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語嫣
小時候每到冬日,最熱切盼望的就是去鄉(xiāng)下姥姥家玩兒雪爬犁,去河套溜冰,去吃凍得杠杠硬的粘豆包,去和前后院的小伙伴一起打雪仗……最不喜歡的就是東北的冬天太過寒冷,總要穿上厚厚的棉褲棉鞋和羽絨服,行動非常不便,一出門無論戴多厚的手套手都會凍得麻木。立冬是個分水嶺,在它到來之前寒冷程度是可以承受的,但是它到來之后的寒冷程度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那么,當提到“立冬”,你最想說的是什么呢?
昏正:立冬狂想。
我撕扯下最后一頁秋的陽光,迎接著冬天的來到。
立冬,冬季開始,意味著生氣開始閉蓄,萬物進入休養(yǎng)、收藏狀態(tài)??墒?,我們這些背著沉重書包的學生是不是也可以像蟄蟲一樣休眠呀?
立冬總歸是要吃餃子的,浮現(xiàn)在眼前的,也是一家人說說笑笑地包著餃子的場景。我認為那是極其幸福的——雖然我再努力也包不出漂亮的形狀,但每一個都是心靈美的作品呀,我自嘲著。
握著幾張曲譜,是李斯特的技巧練習曲《追雪》。想著能不能在立冬那天把它彈下來,再彈不下來,就可以去現(xiàn)實中追雪了。練吧,萬一實現(xiàn)了呢,我的“小目標”還有李斯特的《鐘》呢。難道冬天不是一個適合做夢的季節(jié)嗎?
最輝煌時總是最滄桑,最明了時總是最迷惘。冬來了,我裹緊大衣。
小練筆測評報告:
這段文字很短,但真實感很強。開頭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秋的陽光比喻成可觸碰到的具象化的事物,并用了“撕扯”一詞,用一種動態(tài)的形式宣布了秋天的結(jié)束,接下來該冬天上場了。獨特的直奔主題的入題方式,令人眼前一亮。接下來作者分了三個層次講述自己在立冬時節(jié)的內(nèi)心感受:萬物休養(yǎng)生息的同時,作為身負學習重擔的學生,卻仍然不能像蟄蟲一樣進入休息狀態(tài),背著的沉重書包就是立冬還要上課的“我們”的心態(tài);雖然冬天上學使人難過,但是立冬也有快樂幸福的時刻,比如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包餃子的場景;冬天也是一個適合做夢的季節(jié),李斯特的《追雪》不僅是自己現(xiàn)在的心境,還是一個美好的愿景。結(jié)尾言有盡而意猶未盡,冬天來了,無論生活怎樣,都要帶著前三個季節(jié)的輝煌與滄桑、明了與迷惘,繼續(xù)前行。
旅一:印記。
秋寒霜降。校園里,學生們開始把手縮進袖子里,卷起來的褲腿也放了下來,桌上的水杯里也騰騰冒著熱氣,坐在后排的學生自覺地拿了拖把抵住門,生怕擠進一絲涼氣。站在走廊讀書的學生少了,操場上打球的學生也少了,大家不約而同地把一切娛樂的事情約到了教室進行,校園一片沉寂。跑道上干干凈凈,連個枯葉都沒有。這樣看過去,似乎已經(jīng)沒有了秋天的痕跡,兩旁樟樹的葉子都掉光了,怏怏地伸著它那枯瘦的枝頭。是啊,今兒就是立冬了,深秋不知不覺晃晃過去,大地將慢慢譜寫著冬天的印記……鈴聲剛響,孩子們迫不及待地跑出教室,一路高談闊論。食堂師傅也已經(jīng)準備好了冬餃,就等學生們蜂擁而至,而此時的校園又恢復了往日里的喧鬧。
小練筆測評報告:
這是一段真實、生動、立體的校園立冬景象圖。作者利用自己善于觀察的眼睛,清晰地定格了一系列立冬時節(jié)同學們的統(tǒng)一動作,以及校園里的冷寂景象。使用了擬人的手法,將樟樹葉掉光了的情形形容為“怏怏地伸著它那枯瘦的枝頭”。使校園的冷清變得具體可感。但就是這樣的寒冷蕭瑟,也有鮮艷活躍的畫面——午休時同學們魚貫而出,去食堂食用冬餃,至此,校園好像又恢復了青春的活力。
雜草:入冬后。
我們宿舍對冬天印象并不太好,不僅是因為起不了床,更是因為衣服天天都干不了。
地理老師說過,熱帶就算是冬天也不能說寒冷,可我卻在這個有太陽直射的地區(qū)被凍得像條狗。
雖然男生宿舍的勝負欲很強,從立冬開始,男生們總是比誰最不怕冷,可當出了宿舍大家還是很老實地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而宿舍的早飯也從隨便甚至不吃,實現(xiàn)了到在店里吃粉湯加很多辣椒和胡椒的華麗轉(zhuǎn)身。
小練筆測評報告:
本段作者語言幽默有力,開頭另辟蹊徑,不同于以往的認為立冬很美,而是直接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自己并不太喜歡冬天,因為在南方的濕冷,這種魔法攻擊太強大了,并幽默地自嘲在這個熱帶地區(qū)凍得直接不顧“風度”了。接著作者又從另一角度側(cè)面烘托了南方冬天的這種冷——即使勝負欲很強的男孩子們在宿舍里無限嘴硬,但出門還是老老實實地穿得很厚,本來隨意的早飯也變得要吃熱氣騰騰的粉湯和能夠使人感覺溫暖的調(diào)料了。這段文字很真實地展現(xiàn)了南方孩子眼中的冬天,行文一氣呵成,吐槽流暢。
本期關(guān)于立冬的主題,我們提到了冬餃,提到了李斯特的《追雪》,提到了校園里大家放下的褲腳,提到了倔強的男孩子們最終都裹上了冬衣……我們可以從各位的筆觸中看到,立冬時節(jié)不僅有很多蕭瑟之美,還有很多溫暖歡樂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