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琦
第一步:坦然接受兒童的“特殊”
案例中的教師每次都在為然然異于常人的行為作解釋,但是從來都不解釋這些行為背后的原因。久而久之,孩子們雖然習慣了然然的這種“特立獨行”,也會對幼兒園其他老師和小朋友作解釋,但是習慣并不代表認可和接納。教師的這種刻意行為只會讓孩子們越發(fā)覺得然然和自己不一樣,無形中給然然打上了“特殊”的標簽。
因此,教師不妨直接告訴孩子們然然因為某些原因(如生了病或是受過傷害)和別人不一樣,而不是假裝兩者不存在差異,試圖用“淡化”的方式避免其他孩子產(chǎn)生排異心理。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奇的、喜歡探究的,他們不可能像成人一樣“假裝”沒什么不一樣。
教師可以借助繪本,如《特別的我》,引導孩子們知道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這是一件很正常、甚至有點“酷”的事情,讓孩子們在正視然然和大家不一樣的同時學會尊重、接納他的“特殊”。
第二步:創(chuàng)設接納、溫馨的環(huán)境
不少像然然這樣的特殊兒童心理和生理發(fā)育與正常兒童有著較大的差異性,更容易產(chǎn)生自卑感。在日常生活中因為某些客觀原因(如語言表達能力弱、行為不可控等)可能存在與正常兒童溝通、交往困難的情況,其他孩子無法理解這種行為,沒辦法積極回應,從而影響其社交活動的積極性。
對于這樣的特殊兒童,一個接納、溫馨、充滿安全感的環(huán)境是其身心健康發(fā)展的前提。教師可以通過游戲、繪本等載體,為然然搭建一個走近同伴的平臺。如通過了解繪本《抱抱》的故事,開展“擁抱身邊的朋友”活動,讓然然在幼兒園因為同伴的接納和包容而更放松、快樂。
第三步:發(fā)現(xiàn)特殊兒童的閃光點
教師盡可能地去挖掘然然的優(yōu)點,引導孩子們說一說然然的優(yōu)點,如“然然很愛干凈”“然然不挑食”“然然上幼兒園不遲到”等。讓然然給孩子們留下積極正面的印象,從被“同情”“照顧”的角色慢慢過渡到被欣賞、喜歡的角色,從而更好地被所有小朋友接納。