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夷陵之戰(zhàn)新解

      2022-04-29 21:52:44邵鵬
      文史雜志 2022年3期
      關鍵詞:陸遜

      邵鵬

      摘? ?要:夷陵之戰(zhàn)被認為是三國時期繼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后第三場“以少勝多”的重要戰(zhàn)役。事實上劉備雖有十萬兵力,但入峽作戰(zhàn)的部隊不超過八萬,最終與陸遜決戰(zhàn)的不過四萬;吳軍投入正面與劉備作戰(zhàn)的兵力五萬左右,單純從兵力上看是一場較為勢均力敵的戰(zhàn)爭。傳統(tǒng)上認為陸遜的勝利在于他誘敵深入,其實陸遜的制勝還有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兩棲登陸作戰(zhàn)。陸遜通過水路繞到劉備后方登陸截斷其后路,這一行動配合前方戰(zhàn)場的火攻,導致劉備慘敗。

      關鍵詞:夷陵之戰(zhàn);吳蜀兵力;陸遜;兩棲登陸作戰(zhàn)

      夷陵之戰(zhàn)是三國中后期的一場重要戰(zhàn)役。當時已經(jīng)稱帝的劉備和東吳年輕的將領陸遜相持了八個月左右,最終陸遜完勝,劉備幾乎全軍覆沒,并在次年含恨而終。夷陵之敗讓剛剛成立的蜀漢政權受到重創(chuàng),劉備之死更讓這個建立在他名望上的國家搖搖欲墜。另外,蜀漢失去了荊州,重要的物資供應基地蕩然無存,北伐變得更加艱難。此役過后,蜀吳雙方重修于好,共同抗魏。到西晉統(tǒng)一三國之前,各國領土版圖再無重大改變;因此夷陵之戰(zhàn)是一個分界點,三足鼎立的局面完全形成。

      夷陵之戰(zhàn)也被認為是繼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后三國時期第三場“以少勝多”的重要戰(zhàn)役,陸遜以五萬兵力戰(zhàn)勝劉備十萬大軍。但事實上劉備雖有十萬部隊,但入峽作戰(zhàn)的不超過八萬,最終與陸遜決戰(zhàn)的不過四萬,依此對照,吳軍的兵力反而多于蜀軍;即便不是吳軍“以多勝少”,也是一場勢均力敵的戰(zhàn)爭。

      傳統(tǒng)上認為陸遜的勝利在于他誘敵深入,利用劉備的驕傲輕敵、孤軍深入以及部署失誤,抓住機會,火燒連營,全殲敵軍。但是經(jīng)過對文獻的解讀和交戰(zhàn)地形的分析,陸遜的制勝還有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兩棲登陸作戰(zhàn)。與赤壁之戰(zhàn)不同,關于夷陵之戰(zhàn)的文獻記載中并沒有過多關于火攻的描述,可見火攻在這次戰(zhàn)爭中不是決勝的唯一因素。反而參戰(zhàn)雙方將領的傳記中都提到了截斷劉備軍后路這件事,而且“乘流斷圍”這個描述可以確定陸遜軍是通過水路繞到敵人后方登陸截斷其后路的。這一行動配合前方戰(zhàn)場的火攻,使得劉備軍措手不及又無處可退,導致慘敗。劉備并沒有像人們認為的那樣不堪——對于從沒有接觸過的新型戰(zhàn)法,即便是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劉備也不知道該如何應對。陸遜在這場戰(zhàn)爭中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兩棲登陸作戰(zhàn),可以說在中國戰(zhàn)事史上開創(chuàng)了先河。夷陵之戰(zhàn)也可以看作是中國古代的仁川登陸戰(zhàn)。

      一、戰(zhàn)爭簡述

      (一)交戰(zhàn)背景

      荊州幾乎處于當時中國的中心,又在長江中部,因此其在南北對峙中是兵家必爭之地。南方政權北上中原,荊州是北伐的重要基地。北方政權南下江南,不占領荊州就無法控制長江下游,進而統(tǒng)一整個南方。所以袁術占據(jù)淮南,首先要爭荊州。曹操挾獻帝都許后,也一直圖謀荊州。諸葛亮在“隆中對”里也提出:“荊州北據(jù)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盵1]魯肅在“榻上策”中評價荊州為“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jù)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2]。孫劉曹任何一方占據(jù)荊州,都會獲取巨大優(yōu)勢,因此荊州是三方爭奪的關鍵,其歸屬也影響著歷史進程。

