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濟(jì)法
“茶圣”陸羽(733—803),字鴻漸,唐復(fù)州竟陵(今湖北天門市)人,一名疾,字季疵,號竟陵子、桑苧翁、東岡子等。其通曉茶事,著有茶學(xué)巨著《茶經(jīng)》三卷,被譽為“茶仙”,尊為“茶圣”,祀為“茶神”。
陸羽出身孤兒或棄嬰,與佛門素有因緣,3歲—12歲由竟陵龍蓋寺智積禪師收養(yǎng),至德元年(756)24歲時,因“安史之亂”逃難至吳興(今浙江湖州),與高僧皎然結(jié)為“緇素忘年交”。此后常到杭州天竺、靈隱寺一帶活動,與高僧道標(biāo)、寶達(dá)等友善,作有《天竺、靈隱二寺記》《四標(biāo)詩》等,其《茶經(jīng)·八之出》記載天竺、靈隱二寺產(chǎn)茶,《宋高僧傳》之《唐杭州靈隱寺寶達(dá)傳》《唐杭州靈隱山道標(biāo)傳》均記其事跡,系靈隱乃至杭州最早或較早的佛事、茶事記載,極為難得,彌足珍貴。
陸羽何時到杭州及天竺、靈隱二寺,據(jù)《宋高僧傳》記載,至少在“貞元中”,陸羽曾多次前往靈隱山:
以其陸鴻漸貞元中多游是山述記,記達(dá)師節(jié)儉而明心之調(diào)度也。
寶達(dá)禪師生平未詳。這一記載大意為:貞元中,陸羽曾多次游歷靈隱山并作記述,其中記有寶達(dá)禪師之節(jié)儉美德,心思清明純正,并善于管理、調(diào)度。一句話便使高僧之形象躍然紙上,足見《宋高僧傳》作者贊寧之文字功底深厚。
其中“貞元中”為概數(shù),貞元年號共21年,即785年至805年,取中則為795年左右,一般記載陸羽卒年約為804年,今已發(fā)現(xiàn)南宋祖琸編撰的《隆興佛教編年通論》等兩種佛教文獻(xiàn),記載其卒于803年。從《宋高僧傳》記載來看,說明陸羽晚年常去靈隱寺。但陸羽青年、中年時完成的《茶經(jīng)》,已寫到天竺、靈隱二寺產(chǎn)茶,說明其到吳興后,可能早已到過靈隱寺,下文有專題介紹。還有其中年時去越州(今紹興)等地,要經(jīng)過杭州,可能也會去靈隱寺,這些只是未見記載而已。
《宋高僧傳》詳細(xì)記載了道標(biāo)禪師事跡以及陸羽所作《四標(biāo)詩》。道標(biāo)(740—823),杭州富陽人,俗姓秦氏,其遠(yuǎn)祖與羸同姓,世為汧隴大族,晉時東渡為杭人。少聰穎,肅宗乾元元年(758),通經(jīng)七百紙以上得度。尤善詩,與當(dāng)時高僧吳興皎然、會稽靈澈齊名,相與酬唱,時人有諺云:“麗之晝,能清秀;越之澈,洞冰雪;杭之標(biāo),摩云霄?!标懹馂榈罉?biāo)作有《四標(biāo)詩》云:
日月云霞為天標(biāo),山川草木為地標(biāo);
推能歸美為德標(biāo),居閑趣寂為道標(biāo)。
道標(biāo)小陸羽7歲,為同時代人。陸羽以日月云霞、山川草木比擬道標(biāo),褒贊其道德高尚,甘于寧靜寂寞,作詩賦文,富有情趣。
從《宋高僧傳》得知,陸羽曾為寶達(dá)禪師作傳記,道標(biāo)禪師應(yīng)該亦有傳記,惜陸羽它書多散佚,主要以《茶經(jīng)》傳世。
《茶經(jīng)·八之出》杭州名下記載:“錢塘,生天竺、靈隱二寺。”
當(dāng)時杭州轄錢塘、鹽官、富陽、新城、余杭、臨安、于潛、唐山八縣,州治在錢塘。
《茶經(jīng)》所記天竺寺,為下天竺寺.杭州有上、中、下三處天竺寺,其中下天竺寺建寺最早,又稱南天竺寺、下竺靈山教寺,今稱法鏡寺?!断檀九R安志》之“下竺靈山教寺”記載:“下天竺寺,隋開皇十五年(595)由高僧真觀法師與道安禪師建,號南天竺。唐永泰(765—766)中賜今額……”
法鏡寺與靈隱寺相近,據(jù)下文《咸淳臨安志》寫到,靈隱、天竺兩山由一門而入,這也是陸羽二寺并記之原因。
目前法鏡寺、靈隱寺周邊一帶,均為西湖龍井茶核心產(chǎn)地一級保護(hù)區(qū)。
