癱刺激量宜小,針刺深度宜淺,留針時間適當?;疳槕妹姘c的治療歷史悠久,《靈樞》記載“卒口僻……治在燔針劫刺”,火針具有溫熱和針刺的雙重作用,發(fā)揮通經活絡和溫經散寒的作用,借火助陽促進經氣激發(fā),使經絡通、氣血行,鼓舞面部陽明經氣,使面部筋脈得養(yǎng)?,F(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火針刺激患處,能夠加快血液循環(huán),改善局部組織充血、水腫,促進新陳代謝,利于受損組織及神經修復[15]。本研究選用毫火針相比傳統(tǒng)火針,刺激面部經穴,可有效降低感染和留疤的概率。半刺法屬于針刺傳統(tǒng)針法,屬淺刺法范疇,淺刺而急發(fā)針,無傷肌肉,刺激量小,作用部位表淺,驅邪而不傷正。正如《靈樞》記載“半刺者,淺內而疾發(fā)針,無針傷肉,如拔毛狀,以取皮氣”。急性周圍性面癱,邪氣尚淺,重在驅邪外出,半刺法刺激部位表淺,刺激部位在皮部。正如《黃帝內經》談及“故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中醫(yī)皮部理論認為,皮部乃全身衛(wèi)氣循行和留存的部位,刺激皮部能夠激發(fā)表層衛(wèi)氣“衛(wèi)護周身”作用,發(fā)揮抵御外邪、保衛(wèi)機體之功。本研究所選用患側陽白、攢竹、太陽、四白、迎香、顴髎、地倉、承漿、頰車、牽正,均為局部取穴,通過針刺疏通局部氣血,激發(fā)經氣,疏通經絡,有利于改善額紋消失、眼瞼閉合不全、鼻唇溝變淺、頦唇溝歪斜等癥狀。其中陽白位于手足三陽經筋分布區(qū)域,可廣泛刺激面神經顳支分布區(qū)域,有研究表明[16],其可明顯提高運動單元單位電壓和增加募集電位,利于額肌肌力恢復。顴髎穴,可廣泛刺激面神經顴支和下頜支的分布區(qū)域。牽正穴,經外奇穴,乃治療面癱的經驗效穴,主祛風通絡。
中藥超聲導入是經皮給藥的常用方式之一,超聲導入促進藥物經皮吸收的作用機制目前尚不明確,主要認為通過熱效應、力學效應、對流傳遞及空化效應將藥物分子通過皮膚或黏膜進入機體[17]。超聲導入藥物具有其優(yōu)勢,相比傳統(tǒng)給藥方式,具有避免肝臟首過效應及腸胃滅活,可維持恒定的血藥濃度或藥理效應,具有提高生物利用度,降低藥物不良反應等優(yōu)勢[18],同時通過提高皮膚滲透性,將藥物導入體內。本研究選用的牽正散是治療面癱的代表方,白附子祛風痰,通經絡,入陽明經而走頭面,善治頭面之風?,F(xiàn)代藥理發(fā)現(xiàn)其具有抗炎、抑菌,調節(jié)免疫功能[19]。白僵蠶、全蝎祛風止痙?,F(xiàn)代藥理發(fā)現(xiàn),白僵蠶有效成分包含磷脂和鞘脂類化合物,可通過刺激神經生長因子,發(fā)揮神經營養(yǎng)效應[20]。全蝎具有抗凝、抗炎、抑菌、提高機體免疫力作用[21]。本研究選用翳風穴,可調節(jié)氣血,散寒通絡,促進局部血運,改善局部循環(huán),加快局部代謝,利于炎癥水腫,促進面神經功能恢復。張彤等[22]研究發(fā)現(xiàn),刺激翳風穴可提高機體T淋巴細胞(CD3)及T輔助細胞(CD4)水平,改善CD4/CD8比值,改善患者免疫功能,促進面神經功能恢復??傊?,翳風穴牽正散超聲導入是將超聲理療、中藥透皮吸收及穴位刺激等作用集一體的療法,主通經活絡、暢達氣血。
本研究發(fā)現(xiàn),毫火針半刺聯(lián)合翳風穴牽正散超聲導入治療急性期周圍性面癱(風寒證),不僅能降低FDIS評分,還能提高FDIP評分,改善H-B分級,同時能提高臨床療效。說明毫火針半刺聯(lián)合翳風穴牽正散超聲導入能有效治療急性期周圍性面癱(風寒證),促進面神經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