      對荊州的爭奪是三國歷史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到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這十余年間,孫劉曹三方為了奪取荊州進行了四個回合博弈。第一回合,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戰(zhàn),曹操戰(zhàn)敗,孫劉瓜分荊州,拉開了三足鼎立的序幕。曹操占據(jù)襄陽防止孫劉聯(lián)軍北上;孫權全據(jù)長江,占有江陵、夏口兩個重鎮(zhèn);劉備有了江南四郡,可以立足喘息。第二回合,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率軍四十萬在濡須與孫權交鋒。劉備和孫權均不能獨立抵抗曹操。為了生存,孫權把南郡的江北部分借予劉備,與他共同抗曹。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到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進軍關中,對孫劉聯(lián)盟的壓力變小,內部矛盾浮出水面,孫劉雙方以湘水為界分割了荊州,劉備用長沙、桂陽換取了南郡,在土地面積方面仍稍占優(yōu)勢。第三回合,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關羽北伐勢如破竹,孫權卻在合肥受挫,感到劉備方面的壓力越來越大,加之一直倡導孫劉聯(lián)盟的魯肅已經(jīng)去世(建安二十二年),接班人呂蒙與魯肅看法完全相反,孫權便轉而與曹操聯(lián)手偷襲荊州殺掉關羽。第四回合,孫劉聯(lián)盟破裂,劉備既為了給關羽復仇,更為了奪回荊州,發(fā)動夷陵之戰(zhàn)。[3]

      魏黃初二年、蜀漢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劉備稱帝,準備傾盡全力討伐孫權。蜀漢內部對此意見并不統(tǒng)一,趙云反對伐吳,劉備、張飛則決心復仇。諸葛亮雖未明言,但提到法正若在會阻止劉備伐吳,暗含了反對的意見。由此可見,蜀漢內部是存在一定反對聲音的,但這沒有阻止劉備一意孤行。張飛酗酒暴打部下,部將張達、范強在出兵前將張飛殺死后投奔孫權。劉備新仇舊恨,更不能阻止其出兵的意向。

      (二)戰(zhàn)爭經(jīng)過

      劉備率軍進逼夷陵西界,任命馮習為領軍統(tǒng)率全軍三萬余人(五溪蠻夷加入后達五萬人)。蜀軍攻破巫縣占領秭歸。當?shù)匚逑U夷首領沙摩柯遣使響應蜀軍。次年二月,劉備進軍猇亭,從佷山開通道路通向武陵郡,派遣馬良安撫五溪蠻夷,以黃金和錦帛賜予后者,授予他們官職和爵位。五溪蠻夷相繼響應蜀漢。黃權率江北軍在夷陵道與吳軍對峙。劉備遣將挑釁敵人。吳軍將士打算出戰(zhàn)。陸遜則認為蜀軍軍心正盛且乘高守險,應該避其鋒芒,遂令吳軍退至夷陵、猇亭一帶,先占據(jù)有利地形,再相機而戰(zhàn)。劉備大軍推進至夷陵、夷道,連續(xù)安營數(shù)百里。蜀軍頻繁挑釁,陸遜堅守不出。

      兩軍相持達半年之久,蜀軍疲憊,而陸遜一直沒有中計。劉備遂從山谷中引出八千伏兵,但是依然未能得逞。劉備速戰(zhàn)的意圖被陸遜的不戰(zhàn)策略所破壞。蜀軍將士的斗志開始逐漸下降。當時正值六月,蜀軍將士不勝酷暑。劉備只好將水軍轉移到陸地,在深山中安營扎寨,等待秋后再圖進攻。蜀軍處于吳國境內山道上,遠離后方,后勤無法保障,加之百里連營,分散了兵力,為陸遜實施反擊提供了機會。

