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更新
在月球環(huán)境下,葉片的形態(tài)和生長機理發(fā)生了一些變化。
中國“嫦娥四號” 搭載著一項科普載荷——“月面微型生態(tài)圈”,期望在荒涼月表上培育生命。
到月球上種菜有多難
月球是不適合生命生存的。月球夜晚的溫度在-200℃以下,白天超過120℃,沒有空氣,還有高能粒子和太陽風,這些都是不適合生命生存的因素。
2015年,國家拿出嫦娥四號珍貴的3公斤載荷,來向全球征集方案。最終,我們團隊提出的“月面微型生態(tài)圈科普載荷”從257個方案中脫穎而出。我們試圖在月球上構建一個由生產者、消費者和微生物組成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來進行培植實驗。
我們只能見縫插針地用僅有的3公斤重量、在200×200×200毫米的小空間做這個實驗。整個空氣占據(jù)的空間有0.82升,生物生長的空間是0.42升。當時著陸器的底板上已經擺不下任何東西了,所以我們所有的器材都只能掛在著陸器的天花板上。而且我們的空氣不能通過增壓來壓縮,因為沒有其他的機器讓我們增壓。只有兩個控制信號,就是放水和拍照。
在月球上做生物實驗,需要把溫度控制在-10~40℃,如果低于-10℃或高于40℃,種子都會死掉。因為沒有多余的重量,所以我們不能帶壓縮機或空調過去。更不能帶化學制冷劑,這違反了國際上有關行星保護的政策。我們只能用物理的散熱片、熱管、熱泵進行熱量平衡和交換,所以挑戰(zhàn)非常大。
萬物生長靠太陽,月球上一個白晝是14×24小時,所以陽光非常充足。但是我們的罐子很小,如果進入太多陽光的話,溫度就難以控制。經過計算,如果既要控制溫度,又能夠滿足光合作用的話,需要8毫米直徑的陽光進入量。于是我們留了一點余地,用10毫米直徑的光導管把陽光引進罐子內。
此外,嫦娥四號有可能會落在一個斜坡上或者是一個石塊上,這樣我們將面臨最惡劣的情況:陽光只能從30°的位置切進去。
還有一個困難是,嫦娥四號落在月球背面的時候,它揚起的灰塵有10米多高。我們在地面做實驗時,灰塵會降落到光導管上面,把光導管全部蓋住。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把光導管做成中間高、四周低的形狀,然后在光導管表面涂上一層我們研制的涂料,避免月塵粘上去。
月球上是沒有任何液態(tài)水。我們要對攜帶的水進行精準控制:水不能帶太多,汪洋大海是長不出東西的;不能帶太少,要滿足植物發(fā)芽的需求。經過精確計算,我們必須帶18克水上月球。水也是開關,一澆水實驗隨即啟動。
我們在地面做實驗時,一經力學振動,水就灑出來了。此外,月球重力是地球的1/6,在這低重力的條件下,水可能放不出來。為此,我們加了一個水泵。同時,為了防止水撒出來,我們研制了一種溶劑把水管堵住。只有達到月球上的某個溫度時,這個溶劑會溶化,水才能夠流出來。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難點,比如生物固定。在空間站里,生物固定主要是用紗布或絲網固定包裹,生物可以包得很緊。而月球上沒有人,如果包得太緊,種子發(fā)芽的時候就沖不出來;而包得太松的話,發(fā)射的時候就會變成一盤散沙。我們找不到平衡點,于是想了一個辦法:用水溶棉作為固定材料,而到月球上水一澆下去,水溶棉就會溶化。
靜置也是一個難點。種子只能在月球上發(fā)芽,如果它在地面發(fā)芽或者死掉,實驗就失敗了,因此我們必須精準控制它的發(fā)芽時間。這個植物艙需要在西昌擺2個月,飛行要飛1個月。在這3個月我們既要它不死也不能生長,也要它安全。
還有一個難點就是照相。實驗在月球上是否成功,全靠相機傳回的照片為證。相機必須有備份,一個壞了另一個補上。我們不可能像航天一樣做幾十公斤或幾公斤的相機,我們的兩個相機的總重量只能分配不超過60克。這兩個共重60克的相機既要抗高溫、抗低溫、抗輻射,還要抗高濕度,難度與挑戰(zhàn)性是很高的。
此外,在月球上面做生物實驗,生命要有可以觀測到的現(xiàn)象變化,至少要幾天甚至幾十天,但我們的時間最多只有9天。因為月球的一個白晝是14天,但是嫦娥四號不可能在月球上白晝的第1天就著陸,因為溫度太低,陽光太少,所以要等月面的溫度比較柔和的時候才能夠著陸。也不能很晚關機,必須在太陽下山之前。因為在太陽下山之前,溫度會急劇下降,這樣儀器就控制不了了。所以我們只有9個地球日的時間。值得高興的是,我們爭分奪秒,在8天22個小時45分鐘的時間內完成了實驗。
月球第一片綠葉誕生
我們選定六個物種搭配在月球上做實驗,形成一個微型生態(tài)系統(tǒng)。最終設計的“月球載荷生物試驗”罐子,高198毫米,直徑173毫米,重量2.608公斤。
在月球上,光直接從光導管進入裝置內,我們在生物板上0.42升的生物成長空間來做實驗,底下是控制板等。我們通過散熱片進行物理散熱,在外面100多℃的情況下,讓裝置內部的溫度保持在20多℃。
2019年1月3日10點26分,嫦娥四號落在了月球上。晚上23點18分,指揮部告訴我們可以做實驗了。于是我們馬上進行加電、拍照,這兩者是同時觸發(fā)。
大家看到第一張照片后松了一口氣,因為沒有出現(xiàn)郁郁蔥蔥或枯枝敗葉的情況,跟地面的一模一樣。我們測到的氣壓是1.04個大氣壓,幾乎沒有漏氣的情況。當時外面的溫度已有100多℃,但裝置里面30.6℃。所以只要種子不死,水能夠放出來,實驗就有可能成功。
半個小時后,指揮部給我們指令說可以放水了,我們就把18克水一次性放完。
2019年1月4日拍的照片中,有個小綠點。但那時我們不敢說種子已經發(fā)芽了,因為擔心這個綠點也可能是一個螺絲釘?shù)粝聛戆l(fā)霉了,或者是一個腐敗的種子。2019年1月5日,種子一點點長大了。直到1月7日,我們看到種子長出了一片葉子,便確定實驗成功了。
我們還在地面上做了一個同步實驗,這個同步實驗在1月7日才看到芽點,所以種子在月球上比在地球上早發(fā)芽將近3天。從1月7日的照片中可見,它的根不是往土里扎的,是橫著生長的;而且葉子不是展開的,像包菜一樣包起來了。說明在月球環(huán)境下,葉片的形態(tài)和生長機理發(fā)生了一些變化。
實驗成功后,2019年1月13日,中央電視臺向全球發(fā)布了這個消息,引起國際轟動。人類的第一次月球生物實驗由中國人實現(xiàn)了。
摘編自微信公眾號“格致論道講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