此為迄今文獻(xiàn)記載杭州茶產(chǎn)地之最早出處。二寺之茶即今之龍井茶前身,這些茶屬于原生還是引種,不得而知。近年所謂南北朝時期詩人、文學(xué)家謝靈運(385—433),將天臺山茶引種到西湖,純屬好事者想象,并無任何文獻(xiàn)記載佐證。
陸羽《天竺、靈隱二寺記》今已散佚,僅能在南宋《咸淳臨安志》卷8、卷23、卷36、卷80等,見到該記20多個片段,其中以卷80為最多,表述或稱《陸羽二寺記》,或稱《陸羽寺記》,或稱《陸羽記》,或直呼“陸羽云”。如記載“景德靈隱寺”,其文稱:
在武林山。東晉咸和元年,梵僧慧理建,舊名靈隱,景德四年改景德靈隱禪寺。靈隱、天竺兩山由一門而入?!蛾懹鹩洝吩疲骸澳咸祗?、北靈隱,有百尺彌勒閣、蓮峰堂、白云庵、千佛殿、巢云亭、延賓水閣、望海閣……”
《欽定四庫全書》版《咸淳臨安志》“景德靈隱寺”條書影
除了記載靈隱寺,該志卷八十“城西諸山”條下,另有多條片段,如“石門澗”條記載:
《陸羽二寺記》云:“南有巉巖,舊有臥龍石橫澗中,慈云法師種松于此?!?/p>
“連巖棧、伏龍?!睏l記載:
過石門澗之南為連巖棧,今廢。伏龍者,又連巖棧之次也?!蛾懹鸲掠洝吩疲骸敖造`隱山泉澗中怪石之狀?!?/p>
“理公巖”條記載:
在天竺山靈鷲院之右,《陸羽記》云:“昔慧理宴息于下,后有僧于巖上周回鐫小羅漢佛、菩薩像?!?/p>
“呼猿洞”條記載:
陸羽云:“宋僧智一善嘯,有哀松之韻,嘗養(yǎng)猿于山間,臨澗長嘯,眾猿畢集,謂之猿父?!?/p>
“醴泉”條記載:
《陸羽寺記》:“大歷六年,忽出醴泉,酌之療疾,又有臥犀泉?!?/p>
“暖泉”條記載:
一名渦渚東嶼,見《陸羽二寺記》。
“袁君亭”條記載:
《陸羽記》云:“刺史袁仁敬造?!?/p>
“丹灶亭”條記載:
《陸羽記》云:“葛洪煉丹之所?!?/p>
“許邁思真堂”條記載:
《陸羽二寺記》云:“許邁,字遠(yuǎn)游,一名映。”詳具“方外門”,右自虛白亭以下并廢,以前賢遺跡,姑仍舊志。
從這些片段記載可知,陸羽對天竺、靈隱二寺周邊之山石林泉、亭臺樓閣等自然與人文景觀非常熟悉。
靈隱寺原有《天竺、靈隱二寺記》石碑,可惜南宋之后被毀。南宋詩人韓淲(1159—1224)作有《天竺靈隱觀鴻漸寺記白香山泉碑》云:
靈隱天竺山,清流漱奇石。草木郁青蔥,巖洞耀丹碧。
有時閑聯(lián)騎,盡日為散策。蕭條懷古心,髣髴問遺跡。
勝士多去來,流年幾今昔。寺記喜逢陸,泉碑尚余白。
因知幽絕處,得之乃無斁擇。所以千載后,山名轉(zhuǎn)輝赫。
二子有逸韻,煙霞本其癖。想當(dāng)落筆時,無地著清適。
嗟我復(fù)何人,長歌想英魄。
該詩說明韓淲當(dāng)年游歷天竺、靈隱二寺,觀瞻陸羽二寺記碑和白居易泉碑后,引發(fā)詩興,長句記懷,認(rèn)為陸、白兩位先賢寄情山水,富有閑情逸致,值得敬仰和紀(jì)念。
陸羽小時被寺院收養(yǎng)9年,流落到吳興后,先寄寓于寺院,與高僧皎然結(jié)為“緇素忘年交”,終生與佛門有緣,佛門亦將其作為善友,如《隆興佛教編年通論》記有其卒年。有此因緣,在陸羽存世不多的著作中,才有上述與靈隱寺相關(guān)之茶事、佛事記載,這些都非常難得。如關(guān)于天竺、靈隱二寺產(chǎn)茶之記載,已見文獻(xiàn)中少有發(fā)現(xiàn)杭州唐代茶事記載,如果無此記載,也許“茶都”杭州之茶史要遲至宋代了,足見陸羽所記彌足珍貴。
陸羽關(guān)于天竺、靈隱寺之相關(guān)記載,為宋《淳祐臨安志》《咸淳臨安志》、明萬歷《靈隱寺志》《錢塘縣志》等志書,提供了不可多得之珍貴史料。
陸羽《天竺、靈隱二寺記》和劉宋時期錢塘縣令劉道鎮(zhèn)《錢塘記》,是記載靈隱寺初建時期難得的兩件文獻(xiàn)之一。在2021年11月16日召開的靈隱山文化國際論壇上,筆者建議靈隱寺為“茶圣”陸羽設(shè)立塑像,并整理出目前能搜集到的殘篇,重建《天竺、靈隱二寺記》碑刻,以紀(jì)念陸羽之重大貢獻(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