      閏六月,陸遜在大規(guī)模進攻之前,試探性地攻了一營,結果失利,陸遜卻說:“吾已曉破之之術。”[4]陸遜發(fā)現(xiàn)蜀軍的營地是由木柵欄圍成,決定火攻。他命令戰(zhàn)士持茅草趁夜突襲,順風放火,火勢瞬間蔓延,蜀軍因此大亂。吳軍封鎖江面,扼守夷陵道,切斷蜀軍退路,全線出擊,水陸并進。蜀軍措手不及。吳軍連克敵營四十余座,殲滅敵軍近萬人,車、船等物資盡毀。馮習、張南、沙摩柯被吳軍斬殺;杜路、劉寧向吳軍請降;傅肜、程畿戰(zhàn)死;黃權退路被斷,投降魏國。劉備接到報告,立即集中中軍和部分前軍,在涿鄉(xiāng)與陸遜主力展開決戰(zhàn),希望能夠扭轉戰(zhàn)局,但是形勢并未因此發(fā)生變化。劉備不得不開始向西撤退。部隊撤退到夷陵西北的馬鞍山一帶,劉備下令占據(jù)此地進行抵抗;而陸遜的追擊部隊把馬鞍山四面包圍,并進行猛攻。劉備此時的手下皆為中軍精銳,戰(zhàn)斗十分激烈,劉備的將士僅戰(zhàn)死的就有上萬人。劉備發(fā)現(xiàn)不敵,趁夜突圍,燒毀鎧甲堵塞道路。他逃到秭歸后,舍棄所有船只,通過陸路撤到永安。

      蜀軍幾乎全軍覆沒,劉備逃到永安白帝城便一病不起。趙云后軍來援,陸遜失去了攻克永安的機會。他顧忌曹魏此時襲擊后方,遂停止追擊。秋九月,曹丕攻吳。陸遜為此做了準備,魏軍無功而返。次年(公元223年)二月,劉備命諸葛亮趕到白帝城。三月,劉備病勢加重,向諸葛亮交代后事,托付軍政大權。四月,劉備逝世。后諸葛亮遣使與東吳恢復同盟,繼續(xù)共同對抗曹魏。

      二、雙方兵力的比較

      傳統(tǒng)上認為夷陵之戰(zhàn)是一場孫權方面以少勝多的戰(zhàn)爭,但是《三國志》以及裴注中沒有劉備強孫權弱的記載。相反,卻有劉備弱孫權強的記載。劉備伐吳前魏國群臣議論就曾提到:“蜀,小國耳,名將唯羽。羽死軍破,國內憂懼,無緣復出”[5]。這體現(xiàn)出曹魏對劉備的力量是比較了解的。關羽被東吳擊敗,他手下的七八萬人(按:公元215年,劉備孫權爭奪江南三郡,引五萬眾屯公安,關羽赴益陽率三萬眾,兩軍總數(shù)可達八萬),都被孫權奪去,劉備在兵力上被嚴重削弱。陸遜進軍西陵,“前后斬獲招納,凡數(shù)萬計”[6]。另外,關羽的兵敗導致劉備的將領孟達和上庸太守申耽投降魏國。劉備因此丟掉上庸,損失的兵力至少萬人。孫權偷襲荊州,劉備的領土近乎減半,荊州全部軍民也全部失去,其國力大幅削弱。劉備只有一州之眾,兵力方面是不足的。下面詳細分析雙方的兵力。

      (一)劉備兵力

      劉備的總兵力大概有十萬人,但是出三峽伐吳的部隊只有八萬左右。可從吳魏兩國的記載中分析出這個數(shù)字?!秴侵鱾鳌酚涊d:“黃武元年春正月(公元222年),陸遜部將軍宋濂等攻蜀五屯,皆破之,斬其將?!哉轮灵c月,大破之,臨陳所斬及投兵降首數(shù)萬人。”[7]《陸遜傳》記載:“遜督促諸軍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萬數(shù)。”[8]《劉曄傳》注引《傅子》記載:“權將陸議(遜)大敗劉備,殺其兵八萬余人,備僅以身免。”[9]《文帝紀》提到“蜀大將黃權率眾降”,注引《魏書》記載:“權及嶺南郡太守史郃等三百一十八人,詣荊州刺史奉上所假印綬、棨戟、幢麾、牙門、鼓車。”[10]

      參考以上史料,可以推測出劉備派出的總兵力大概為八萬人?!皞鋬H以身免”,體現(xiàn)了全軍覆沒。黃權降魏三百余人,說明劉備在江北的部隊也被殲滅,而且這些人在八萬人之內。三次主要戰(zhàn)斗中參與宜都之戰(zhàn)的是蜀軍的前鋒,參與涿鄉(xiāng)會戰(zhàn)的是劉備的中軍,參與馬鞍山之役的是江北諸軍。每次戰(zhàn)斗蜀軍傷亡都以萬計,加上降者數(shù)萬,與《劉曄傳》注引《傅子》的記載基本吻合?!陡底印樊斨刑岬降氖菍O權降曹時獻上的捷報,數(shù)字方面多少會進行夸大,因此八萬之數(shù)應該是可信的。加上趙云率領的白帝和和江州守軍,劉備總兵力大概有十萬人。

      (二)孫權兵力

      《陸遜傳》記載:“黃武元年,劉備率大眾來向西界,權命遜為大都督、假節(jié),督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五萬人拒之。”[11]

      表面上看這五萬人就是孫權方面投入到夷陵之戰(zhàn)的全部兵力,但實際上這僅僅是參與到這場戰(zhàn)爭第一線的兵力。諸葛瑾在公安構筑第二道防線,孫權在武昌部署第三道防線,保守估計總兵力可達十五六萬人。孫權用兵的特點是自己統(tǒng)領大軍坐鎮(zhèn)后方。赤壁之戰(zhàn)時,周瑜的先鋒部隊只有三萬,但是孫權坐擁大軍屯駐柴桑,對周瑜說:“卿與子敬、程公便在前發(fā),孤當續(xù)發(fā)人眾,多載資糧,為卿后援?!盵12]孫權在軍事上比較持重,不肯弄險,每次作戰(zhàn)統(tǒng)軍至少七八萬人。之前偷襲荊州,兼并荊州軍民,實力增強,因此在夷陵之戰(zhàn)時他統(tǒng)帥的后援兵力應在十萬左右。陸遜有這樣雄厚的后盾,他率領的五萬人不用分兵把守,而是可以集中于一點,保持數(shù)量優(yōu)勢。

      表面上看,劉備有八萬人,陸遜只有五萬,但后方的兵力相差卻十分懸殊。而且劉備進入峽谷向前進攻,兵力分散,還沒有開始和陸遜交鋒兵勢已分,陣前一線的蜀軍較吳軍是少的。劉備為了集中兵力,將水軍也集中到陸地,進一步體現(xiàn)了劉備兵少的現(xiàn)實。

      三、關于兩棲登陸戰(zhàn)的分析

      “火燒連營七百里”已經(jīng)成為人們對于夷陵之戰(zhàn)的固有印象,即陸遜利用劉備連營的部署采用火攻,致使劉備慘敗?!斑B營”也就成為了劉備不會用兵的標志。其實對于劉備連營的評價并不來自于東吳方面,而是來自于第三方曹丕,當他聽聞劉備在與孫權作戰(zhàn)前線連營七百余里時,當即做出了評價:“備不知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苞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此兵忌也。孫權上事今至矣。”[13]

      由于戰(zhàn)爭的結果和曹丕估計的很接近,所以后人便采用曹丕這段話來評價劉備的失敗。曹丕在千里之外并不了解戰(zhàn)場上的真實情況,只是想當然地做出了一番評價。劉備連年征戰(zhàn),軍事經(jīng)驗上強于曹丕。他知道深入敵境為了保持部隊的呼應需要連營。連營的選擇是正確的,這不是導致劉備慘敗的原因。進一步分析“火攻”。在關于夷陵之戰(zhàn)的文獻里,既沒有順風的記載,更沒有赤壁之戰(zhàn)中“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zhí)?,人馬燒溺死者甚眾”[14]的情況。夏季的夷陵地區(qū),確實林木茂盛,劉備數(shù)萬大軍很難在沒有植被的地方扎營。不過以劉備統(tǒng)兵多年的豐富的軍事經(jīng)驗,不會將部隊營地安在樹林之中;即使扎營也至少會在軍營周圍開辟出平地,以便觀察和防御。而且陸遜在給孫權的匯報中,并沒有提及劉備在森林中扎營的問題,可見相持階段劉備的軍營也沒有給陸遜提供火攻的機會。因此火攻也不是劉備失敗的重要原因。

      其實,在陸遜給孫權的上疏當中,已經(jīng)提及了劉備的致命弱點:“臣初嫌之,水陸俱進,今反舍船就步,處處結營,察其布置,必無他變?!盵15]

      從中可見陸遜對劉備最大的擔心是他水陸并進,但現(xiàn)實是劉備放棄了水路,只走陸路,處處結營,缺乏變化,使得陸遜有了獲勝的機會。[16]蜀漢的地理位置處于長江上游,對下游的東吳天然具有地理上的優(yōu)勢。順江而下發(fā)起對東吳的進攻是蜀軍的最佳選擇。但現(xiàn)實是當時的蜀漢缺乏水上作戰(zhàn)的基礎和經(jīng)驗。原本關羽的荊州水軍頗具實力,但在東吳偷襲荊州的過程中幾乎被全殲。益州水軍只是劉備在伐吳前臨時組建的,毫無作戰(zhàn)經(jīng)驗,無法對抗強大的東吳水軍。劉備放棄在水路上對東吳進行打擊,是現(xiàn)實所迫的無奈之舉。[17]

      因此劉備只能選擇在陸地上發(fā)起進攻,《先主傳》記載:“先主自秭歸率諸將進軍,緣山截嶺,于夷道猇亭駐營,自佷山通武陵,遣侍中馬良安慰五溪蠻夷,咸相率響應。鎮(zhèn)北將軍黃權督江北諸軍,與吳軍相拒于夷陵道。”[18]

      《黃權傳》亦記載:“(劉備)以權為鎮(zhèn)北將軍,督江北軍以防魏師,先主自在江南。”[19]

      劉備主要的進攻方向是江南,牽制方向是江北,目的是占領宜都、公安等重要據(jù)點,之后會同黃權部夾擊江陵。這個主攻方向的選擇是致命錯誤。第一,選擇從江南方向進攻東吳,就要面對東吳嚴密且強大的水軍。從江南的猇亭到夷陵城有近九十里,這一段沿江的蜀軍陣地沒有水軍側翼保護,也沒有險要可守的地區(qū),是劉備的薄弱環(huán)節(jié)。而吳軍則有強大的水軍和船隊,控制著長江水面,可以保證把陸軍快速、突然地運送到這一段的任何一個地點登陸作戰(zhàn)。第二,江南方向山路多且窄,大部隊無法展開陣型,難以發(fā)揮攻擊的最佳效力。蜀軍這一段在數(shù)量上占有優(yōu)勢,且擅長平原作戰(zhàn),但選擇多山的江南作為主攻方向卻是自縛手腳。這兩點為陸遜進行兩棲登陸作戰(zhàn)提供了可能性。

      之所以之前對于夷陵之戰(zhàn)的分析沒有突出兩棲登陸戰(zhàn),部分原因在于相關記錄沒有體現(xiàn)在《吳主傳》《陸遜傳》或者吳國其他大將的傳記里,很容易被忽略。能夠推斷這個戰(zhàn)法的記錄出現(xiàn)在吳國敵人蜀軍將領的傳記里,《黃權傳》記載:“及吳將軍陸議(遜)乘流斷圍,南軍敗績,先主引退。而道隔絕,權不得還,故率將所領降于魏?!盵20]

      這段記載最為重要的就是“乘流斷圍”四字,即吳軍利用水軍登陸切斷了蜀軍的連營,斷絕了蜀軍的后路?!吨烊粋鳌分械囊欢斡涊d佐證了這個情況:“黃武元年,劉備舉兵攻宜都,然督五千人與陸遜并力拒備。然別攻破備前鋒,斷其后道,備遂破走?!盵21]

      這段記載體現(xiàn)出是吳將朱然率軍完成了從水路深入敵后,登陸并斷敵后路的任務,而且他率領大約五千人執(zhí)行此任務。有了兩棲登陸和切斷敵人后路這兩項軍事行動作為基礎,劉備的連營便失去效力,反而成為累贅,使得陸遜的火攻成為可能。這次成功的兩棲登陸作戰(zhàn)可以說是夷陵之戰(zhàn)的關鍵轉折,一舉打破了兩軍的相持,成為吳軍勝利的最關鍵因素。這一舉動在很短時間內就切斷了蜀軍前軍(馮習)與中軍(劉備)的聯(lián)系,陸遜之后向蜀軍前軍發(fā)動攻擊,造成其迅速崩潰,“斬張南、馮習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余營……遜督促諸軍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萬數(shù)”。[22]在一次戰(zhàn)斗中如此多的將軍或戰(zhàn)死或被俘,是非常反常的。在冷兵器時代的戰(zhàn)役中,大批高級軍官戰(zhàn)死或被俘,多數(shù)是因為后路被切斷,比如官渡之戰(zhàn)黃河天險切斷了袁紹的退路,襄陽之戰(zhàn)孫權提前切斷了關羽的退路等等。因此,劉備損失如此多的高級將領和士兵,也是后路被斷的一個佐證。

      四、結 語

      這次作戰(zhàn)可以視為三國時期的仁川登陸戰(zhàn)。仁川登陸戰(zhàn)也是突然之間就從戰(zhàn)線中部切斷了朝鮮人民軍主力的后路,結果導致朝鮮人民軍在非常有利的戰(zhàn)役局勢下很快崩潰。若不是中國志愿軍的及時進入,朝鮮人民軍應當會很快被消滅掉。

      在冷兵器時代,即使是劉備這樣久經(jīng)沙場的梟雄,也根本沒有兩棲登陸作戰(zhàn)的概念,因此不會預判到陸遜會使用這種戰(zhàn)法。所以登陸成功之后,蜀軍全線崩潰。這種全新且頗具威力的作戰(zhàn)方式之所以沒有在此役最大功臣陸遜的傳記中大書特書,可能因為歷史的記錄者也并非軍事專家。他們并不了解兩棲登陸這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行動會給這個戰(zhàn)局造成如此翻天覆地的影響,而火攻則更被人所熟識。由于這個原因,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兩棲登陸戰(zhàn)便一直被默默地隱藏了。

      注釋:

      [1](晉)陳壽:《三國志》卷三十五《諸葛亮傳》,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544頁。

      [2][12][14](晉)陳壽:《三國志》卷五十四《周瑜魯肅呂蒙傳》,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544頁,第748頁,第748頁。

      [3]張大可:《三國史》,華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364—365頁。

      [4][6][8][11][15][22](晉)陳壽:《三國志》卷五十八《陸遜傳》,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797頁,第796頁,第797頁,第796頁,第797頁,第797頁。

      [5][9](晉)陳壽:《三國志》卷十四《程郭董劉蔣劉傳》,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270頁,第271頁。

      [7](晉)陳壽:《三國志》卷四十七《吳主傳》,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667頁。

      [10][13](晉)陳壽:《三國志》卷二《文帝紀》,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49頁,第49頁。

      [16]《三國戰(zhàn)爭中的夷陵》,《史學集刊》2020年第6期。

      [17]《夷陵之戰(zhàn)的規(guī)模及蜀漢失利的根本原因》,《軍事歷史研究》2010年第4期。

      [18](晉)陳壽:《三國志》卷三十二《先主傳》,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531頁。

      [19][20](晉)陳壽:《三國志》卷四十三《黃李呂馬王張傳》,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619頁。

      [21](晉)陳壽:《三國志》卷五十六《朱治朱然呂范朱桓傳》,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773頁。

      作者:博士,中共天津市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助理研究員

      猜你喜歡
      陸遜
      《三國演義》中陸遜的關鍵次要人物定位與塑造平議
      出將入相 社稷之臣
      學習與研究(2022年1期)2022-05-30 02:23:32
      陸遜的氣量
      夷陵之戰(zhàn)是“以弱制強”的一個典型戰(zhàn)例
      三峽論壇(2017年5期)2017-10-20 05:04:48
      夷陵之戰(zhàn)
      石頭的相認:陸遜招兵
      中華奇石(2016年5期)2016-07-19 08:21:56
      陸遜計滅蜀漢
      文苑(2015年6期)2015-06-10 11:59:59
      陸遜計滅蜀漢
      文苑(2015年6期)2015-06-10 11:43:25
      陸遜的治國思想及啟示
      參花(上)(2013年4期)2013-05-30 05:01:45
      狼靈穿越救陸遜
      乐山市| 平顺县| 广饶县| 库伦旗| 犍为县| 乐陵市| 昌都县| 嫩江县| 墨竹工卡县| 始兴县| 康平县| 永顺县| 龙口市| 天祝| 尼玛县| 鹿邑县| 洛南县| 沽源县| 亳州市| 广东省| 岑巩县| 汾西县| 东方市| 永年县| 鄂托克前旗| 沙湾县| 贺州市| 凯里市| 城口县| 彝良县| 正宁县| 讷河市| 加查县| 波密县| 云阳县| 奉节县| 苗栗市| 萍乡市| 苏州市| 岢岚县| 湖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